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國家與現(xiàn)代學校:重思我國學校教育制度的產(chǎn)生
本文選題:世界觀 + 民族國家 ; 參考:《教育學報》2009年05期
【摘要】:既有的解釋我國學校教育制度產(chǎn)生原因的分析視角,或淡化了世界因素的影響,或未能深入地回答"為什么晚清政府選擇教育作為回應(yīng)挑戰(zhàn)的重要手段"、"為什么模仿其他國家的教育模式"等問題。它們傾向于將我國學校教育制度的產(chǎn)生,理解為政治自覺的結(jié)果。然而,表面上的政治自覺,實則根源于意識不及的文化-認知因素,它與晚清時期世界觀的轉(zhuǎn)變深深勾連,正是新的世界觀合法化了民族國家模式。而支撐民族國家模式的各種信念又使晚清士大夫相信,建立學校教育制度是造就政治人才,實現(xiàn)國家富強的重要途徑。
[Abstract]:The existing analysis angle of view to explain the causes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or downplay the influence of the world factors,Or fail to answer in depth the questions of "Why did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choose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 and "why mimic the educational models of other countries".They tend to interpret the emergence of our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as the result o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However, the apparent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is actually rooted in the cultural and cognitive factors which are not conscious. It is the new world outlook that legitimizes the nation-state model, which is deeply link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outlook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ll kinds of beliefs that support the model of nation state make scholars and officials in late Qing believe that establishing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bring up political talents and realize the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青年基金課題“社會轉(zhuǎn)型與政治教育變革的社會學研究”(CAA080213) 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社會轉(zhuǎn)型時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學研究”(D2008/01/009)
【分類號】:G52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孫小著;中國近代思想家對民族國家理論的認識[J];安徽史學;1999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良發(fā);;張君勱的儒家哲學復興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2 劉超;;孔子形象:歷史知識與社會意識——以清末民國時期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孔子敘述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王澤慶;;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jié)合——胡適文學思想中的跨學科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4 姜紅;;“想象中國”何以可能——晚清報刊與民族主義的興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錢雯;;歷史與人:魯迅小說的兩個關(guān)鍵詞[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6 劉國華;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正面推動作用[J];安徽史學;2003年04期
7 劉忠;;作為一個偶然地區(qū)性事件的正當程序革命[J];北大法律評論;2007年02期
8 周良發(fā);唐建兵;;梁漱溟文化民族主義初探[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張希林,張希政;恢復重建京師大學堂的張百熙[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10 董淮平;;解讀孫中山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認同[J];北方論叢;2007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廣福;;論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chǔ)[A];倫理視野下的社會發(fā)展——第17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岸本美緒;;從新思考中國“近世”史[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3 崔波;吳彤;;地方性知識視野下的洋務(wù)派的翻譯出版[A];全國科學技術(shù)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shè)2008年聯(lián)合年會清華大學論文集[C];2008年
4 孟澤;;母語的母語——“國語”烏托邦與漢語詩歌的“方言”屬性和“地方”屬性[A];新世紀中國新詩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李忠;;中國教育史研究的目標定位及其發(fā)展走向[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6 胡艷;;清末紳士階層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鄭國民;;清末民初的白話語文教科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高謙民;;中國師范教育的歷史回顧[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6)——中國教師教育史、職業(yè)教育與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谷忠玉;;近代西方女性觀在中國的傳播路徑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3)——中國性別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10 霍云麗;;赫爾巴特教育理論在華的傳播與接受[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東;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7 嚴翅君;偉大的失敗的英雄——張謇與南通區(qū)域早期現(xiàn)代化[D];蘇州大學;2001年
8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9 王人博;中國近代憲政思潮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10 孫澤學;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sh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媛媛;近現(xiàn)代中國國家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薛小雷;近代以來中國學前教育向外國學習的歷史與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秦秋萍;“自然發(fā)展”視域下的學前美術(shù)教學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立瓊;生態(tài)美學視域下的明清經(jīng)典小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朱U,
本文編號:17393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739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