論課程文化的重塑
本文關鍵詞:論課程文化的重塑
【摘要】:對于課程改革而言,最先進的理論未必是最合適的理論,如果新的課程理念不能在我們的本土文化中找到立足的根基,最終也只能是海市蜃樓,美麗卻不適用。因此當前的課程改革有一個緊迫的任務就是,展開本土行動,進行中西文化的對話與交流,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尋求一種文化重塑。
【作者單位】: 徐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 課程文化 文化認同 文化重塑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國家青年基金(CHA060071)
【分類號】:G423.07
【正文快照】: 任何一次課程改革,不能僅僅停滯或滿足于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或課程組織形態(tài)的變化,而應從更深的機理上建構與之相配套的文化機制,為之提供保障服務,否則將會導致理論的異化與扭曲。在這次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引進和借鑒了一些國外的課程理念和課程形態(tài),這有其時代的必需性和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利娜;;淺析巴蜀文化環(huán)境對人才成長的影響[J];人才資源開發(fā);2010年01期
2 杜鋼;;美國:民族國家多元文化教育向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轉向[J];教育學術月刊;2010年01期
3 魏本亞;;論中學名校文化建設策略[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吳玉良;徐峰;;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質校園[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0年03期
5 白子仙;;集體記憶理論經驗研究的七個維度:1989—2009[J];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06期
6 栗志剛;;精神文化的民族認同功能——兼論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哈正利;;建構家族意識 拯救民族認同——芻議南方回族譜牒中的文化認同[J];回族研究;2010年01期
8 李曉龍;;現(xiàn)代化進程中傳統(tǒng)回族社區(qū)的社會心理探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陳麗華;;教師與課程關系的問題與走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02期
10 龔孟偉;;當代課程理論本土化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鐘進文;;少數民族作家的“民族身份”與“地域身份”的互為表現(xiàn)現(xiàn)象——以裕固族作家為例[A];中國少數民族文學60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9年
2 黃曉娟;;多元文化語境下的民族文學——女性歷史經驗與民族文化傳統(tǒng)[A];中國少數民族文學60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9年
3 王穎;;外語外貿院校女大學生的心理認同[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論文集[C];2009年
4 李海英;;從文化認同看中醫(yī)發(fā)展[A];第十二屆全國中醫(yī)藥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姜義華;;中華文明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及其路徑的獨創(chuàng)性[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6 楊曉莉;劉力;;多元文化個體的文化框架轉換:影響因素與結果[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劉楊;方曉義;;流動兒童歧視、城市文化應對策略與城市適應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項陽;;民間禮俗——傳統(tǒng)音聲技藝形式的文化生存空間[A];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黃嘉;;空間科技的社會文化沖擊[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10 程光;;“文化臺獨”及其對臺灣圖書館事業(yè)的影響[A];福建省社會科學信息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南開區(qū)教育局局長 楊志成;創(chuàng)辦南開優(yōu)質教育 普惠全體學生發(fā)展[N];天津教育報;2010年
2 姑麗娜爾·吾甫力;魯迅與20世紀維吾爾族知識分子的文化認同[N];中國民族報;2010年
3 林精華(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何謂俄國知識分子問題?[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朱振岳 通訊員 丁仙林;小創(chuàng)意激活校長管理新思維[N];中國教育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張以瑾;建設一所特色學校很難嗎[N];中國教育報;2010年
6 張頤武;“國學熱”也要深化和升級[N];團結報;2010年
7 耿波;張揚審美內需 促進文化產業(yè)發(fā)展[N];文藝報;2010年
8 全國政協(xié)委員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孫萍;京腔昆韻兩岸情[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9 本報記者 呂路陽;福州小天使 海峽架金橋[N];福州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孫剛;我國理應主導制訂中醫(yī)國際標準[N];解放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桃蓮;大學生自我認同的建構[D];復旦大學;2009年
2 鄧惟佳;能動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認同建構[D];復旦大學;2009年
3 姜新生;批判與建構:學校課程文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俞楠;“文化認同”的政治建構:當代中國公共文化服務戰(zhàn)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黃波;文化認同與社會網絡:轉型期民間藝術的發(fā)展路徑[D];上海大學;2008年
6 張麗劍;“民家情”: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7 王艷霞;課程中的文化選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周翔;現(xiàn)代臺灣原住民文學與文化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馬曉京;加拿大西北沿岸印第安人圖騰柱文化象征意義闡釋[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 李鳳英;文化全球化:一體與多樣的博弈[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宋娟;從文化認同的角度論廣告語翻譯策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2 潘儀;基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課程文化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3 趙楊;中國英語中的文化認同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導入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4 郭華帥;太極拳的文化解讀[D];蘇州大學;2009年
5 馬雅榮;尋找與重構[D];西南大學;2009年
6 馬海燕;從文化認同看新疆新時期以來回族小說創(chuàng)作[D];新疆大學;2009年
7 陳思涵;行走在消逝中——十家村滿族守陵人后裔文化適應與認同危機[D];蘭州大學;2009年
8 劉瑩;跨文化語用視角下的動態(tài)語境與意義的構建和理解[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9 李徽;《紫色》主人公尋求自我過程的心理變化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臧海蓉;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文化認同[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9770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97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