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天津電報學堂初探
本文關(guān)鍵詞:清季天津電報學堂初探 出處:《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9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天津電報學堂 近代教育 “權(quán)自我操” 李鴻章 教學手段 晚清時期 電報線 學生 盛宣懷 文明成果
【摘要】:電報是西方近代重要科技文明成果之一。晚清時期中國在引進西方這一科技之時,曾創(chuàng)辦一系列電報學堂。天津電報學堂作為中國第一所常設(shè)電報學堂,是清朝疆臣"權(quán)自我操"理念的產(chǎn)物。該學堂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革新教學手段,為晚清電報建設(shè)培養(yǎng)出大量合格人才,成為成功移植西式近代工程技術(shù)學校的典型案例,從而在中國近代教育轉(zhuǎn)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Abstract]:Telegrap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Wes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en China introduced the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series of telegraph schools had been established. As the first permanent telegraph school in China, the Tianjin telegraph school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ncept of "power self exercise"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school continue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telegraph construction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qualified personnel, a typical case of successful transplantation of western moder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chool,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 is indispensable in China.
【作者單位】: 淮南師范學院政法系;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晚清電報與社會變遷研究”,課題編號:08CZS012
【分類號】:G529
【正文快照】: 一、引言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5月24日,美國人莫爾斯(Samuel F.B.Morse)發(fā)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份長途電報。自此,電報在經(jīng)過數(shù)代人接力式努力后正式宣告誕生。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fā)明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空前提高,極大地推動了西方經(jīng)濟社會的繁榮與進步。19世紀70年代中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顯成;李鴻章督直期間的抗災救災實踐及其教訓[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湯奇學,孟化;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思想界的影響[J];安徽史學;2003年03期
3 王存奎;略論中國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勢觀[J];安徽史學;2003年04期
4 芮銳;光緒年間黃河鄭工略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5 孫自儉;晚清鐵路政策的官辦與商辦之爭[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6 聶民玉;段紅智;;張之洞的“中體西用”文化觀解讀[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7 魏光奇,丁海秀;清末至北洋政府時期區(qū)鄉(xiāng)行政制度考略[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8 孫燕京,周福振;善耆與清末新政——以20世紀初十年的北京新政改革為視點[J];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01期
9 吳祖鯤,劉小新;中國近代農(nóng)業(yè)教育的興起及其特點[J];長白學刊;2003年06期
10 費馳;呂海寰外交思想與交涉事略[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王國平;;略談江蘇現(xiàn)代化啟動的“非制度化推動”[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2 王夏剛;;學政與清代學術(shù)[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二輯)——首屆“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專輯[C];2006年
3 張朋園;;議會思想之進入中國[A];思想家與近代中國思想——第一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賈小葉;;督撫與晚清文化變革之決策[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5 賈小葉;;1840~1900年間國人“夷夏之辨”觀念的演變[A];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趙國輝;;近代東亞國際體系轉(zhuǎn)型期理念研究——以近代中日兩國對國際法理念的接受為中心[A];“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7 許峰源;;日本大阪內(nèi)國勸業(yè)會與清末中國博覽會的興起[A];“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8 李育民;;清政府應對條約關(guān)系的羈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國明;晚清小說與近代商業(yè)社會[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2 張春廷;中國證券思想及證券市場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李顯冬;從《大清律例》到《民國民法典》的轉(zhuǎn)型[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4 曹全來;國際化與本土化[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5 鮑明;滿族文化模式[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6 魏文哲;清末小說與時代思潮之互動[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guān)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8 李蒼海;中國商業(yè)銀行民營思想的發(fā)展[D];復旦大學;2004年
9 杜學元;社會女性觀與中國女子高等教育(先秦至晚清)[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10 金文彤;中國檢察官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艷梅;清代四川旱災時空分布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2 邵峰;論著1644—1875年間廣東紳士階層的社會公益活動[D];暨南大學;2000年
3 王金連;晚清新式軍事教育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鄧紹根;《萬國公報》傳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5 劉岐梅;晚清改良思想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6 趙曉東;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D];西北大學;2000年
7 崔躍峰;西學東漸與中國高等教育中近代學科的設(shè)立[D];河南大學;2002年
8 朱曉輝;試析中國近代銀行監(jiān)管制度及思想(1859~1927)[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9 彭世文;晚清士大夫覺醒與嚴復天演哲學[D];湖南大學;2002年
10 謝廣山;西學東漸對中國近代學校教育內(nèi)容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桂;;日本近代教育大事記[J];外國教育研究;1980年02期
2 洪昌文;晚清杭州近代教育的興起[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3 晉修;我省近代教育之最[J];江西教育;1982年06期
4 陶宏開;;湖北近代知識分子與辛亥首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年05期
5 ;戊戌維新與我國近代教育[J];社會科學;1983年04期
6 潘君祥;戊戍維新與我國近代教育[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7 金德泉;介紹齋藤秋男關(guān)于陶行知研究的幾本專著[J];國外社會科學;1983年08期
8 湯才伯;;近代上海教育的興起和發(fā)展[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3期
9 依不拉音尼牙孜;趙岐山;;依克沙克村近代教育概況[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83年02期
10 馮天瑜;張之洞與湖北近代教育[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林芊;;維新思潮下的貴州近代教育與貴州的近代化[A];戊戌維新運動與貴州——紀念戊戌維新運動10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1999年
2 李陽子;;宋慶齡與宋美齡[A];宋慶齡與二十世紀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0年
3 陳遼;;辛亥革命與張謇[A];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論文集[C];2001年
4 林家有;;辛亥革命與中國教育的近代化[A];辛亥革命與20世紀的中國——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1年
5 林增春;;信息化與教育改革[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6 盧美松;;船政文化是近代中國先進文化的旗幟[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7 史習基;;西學東漸中的沈葆楨教育思想和實踐[A];沈葆楨生平與思想研究——沈葆楨巡臺13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高黎平;;晚近教科書與在華美國傳教士的翻譯活動[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炳照;近代商人的教育關(guān)懷[N];光明日報;2002年
2 張健初;;眨盒√幰姶 識者為先[N];中國消費者報;2003年
3 李章平;首稱“課本”的課本[N];中國商報;2003年
4 李工;認識潘光旦(上)[N];中華讀書報;2003年
5 閆廣芬 張立彬;近代商人與近代教育[N];光明日報;2004年
6 施宣圓;中國近代教育的“領(lǐng)跑者”[N];文匯報;2004年
7 ;別讓上體育變成看體育[N];光明日報;2005年
8 于樹香;天津教育引領(lǐng)中國新學潮流[N];天津日報;2005年
9 楊正榮 經(jīng)梯軒;名滿隴上的臨洮商號:“楊氏祿義合號”[N];甘肅經(jīng)濟日報;2006年
10 蔣文波 金兵 戴昭秋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名醫(yī)是中醫(yī)發(fā)展的靈魂[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荀淵;中國高等教育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3 李陽;埃及近代以來教育發(fā)展與埃及現(xiàn)代化[D];西北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麗萍;20世紀上半期北京書業(yè)發(fā)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2 孫音;成都近代教育建筑研究[D];重慶大學;2003年
3 王國慶;近代中國社會慈善家群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謝廣山;西學東漸對中國近代學校教育內(nèi)容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5 林新軍;孫中山革命教育思想論[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朱澤剛;蘇中教育近代化歷程研究[D];揚州大學;2004年
7 冀海銀;鄭觀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8 金雙;蘇州近代校園設(shè)計模式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9 劉利民;試論英國殖民時期緬甸教育的特點與影響[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于桂霞;我國近代普通中小學教材教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3421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342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