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教育學和社會學學科邊界的學術職業(yè)研究
本文選題:社會學 + 教育學; 參考:《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摘要】:本文從社會學研究和教育學研究兩個領域討論了學術職業(yè)的概念及其研究的發(fā)展脈絡,指出學術職業(yè)研究跨越學科專業(yè)的邊界,在教育學領域興起、發(fā)展迅速。其原因在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要求以及學術職業(yè)重要地位的顯現(xiàn)。但今后還需進一步去學科邊界,融合兩個學科的理論、方法、研究團隊,推動學術職業(yè)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academic profes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research from two fields of sociology and pedagogy. It points out that the academic career research across the boundary of discipline is rising and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 field of pedagogy. The reason lies in the requiremen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learning profession. Take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integrate two disciplines' theories, methods, and research teams to promote breakthrough in academic career research.
【作者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悅;;學術職業(yè)的解讀——哲學王的理想與現(xiàn)實[J];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顧建民;;西方大學終身教職制度的價值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2 閻鳳橋;學術勞動力市場的特性與研究型大學的教師聘用制度[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3 項賢明;大眾化與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的理論觀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鐘秉林;觀念和制度創(chuàng)新:大學的核心競爭力與師范院校的轉(zhuǎn)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5 賴勤;社會科學研究如何適應社會需求[J];北京社會科學;2003年03期
6 胡仁東;;大學組織學術發(fā)展的動力機制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09期
7 程關松;;論法治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張世軍;;和諧社會·制度建設和契約精神[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9 于歆杰;麻省理工學院教育教學考察報告——感受篇[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4年06期
10 邱詠梅;當前我國高校學術規(guī)范制度建設的構想[J];德州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王崗峰;;西方和諧社會思想的合理因素[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楊建華;;從馬克思到盧曼:社會分化與整合研究及啟示[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王崗峰;;西方和諧社會思想的合理因素[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荀振芳;;學術自律視角中的學術自由[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龐青山;大學學科結(jié)構與學科制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陳上仁;中國高等院校成本行為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4 曹賽先;高等學校分類的理論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5 陳振中;論教育身份[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道紅;學位論文質(zhì)量管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羅堯成;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郭強;知識與行動:一種結(jié)構性關聯(lián)[D];上海大學;2005年
9 秦海霞;關系網(wǎng)絡的建構:私營企業(yè)主的行動邏輯[D];上海大學;2005年
10 葉們;地方高校定位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晶君;國立中山大學學校管理探析(1924-1931)[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王佩媛;城市下層利益表達中的行動選擇[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黃凱;論學術道德[D];中南大學;2002年
4 吳善超;當前我國科學道德建設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5 余海嬰;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馬鳳鳴;面向社會事實的文化探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焦若水;事件村莊——西北鄉(xiāng)村社會發(fā)展的逆反機制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黃旭華;學術自由易受侵犯的學理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魏烈;學術自由及其制度安排[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費斌;上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現(xiàn)狀和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郭麗君;學術職業(yè)的思考[J];學術界;2004年06期
2 方文;社會心理學的演化:一種學科制度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慶昌;;教育學是什么?[J];教書育人;2008年25期
2 謝蘭榮;;從“教育學”一詞的演變看教育學的發(fā)展[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6年03期
3 于述勝;;一則教育學故事[J];中國教師;2008年23期
4 史根林;何小忠;;轉(zhuǎn)型時代教育學的學科形象[J];學海;2005年06期
5 修寓;真、善、美、貴、智、強——訪教育學家于光遠[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1995年06期
6 陳友松;;Q衤宸蛐鹵唷敖逃А奔蚪閇J];人民教育;1956年12期
7 ;本月博覽[J];廣東教育;2003年08期
8 范國睿;;從本世紀初教育學的分化看教育學的理論性質(zhì)[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1年03期
9 王鶴;;哲學在教育學中的應用[J];現(xiàn)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年01期
10 靜;;利特的“辯證反映教育學”[J];湖北社會科學;199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瑤;宋維真;崖秋耕;顧景坤;馬若飛;;多動癥兒童心理測查結(jié)果及初步分析[A];全國第五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4年
2 唐燕;;通過多種途徑探討學科教學中的學生學習動機[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許建美;;布里克曼教育史學觀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4 申仁洪;;論柏拉圖的課程理念[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俞雅萍;;課堂教學——1個永恒的話題[A];2007年浙江省醫(yī)學教育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6 李薦;;國際化視野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與學習革命——踐行友善用腦的思考[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7 李玉峰;申繼亮;;關于小學教師對學生注意問題認識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8 王朝廷;;青少年“明星崇拜”心理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診斷及治療[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9 徐玲;;案例教學法在《教育經(jīng)濟學》課中的運用[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黃育云;熊高仲;;應加強教育經(jīng)濟學的元研究[A];2010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胡樂樂;想象力之于教育學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06年
2 鐘銳;不能搞“泡沫教育”[N];新華日報;2001年
3 黃梅縣實驗中學 周菊松 徐北平;成功的教育從細節(jié)開始[N];黃岡日報;2005年
4 胡小梅;讓學生參與批改作業(yè)[N];安慶日報;2006年
5 永昌電廠子弟學校 潘曉琴;教師應具備的“五心”[N];金昌日報;2006年
6 馬桂花;英專家:男女分校,女生成績并沒更好[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7 ;防自殺,印學校推廣擁抱課程[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8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石中英;被長期輕描淡寫的一種智慧[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陳放;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老師[N];光明日報;2006年
10 牛守義;優(yōu)化人際關系 構建和諧校園[N];甘肅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靳涌韜;教育學視域下我國現(xiàn)代學校變革有效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2 陳慧麟;論多項選擇題題序?qū)y試焦慮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3 謝延龍;在通往語言途中的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春;跨學科視角的教育管理學探視[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5 劉會貴;基礎教育名師職業(yè)幸福的文化場域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王洪蘭;科學主義與教育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珂;論教育學的人文意蘊[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2 吳怡龍;五四前后西方學習心理的傳入與中國教育科學化[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3 姚炎昕;教育即交往[D];西南大學;2012年
4 張小菲;生活體驗研究[D];渤海大學;2012年
5 岳穎;何炳松教育思想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6 溫雪梅;論課堂的積極管理和學生行為的補救措施[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陳曉琴;論創(chuàng)造力的可教育性[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8 嚴文瑾;二戰(zhàn)后日本英語教育的復蘇(1945—1960)[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韌青;中國文化變遷對學校德育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陳園園;華德福學校教育的實踐探索[D];西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955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209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