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預
本文關(guān)鍵詞: 學生怨恨 傷害或挫折 隱忍 軟弱無力 德性發(fā)展 教育干預 出處:《教育學術(shù)月刊》2010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學生怨恨是其在學校生活中體驗到傷害或挫折后所生發(fā)的一種不平情緒。這種情緒因自身的軟弱無力而被迫隱忍于內(nèi)無以宣泄。學生怨恨的生發(fā)關(guān)涉到社會基礎(chǔ)與心理基礎(chǔ)兩個維度。其中,社會基礎(chǔ)是指學生體驗到傷害或挫折的外在條件,心理基礎(chǔ)是指學生軟弱無力的人格特質(zhì)。而學生怨恨則是在社會基礎(chǔ)與心理基礎(chǔ)的交互作用下生發(fā)的。怨恨一旦滋生將對學生的德性發(fā)展產(chǎn)生著消極意義:它導致學生道德人格的扭曲;使自身德性趨向平庸;引起學生破壞性和攻擊性行為的出現(xiàn)等。學生怨恨所具有的消極意義要求學校教育對其進行必要的干預。這種教育干預要從兩個向度進行:一是采取教育措施預防學生怨恨情緒的滋生,二是通過合理的途徑疏導學生的怨恨情緒。
[Abstract]:Student resentments are a kind of grievances that result from their experience of injury or frustration in school life. This emotion is forced to be withheld from within because of their own weakness. The growth of student resentment is related to the foundation of society. And psychological basis. The social foundation refers to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in which students experience injury or frustration. Psychological basis refers to the weak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Student resentment is born under the interaction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basis. Resentment, once bred, will have a negative signific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virtue: it lea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virtue. The distortion of students' moral personality; Make one's own virtue tend to be mediocre; The negative meaning of students' resentment requires the necessary interven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This kind o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o take educational measures in advance. To prevent students from growing resentment, The second is to channel students' resentment through reasonable channels.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4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偉賢,馮宗憲,陳愛娟;企業(yè)家激勵約束的障礙、因素與機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2 張慶輝;試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01期
3 常素巧,張麗萍;人類基因組研究的反向思考[J];保定師專學報;2001年03期
4 王炳德;論創(chuàng)造動機的激發(fā)[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S1期
5 卜長莉;自我實現(xiàn)的人——馬斯洛的健康人格模型[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王仲生;歷史追蹤中的雙重啟示——試論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識[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7 黃甫全;學習化課程芻論:文化哲學的觀點[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4期
8 張景明,劉瀟;金融企業(yè)文化建設——我國商業(yè)銀行發(fā)展的新突破口[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9 劉繼同;歐美人類需要理論與社會福利制度運行機制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王建聰,魏發(fā)辰;公路運輸企業(yè)技術(shù)創(chuàng)新的充要條件和發(fā)展趨勢[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立;;海意象與中西方民族海洋觀中的文化精神[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全國首屆東周文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屈永華;國民意識的覺醒與傳統(tǒng)法律的近代化[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2 劉翠;人的生存本體論結(jié)構(gòu)[D];黑龍江大學;2003年
3 彭虹斌;課程組織研究——從內(nèi)容到經(jīng)驗的轉(zhuǎn)化[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劉云艷;幼兒好奇心發(fā)展與教育促進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鳳霞;先秦兩漢詩歌的生命意識及其藝術(shù)顯現(xiàn)[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6 鄒玉玲;主體性體育及其課程觀探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向東;理性生活方式的重建——哈貝馬斯政治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8 蔚然;從寫實主義視角重新研究《紅樓夢》[D];復旦大學;2004年
9 張彭松;社會烏托邦理論反思[D];清華大學;2004年
10 林丹;王陽明哲學的現(xiàn)象學解讀[D];北京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興瑪;權(quán)力的集中與制約[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2 何靜;青少年人格教育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3 丁國旗;走出形式主義的牢籠——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藝思想探討[D];鄭州大學;2001年
4 喬鳳杰;農(nóng)村中小學教育科研管理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馮煒;文化的衰解及圖像折射[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2年
6 陳松吟;顧客服務價值研究——企業(yè)核心競爭力[D];重慶大學;2002年
7 唐曉峰;認知與良知[D];廈門大學;2002年
8 張等菊;道德教育:生態(tài)學視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論證[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譚衛(wèi)平;飯店文化的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林學院;2003年
10 王萍;論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德林;學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預[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5155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51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