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與“制器”:教育究竟為了什么和應做什么——由“狀元風”引發(fā)對教育目的的再思考
本文關(guān)鍵詞:“育才”與“制器”:教育究竟為了什么和應做什么——由“狀元風”引發(fā)對教育目的的再思考 出處:《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育才”與“制器” 教育目的 教育改革 追問思考
【摘要】:近兩年我國高校繼續(xù)刮起的"搶狀元風"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教育究竟為了什么和應做什么?教育是為了"育才",而不是"制器";是為了全體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為了少數(shù)的"尖子"或"狀元";是為了學生的成功和幸福,而不是以犧牲學生的發(fā)展為代價。為此,教育要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負責,堅定不移地推行以"綜合"為目標的素質(zhì)教育;教育必須有清醒的生命意識,時刻關(guān)注學生生命的發(fā)展;教師應成為尊重學生、引領(lǐng)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改革的探索者;高考必須在素質(zhì)教育的框架內(nèi)和指導下進行完善。
[Abstract]:In the past two years,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 to blow the "snatching the top" wind can not but cause us to reflect: what is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what should be done? Education is for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not "making dev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ll students, not for a few "top" or "champion"; It is for the success and happiness of the students, not at the expen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erefore, education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ealthy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nd unswervingly carry out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with the goal of "synthesis". Education must have a clear sense of life,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lives; Teachers should be the explorers of teaching reform which respects the students and lead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ust be perfec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under the guidance.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在我們天天叫響要“實施素質(zhì)教育,讓全體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呼喊聲中,最近在我國教育領(lǐng)域繼續(xù)刮起的“狀元風”愈演愈烈,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入思考與追問。據(jù)報載,2008年某兩所高校帶頭吸引狀元,提高了對狀元的獎勵力度,“狀元”獎學金一路走高:一所學校宣布,今年高考各省市第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從清,蔡孝恒,胡繼春,阮麗萍,程新宇,盧啟華,劉心仁,吳均林;論完全學分制下的高校德育創(chuàng)新問題[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2 蔣士會;論教育公平及其結(jié)構(gòu)[J];湖北社會科學;2003年11期
3 曾君;教育研究中定量與定性研究法的比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4 史曉燕;簡析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概念之內(nèi)涵[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5 劉世峰;對“教勞結(jié)合”中的“教”和“勞”的再認識[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5年03期
6 邱少明;;日益凸顯的大學生就業(yè)難透析: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年Z2期
7 許小平,馬和民;論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礎[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8 付偉;張立紅;;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zhì)的現(xiàn)狀及培養(yǎng)對策[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9 袁朝云;人的主體性發(fā)展的顯性標志與人性化管理[J];洛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10 蔣國華;十字路口上的現(xiàn)代教育——教育產(chǎn)業(yè)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慶剛;“大躍進”時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2 周海玲;制度下的教師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周興國;教育自由及其限度[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志華;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擇業(yè)觀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2 李淑俊;現(xiàn)代國際教育貿(mào)易探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3年
3 寧樂鋒;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D];云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杜志強;論主體間性課程[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蘆麗君;產(chǎn)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劉艷娥;我國高校體育對大學生現(xiàn)代化進程影響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7 劉永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guān)懷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8 李宏剛;大學生主體性道德教育探析[D];吉林大學;2006年
9 蘇光;現(xiàn)代公共行政理論的人性化建構(gòu)[D];黑龍江大學;2006年
10 王新;毛澤東青年觀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智;王棟;;改革開放三十年教育目的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集體經(jīng)濟;2011年21期
2 肖鵬;;淺析我國教育目的的道德性[J];知識經(jīng)濟;2011年14期
3 陳振航;;自由·教育·意識形態(tài)——簡論本體論語境中教育的目的與手段[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王俊;;對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下教育目的的幾點思考[J];新聞天地(下半月刊);2011年05期
5 陳憲恩;;試論教育如何成就幸福[J];文教資料;2011年21期
6 趙新成;;后現(xiàn)代主義與教育[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32期
7 曹志遠;;道德教育的本質(zhì)在于實踐[J];文學教育(中);2011年06期
8 李海艷;;解讀杜威的“教育目的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J];宿州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9 翟楠;;現(xiàn)代教育目的的異化:批判與反思[J];教育學術(shù)月刊;2011年06期
10 黃成濤;;教育的本質(zhì)是什么[J];新課程(下);2011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發(fā)的思考[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肖鳳彬;;從社會存在看教育目的的演變[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3 李學;容中逵;;論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與懷特海的比較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許夢瀛;;論荀子的教育目的[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蔡芳;羅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目的——杜威“教育無目的”論的現(xiàn)實思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耿淑玲;伍成泉;;從《抱樸子外篇》看葛洪的世俗教育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褚洪啟;;杜威的教育目的淺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娟華;;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及其踐行過程的比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9 周衛(wèi)勇;;新傳統(tǒng)派教育目的論之歷史思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姚家群;;赫爾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異同說[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陳瑾;一條走廊也能達成教育目的[N];成都日報;2009年
2 翟建會(作者單位系澤州縣下村鎮(zhèn)中學);教師要把育人放在重要位置[N];科學導報;2006年
3 肖擎;讓教育的價值觀明確起來[N];長江日報;2005年
4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黃向陽;德育:淡化“工作意識”強化“目的意識”[N];中國教育報;2007年
5 英山縣長沖中學 馬燕 李友綱;談“嚴”說“愛”[N];黃岡日報;2006年
6 沈峰;給學生申辯的權(quán)利:一種看得見的民主[N];工人日報;2003年
7 沈 峰;給孩子申辯的權(quán)利[N];中國教師報;2003年
8 于偉;現(xiàn)代社會不重視理性教育,是不可想象的[N];中國教育報;2006年
9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王加強邋范國睿;如何處理課堂教學的生成資源[N];中國教育報;2008年
10 武漢市洪山高級中學 黃榮光;教育藝術(shù)的理想追求:“至為無為”[N];中國教育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曉蓉;儀式中的教育[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馮青來;文化與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康偉;師生主體間性理論與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4 娜仁高娃;向“場”而生[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香蘭;從實體到過程:現(xiàn)代教育的思維轉(zhuǎn)向[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田道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楊進;論美好生活與學校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褚洪啟;教育觀念的變革[D];北京師范大學;1994年
9 王本余;教育中的兒童基本權(quán)利及優(yōu)先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徐波鋒;教育的審美價值[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歐陽葉;民族文化視野中教育目的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目的人性論認識演變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方建鋒;論影響我國教育目的實現(xiàn)的主要原因[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張燕軍;中美教育目的的取向之比較分析—個人、家庭、國家教育目的的視角及其整合[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5 盧珊;盧梭教育思想對我國當今教育的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曹永國;后現(xiàn)代主義視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7 景霞;芻議教育中的懲罰[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平功波;布列欽卡教育科學思想述評[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黃洪蘭;后現(xiàn)代主義教育目的觀研究及我國教育目的取向[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門憲琳;教育目的的重新定位[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4272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427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