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wèi)教育的古典氣質
本文選題:教育 + 古典氣質。 參考:《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年05期
【摘要】:當今中國教育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在這場變革過程中,教育越來越呈現出表淺化、功利化的物質主義傾向,教育本身應當擁有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底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為此,本文提出保衛(wèi)教育的古典氣質,以切實捍衛(wèi)教育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底蘊,為教育研究與思考注入一種古典的高貴氣質。
[Abstract]:Nowadays, Chinese education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this reform,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uperficial and utilitarian, and the spiritual heigh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tself are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to safeguard the classical temperament of education, to safeguard the spiritual heigh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and to inject a classical noble temperament into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hinking.
【作者單位】: 遵義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
【基金】:貴州省2008年高等學校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營造高師院校書香氛圍,提升高師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研究成果。
【分類號】:G4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章征科;略論全球化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2 張啟樹,陳修梅;博爾諾夫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3 潘秀通,潘源;全球化與本土化——論中國電影理論話語的新世紀突圍[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4 周頌倫;日本近代史研究的楔入視角[J];北方論叢;2004年01期
5 余凱;當代哲學背景中的大學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6 劉寶存;何謂大學——西方大學概念透視[J];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7 馮建軍;生命發(fā)展的非連續(xù)性及其教育——兼論博爾諾夫的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8 眭依凡;大學庸俗化批判[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9 王雪峰,高暢;論孔子教育思想的主體性精神[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4期
10 薛曉陽;教育的超越本質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孫黨伯;;關于郭沫若和泛神論的關系問題[A];紀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討會論文集[C];1987年
2 李剛;李玲;;《資本論》與統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fā)展[A];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04年學術年會“資本論與科學發(fā)展觀”論文集[C];2004年
3 張東輝;;心靈狀態(tài)最重要——談目前大學教育的弊端[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4 萬力維;;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礙創(chuàng)造[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5 唐瀅;;素質教育視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論高考內容改革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素質立意的演進[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6 關仲和;柴鴻斌;楊興林;;試論高等學校的以學生為本[A];科學發(fā)展觀和中國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郅庭瑾;為何而教[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王春燕;中國學前課程百年發(fā)展、變革的歷史與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5 崔景貴;解讀心理教育:多學科的視野[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唐漢衛(wèi);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礎[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葉信治;提高大學課程實踐自覺性的哲學探討[D];廈門大學;2003年
8 張介明;王爾德唯美敘事的理論和實踐[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艷輝;政治經濟的互動與中美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10 彭虹斌;課程組織研究——從內容到經驗的轉化[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武洲;從幽婉的情思到哲學的冥想[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劉超良;類精神:當代教育的應然追求[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張朝云;高中物理課堂四段教學模式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李世澤;從人力資源開發(fā)看廣西高等教育的發(fā)展[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5 朱利霞;我國中小學教學方法的反思與重建[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6 林松訪;中小學創(chuàng)新型教師及其成長若干問題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7 李民強;重建中學生寫作動機系統[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8 何雪蓮;大學理想:追求完善人格[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9 張君輝;當代中國大學精神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10 張等菊;道德教育:生態(tài)學視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論證[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永志;;關于教師教育開放式辦學的思考[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金輝;加入WTO后青年教師專業(yè)化進程與繼續(xù)教育內容研究[J];繼續(xù)教育;2002年04期
3 李日蘭;;論孔子的教育思想[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4 王(韋華);;夜讀《夏山學校》[J];教師博覽;2007年07期
5 李祥永;;論康德德育思想的現代意蘊[J];社會科學家;2008年10期
6 楊艷;;杜威的教育哲學思想淺探[J];蘭州學刊;2008年S2期
7 謝淑海;;試論加拿大的STSE教育及其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9年02期
8 韓大林;;教育即信仰:何以可能[J];現代教育科學;2011年09期
9 鐘祖榮;學習卡片[J];中小學管理;1996年05期
10 呂立志;;創(chuàng)新教育內容 推動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蔡勇強;;略論中西古代教育內容之差異——比較與反思[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2 任鐘印;;中西最早教育文獻的比較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3 張鳳蘭;王世華;張新蕾;石秀印;;仁愛教育的學習成績提升功能[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朱建新;;關于明武學的若干問題[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李國鈞;;論明清實學教育思想的發(fā)展與理學教育的終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吳元訓;;德謨克利特教育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陳衛(wèi);;中國古代教育文化發(fā)展軌跡[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8 李永賢;;俞慶棠的民眾教育思想與實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畢誠;;明清之際實學教育思潮對理學教育的改造[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張學強;;顏元與盧梭教育思想之比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越;從未來發(fā)展趨勢出發(fā),辦適合學生的教育[N];天津教育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裴力;“需要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領跑者[N];中國改革報;2011年
3 張寧銳;王佐書:教育內容要“腌”到學生的心里[N];人民政協報;2009年
4 李珂;我省中小學將增加民族精神教育內容[N];福建日報;2004年
5 華中師大教育學院 高培華;孔門君子之“學”新探[N];光明日報;2010年
6 張英祿(作者單位:東昌區(qū)委組織部);豐富農村教育內容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N];通化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趙慶國;“需要教育”登陸有助破解“錢學森之問”[N];中國改革報;2011年
8 河北玉田大安鎮(zhèn)中學 王旭明;教育要科學 方法要創(chuàng)新[N];大眾科技報;2006年
9 秋風;國家教育的源頭[N];21世紀經濟報道;2006年
10 本報記者 李強;“小手拉大手反腐”引熱議[N];山西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侯瑞;北朝學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2 徐征;在搖擺中尋求超越[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3 劉先義;德育價值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張平海;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余秀蘭;中國教育的城鄉(xiāng)差異[D];南京大學;2002年
6 宋U
本文編號:20263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2026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