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轉變理論及其對當代科學教育的啟示
本文關鍵詞:概念轉變理論及其對當代科學教育的啟示
更多相關文章: 概念轉變 認識論 本體論 心理模型建構論 多維解釋框架
【摘要】:概念轉變理論揭示了概念轉變的過程與機制。認識論模型、本體論假定、心理模型建構論和多維解釋框架是目前已經(jīng)形成的概念轉變的四大理論。概念轉變理論促使我們重視并運用學生的前概念;它的關于重視學生前科學概念的思想,為基于概念轉變的科學課程開發(fā)提供了科學依據(jù);關于概念轉變過程與機制的研究,為研制促進概念轉變的科學教學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jù)。
【作者單位】: 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 概念轉變 認識論 本體論 心理模型建構論 多維解釋框架
【基金】: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科學學科領域中的另類概念及其轉變研究》(課題編號:06SJB880008)
【分類號】:G420
【正文快照】: 概念轉變是當代科學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領域。研究表明,學生的概念學習是一個概念發(fā)展過程,這一過程不可能繞開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相反,必須依靠學生原有的前科學概念,通過概念轉變和重建,形成更加精確的科學概念。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至今,國外研究者從不同視角對概念轉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杜偉宇,吳慶麟;概念改變的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袁維新;;概念轉變的心理模型建構過程與策略[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袁維新;;論基于模型建構的概念轉變教學模式[J];教育科學;2009年04期
3 陳桂芳;郭曉萍;;理科教學中講解語言與溝通性語言的結合運用[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4 余翔;;促進科學概念轉變的類比教學策略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1年36期
5 劉貴平;;概念改變與化學微觀教學設計[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年09期
6 杜偉宇;吳慶麟;;概念改變的本體類別研究[J];心理科學;2007年01期
7 李同吉;杜偉宇;吳慶麟;;復雜陳述性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習活動對學習成績影響研究[J];心理科學;2009年04期
8 趙坤蘭;董玲玲;李娟;崔鴻;;高中生物概念轉變教學的嘗試與思考——以“染色體變異”為例[J];中學生物學;2011年1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杜偉宇;復雜陳述性知識學習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彭賢春;高中生化學平衡概念形成的初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孔津華;結合合作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觀念改變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萬莉;高中化學新課程的概念構建特征及其教學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4 馬春燕;前概念及其教學策略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5 陶宏偉;中等職業(yè)學校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探索[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6 方婷;學生“電化學”概念的認知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姜旭英;科學教學概念轉變策略之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更磊;高一力學物理圖像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9 趙芬;中學化學專家教師與新教師定義性概念教學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丁顥;基于網(wǎng)絡教育平臺的視覺傳達效應及其心理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磊,蘇伶俐,黃燕寧;初中生化學前科學概念的探查——科學學習心理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0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范瑣哲;;蘇氏蜀學的嬗變軌跡及其核心理念[J];求索;2011年07期
2 孫琳;;論交往的教學論價值——基于教學哲學的視角[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年04期
3 鄔q;;哲學基本問題與哲學的根本轉向[J];河北學刊;2011年04期
4 鄧習議;;古希臘靈魂學說的流變[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5 孫際惠;;保羅·利科的語言哲學觀[J];求索;2011年06期
6 肖永強;;高中物理概念轉變教學策略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1年09期
7 丁忠甫;鄭林;;論一分為三的認識新視野[J];學術界;2011年06期
8 劉飛;李珂;;消除“所與”一詞的歧義[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9 季國清;;馬克思主義的人本化在中國悄然興起[J];哈爾濱師專學報;1999年05期
10 李安樂;;理念世界與現(xiàn)象世界的對立:柏拉圖思想中的兩分傾向——對柏拉圖“洞穴的比喻”的解讀[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治平;;發(fā)展是硬道理:生存論本體論的中國演繹——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的哲學紀念[A];上海市社聯(lián)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會議資料匯編[C];2004年
2 程瑞;;時空實在論與結構實在論[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3 齊清文;;地理信息科學方法論研究[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楊國榮;;認識與存在[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5 李勃;朱海波;徐邦海;;基于本體的網(wǎng)絡服務模型研究與應用[A];2008年中國高校通信類院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6 何凱文;;中醫(yī)學的氣本體論特點及其對方法論的影響[A];全國中醫(yī)學方法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傅小凡;;主體與心性——朱熹主體本體論初探[A];朱熹與武夷山學術研討會專輯論文集[C];2004年
8 李甜甜;;基于本體論的供應鏈知識管理[A];經(jīng)濟發(fā)展與管理創(chuàng)新--全國經(jīng)濟管理院校工業(yè)技術學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羅邦瑩;;地理空間信息在電子政務中的應用研究[A];中國地理信息系統(tǒng)協(xié)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馮宇;王川川;楊璇;;本體論及其在產(chǎn)品信息組織中的應用[A];中國電子學會第十五屆信息論學術年會暨第一屆全國網(wǎng)絡編碼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曾淑花;哲學中心轉向意味著什么?[N];中山日報;2008年
2 楊國榮;馮契的哲學沉思[N];文匯報;2005年
3 賈春華 王永炎 黃啟福 魯兆麟 王慶國;證候的“認識論”[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4 陳新漢;新世紀認識論發(fā)展的生長點[N];光明日報;2002年
5 記者新蘭 通訊員田智;相互貫通的本體論與歷史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楊乃喬;比較文學是本體論而不是方法論[N];文藝報;2001年
7 哲學所 馬哲室;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8 向世陵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從認識論角度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N];北京日報;2001年
9 汪民安;同建筑學本體論的對抗[N];大眾科技報;2003年
10 清華大學 陳丹 謝曉芹 蔡月茹;讓知識可以共享和重用[N];計算機世界;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彬;法律解釋的本體與方法[D];山東大學;2009年
2 胡興華;軟件技術的哲學探究[D];復旦大學;2008年
3 郭婭;元教育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李明和;司法解釋認識論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5 汪幫瓊;薩特本體論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劉田玉;訴訟真實觀的演變及其程序意義[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7 劉翠;人的生存本體論結構[D];黑龍江大學;2003年
8 朱耀平;海德格爾與現(xiàn)象學的本體論轉向[D];復旦大學;2003年
9 李龍;認識論的先驗轉向和生存論轉向——以生存論維度重新理解認識論[D];吉林大學;2004年
10 榮立武;內(nèi)涵邏輯的哲學基礎[D];中山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常青;知識創(chuàng)新的哲學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2 王蘇琪;以人為本的哲學思考[D];武漢大學;2005年
3 胡成勝;王船山“誠”論探微[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曹立新;西方哲學主題轉換的人學底蘊[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任華東;詩意言說:透射幽暗的亮光[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衛(wèi)金輝;當代自然主義科學哲學論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7 陳琮;基于Jena的本體檢索模型設計與實現(xiàn)[D];武漢大學;2005年
8 康世杰;以決策為導向的基于本體論的信息系統(tǒng)需求建模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4年
9 王婷婷;關于我國高中生認識論信念的初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周亮;基于OWL-S的Web服務發(fā)現(xiàn)[D];南京理工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9318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93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