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知識取向的投入控制和能力取向的產(chǎn)出控制:論經(jīng)驗、學習和教學之間的關(guān)系
本文關(guān)鍵詞:超越知識取向的投入控制和能力取向的產(chǎn)出控制:論經(jīng)驗、學習和教學之間的關(guān)系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知識取向 能力取向 教學自身邏輯 遺忘的關(guān)系 判斷力和參與能力 亞里士多德 柏拉圖 主要問題 經(jīng)驗 產(chǎn)出控制
【摘要】:從兩個部分探討了在歐洲和美國的現(xiàn)實的教育研究以及學校改革中所遺忘的經(jīng)驗、學習和教學之間的關(guān)系。第一部分(1-3)考察一個當代有待觀察的趨勢,即教育系統(tǒng)中的投入控制向產(chǎn)出控制的轉(zhuǎn)變,指出這種轉(zhuǎn)變以及兩個控制模式和教-學過程的自身邏輯之間的矛盾,并借助柏拉圖的"洞喻"探討了超越投入-產(chǎn)出的經(jīng)驗、教學和學習之間的教育性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4-7)則從哲學史和科學史中發(fā)展起來的、對經(jīng)驗、教學和學習的不同理論的角度論述了教學和學習的邏輯,并從這些理論的主要的方法問題來梳理被教育研究和改革所遺忘的種種關(guān)系,最后指出,培養(yǎng)判斷能力和參與能力是公立教育的任務(wù)。
【作者單位】: 德國洪堡大學教育哲學系;華東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
【關(guān)鍵詞】: 知識取向 能力取向 教學自身邏輯 遺忘的關(guān)系 判斷力和參與能力 亞里士多德 柏拉圖 主要問題 經(jīng)驗 產(chǎn)出控制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一、從投入控制轉(zhuǎn)向產(chǎn)出控制?教育系統(tǒng)控制中的一種既過時又不現(xiàn)實的轉(zhuǎn)向教育系統(tǒng)的控制是否真的要從傳統(tǒng)的投入取向轉(zhuǎn)向產(chǎn)出取向,這是當前德國教育改革中的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這里的投入控制是指通過規(guī)定學生在學校應(yīng)該獲得什么樣知識的教育方針和教學大綱來對教育系統(tǒng)進行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阿肯;亞里士多德[J];教育科學論壇;2004年03期
2 羅群;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美學思想的比較及影響[J];求索;1986年04期
3 林炳熙;哲學家眼中的文學藝術(shù)——論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分歧[J];廣東社會科學;1991年01期
4 余紀元;亞里士多德:作為存在的存在[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3年04期
5 王琦;淺析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思想之差異[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94年06期
6 楊梓根;;正面認識亞里士多德[J];物理教師;2006年12期
7 倪健民;略論亞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J];浙江學刊;1983年01期
8 張?zhí)祖i;評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本質(zhì)”和“偶性”的思想[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2期
9 陳銳;亞里士多德的知識理論[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10 陳也奔;論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觀[J];求是學刊;1998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倪梁康;;柏拉圖的知識觀,還是亞里士多德的?——從蓋提爾命題談起[A];“西文知識論”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文海鴻;張利芳;;亞里士多德的特稱和不定稱芻議[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3 李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亞里士多德的友愛觀探析及其當代價值[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4 席升陽;;亞里士多德的范疇說[A];1997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7年
5 畢富生;劉愛河;;亞里士多德的真理觀評析[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6 王曙紅;蔣冬梅;李映蘭;劉正良;嚴其明;馮梅;李亞平;;用柏拉圖分析“三查七對細致獎”的結(jié)果[A];全國護理行政管理學術(shù)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7 郝劉祥;;中世紀希臘科學的傳播及其與宗教的關(guān)系[A];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03年
8 高秉江;;亞里士多德contemplation的宗教層面[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宋文滇;;試論當前重點人口管理的主要問題及對策[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交流論文集[C];2002年
10 陳明;;柏拉圖的音樂教育思想淺談[A];高等黨校藝術(shù)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秦德君;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N];學習時報;2003年
2 王渝生;“人類導師”亞里士多德[N];大眾科技報;2003年
3 雷思溫;“萬學之王”亞里士多德[N];中國審計報;2004年
4 施瓦賓;從亞里士多德到麥克林托克[N];科學時報;2009年
5 張康橋;理智生活的尊嚴[N];中國教育報;2010年
6 王路(清華大學哲學系);永遠的柏拉圖[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7 宋斌 南開大學哲學系;“人間”取象與類邏輯:亞里士多德自然哲學體系的核心要素[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唐文佩 北京大學醫(yī)學人文研究院;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復興與近代西方科學的興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顧雪林;與世界教育大師零距離交流[N];中國教育報;2010年
10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 周永生邋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博士生 胡亞多;學生的快樂是一種學力[N];中國教育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邁;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中的存在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李世新;工程倫理學及其若干主要問題的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王濤;朝向善:對亞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目的論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4 熊文馳;城邦共和政治與德性行動[D];復旦大學;2006年
5 王寅麗;在哲學與政治之間:漢娜·阿倫特政治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6 李志強;公元前6-前3世紀中西方語言學的萌芽[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孫麗君;哲學詮釋學視野中的藝術(shù)經(jīng)驗[D];山東大學;2005年
8 孔祥田;經(jīng)驗、民主與生活[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9 劉同輝;中體而西用,,返本以開新—中西人格心理學思想之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張志慶;托馬斯·阿奎那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香花;重讀亞里士多德之德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說比較[D];湘潭大學;2001年
3 周雯;亞里士多德“幸福論”研究[D];中南大學;2002年
4 衛(wèi)偉;評亞里士多德的自然觀念[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劉玉鵬;論亞里士多德實體學說中的形式問題[D];四川大學;2003年
6 段鳳華;柏拉圖國際法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高宏;亞里士多德的存在學及其對海德格爾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3年
8 楊軍;弗雷格求真思想的啟迪[D];山西大學;2006年
9 趙晶;亞里士多德的公民觀[D];吉林大學;2006年
10 呂振;孔子中庸思想與亞里士多德中道德觀比較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9628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962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