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反應性—主動性攻擊問卷的修訂
本文關鍵詞:初中生反應性—主動性攻擊問卷的修訂 出處:《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S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以817名初中生為研究對象,對反應性—主動性攻擊問卷(RPQ)進行了修訂。結果發(fā)現(xiàn):修訂后的問卷與原問卷具有相同的兩因素結構。各項目與相應分量表及總量表的相關均高于0.4,分量表及總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均高于0.74,分半信度在0.57~0.69之間。宜人性、責任性與兩類攻擊行為顯著負相關,神經(jīng)質(zhì)維度能夠區(qū)分兩類攻擊行為。說明中文版初中生反應性—主動性攻擊問卷基本達到了心理測量學的標準。
[Abstract]:In this paper, 817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tudied, and the reaction initiative attack questionnaire (RPQ) was revi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vised questionnaire and the original questionnaire have the same two factor structu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tems and corresponding subscales and total tables was all higher than 0.4, and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of subscales and total tables were all higher than 0.74, and the split half reliability was between 0.57~0.69. Agreeableness and responsibility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two types of aggression, and the neuroticism dimension can distinguish two type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t shows that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active active attack questionnaire has basically reached the standard of psychometrics.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桐城師范學院教育科學教研室;
【分類號】:B844.2
【正文快照】: 一、問題提出攻擊是指任何對生物體有意的傷害的行為,且被傷害者會力圖避免這種行為[1]。伴隨著身體、心理和社會上變化及負性生活事件的增長,攻擊行為在青春期迅速上升,在13-15歲處于高峰[2](p.338)。世界衛(wèi)生組織(2002)報告中指出,青少年和成人早期的攻擊行為是死亡、傷病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燕良軾;王小鳳;;論羞恥感教育[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2 許惠芬;;倡導德心健康的新理念——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年10期
3 張巧明,張美峰;青少年自尊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的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5年03期
4 李澤志;袁妮;;論父親在親子關系中的作用[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5 張二虎;;大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意義和途徑[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6期
6 何一粟;李洪玉;馮蕾;;中學生攻擊性發(fā)展特點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年02期
7 杜秀芳;;道德學習的心理機制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娥蕊;3~9歲兒童自信心結構、發(fā)展特點及教育促進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2 袁磊;“農(nóng)遠工程”背景下的小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鄒萍;父母共同養(yǎng)育行為及其對小學生人格發(fā)展的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錦;統(tǒng)整課程趨勢下的美術教育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2 史海松;小學生自我概念與同伴關系的干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陶新艷;論媒介素養(yǎng)與當代未成年人的社會化[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許巖;城市父親參與兒童教養(yǎng)的影響因素[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美娟;合作游戲?qū)Υ蟀嘤變和殛P系的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唐林蘭;幼兒同情心的家長內(nèi)隱觀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7 路晨;動畫片對幼兒交往能力影響的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8 成莉;幼兒情緒社會化的家長內(nèi)隱觀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9 劉麗英;幼兒抗挫折能力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10 馬珍珍;初中聽力障礙學生同伴關系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剛軍;;淺淡初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年02期
2 蘇云霞;;初中生英語學習習慣養(yǎng)成方法初探[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年03期
3 袁岳;;我曾是文學青年[J];中國企業(yè)家;2010年Z1期
4 黃宗興;;困難面前別低頭[J];軍事記者;2010年02期
5 張敏;盧家楣;;青少年情緒彈性問卷的研究報告[J];心理科學;2010年01期
6 劉艷;鄒泓;蔣索;;青少年與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0年01期
7 周怡娟;秦曉云;王利兵;;吉安市留守兒童情緒特征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年01期
8 陳磊;張建新;付登金;涂學剛;江玲;王玲;于肖楠;劉德輝;廖強;溫圓圓;徐海港;裴曉迪;沈麗琴;李朝英;;汶川地震6個月后成都市2所中學學生心理狀況[J];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2010年02期
9 張保;徐躍紅;趙玉芳;雷丹;孔凡蘭;;上行學業(yè)比較影響初中生詞匯再認成績的實驗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鄭志龍;范向陽;滕建隆;;貴州苗族初中生民族認同狀況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傅愛芳;;疏導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思考[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張雅婷;;我與“四大天王”的故事[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東卷)[C];2010年
3 巫柳新;;步步為營,用“科導制”打造班級文化——小議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一些具體做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西卷)[C];2010年
4 巫柳新;;團結奮進、和諧友愛共發(fā)展——小議班級文化建設中的一些做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西卷)[C];2010年
5 朱朝鋒;;合作與活躍[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6 余嘉元;錢錦昕;;運用SOM對初中生創(chuàng)造力個性特征的分析[A];第四屆中國智能計算大會論文集[C];2010年
7 王悅;;培養(yǎng)初中生的數(shù)學學習習慣的教學實踐[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遼寧卷)[C];2010年
8 吳鷹;;如何加強初中生數(shù)學教學思維訓練[A];黑龍江省綏化市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楊賢龍;胡松青;董希滿;;溫州傳統(tǒng)南拳進校園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趨勢[A];2009年第六屆浙江國際傳統(tǒng)武術比賽論文報告會專集[C];2009年
10 劉艷麗;林乃磊;張小明;楊紹清;;初中生樂觀人格、解釋風格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A];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駐東京記者 嚴圣禾;日本“寬松”教育引發(fā)擔憂[N];光明日報;2010年
2 本報駐東京記者 嚴圣禾;日本大力凈化青少年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N];光明日報;2010年
3 本報駐東京記者 張超;日本:打造一個綠色手機網(wǎng)絡空間[N];法制日報;2010年
4 記者 方芳;今年試點初中生免費防齲齒[N];北京日報;2010年
5 記者 江卉 通訊員 龔偉 實習生 胡柳依;讓更多孩子上一流學校[N];湖北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唐剛;中小學生用手機引爭議 正確引導是關鍵[N];通信信息報;2010年
7 張世海;松潘教育事業(yè)亮點頻出[N];阿壩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李忠峰;“數(shù)說”教育醫(yī)療優(yōu)先落到實處[N];中國財經(jīng)報;2010年
9 記者 史生榮 通訊員 池洋漾;公共財政壯教育“筋骨”[N];中國財經(jīng)報;2010年
10 劉雷華 胡南省岳陽市第六中學;心理健康教育途徑之日記批語[N];中國教師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倩;基于需求的初中生非法藥物濫用預防干預模式效果評價[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2 陳群;第三種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溫暖;初中生升學指導系統(tǒng)的初步研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楊俊敏;維漢大、中學生體育目標定向、身體自尊、社會性體格焦慮、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暴占光;初中生外在學習動機內(nèi)化的實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吳鵬澤;中日學生對媒體態(tài)度的比較研究及提高媒體素養(yǎng)的策略[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7 吳家碧;臺灣省苗栗縣初中生休閑行為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8 劉海燕;青少年恐懼情緒再評價調(diào)節(jié)腦機制fMRI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9 汪曉贊;我國中小學體育學習評價改革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劉志宏;初中生校園壓力因果模型建構與壓力疏導團體輔導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海彥;初中生心理耐挫力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及對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0年
2 吳艷麗;初中數(shù)學化歸思想方法的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3 陸文穎;初中生統(tǒng)計知識學習水平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4 叢秀麗;新課程標準下初中生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5 趙立平;初中生體育學習興趣與成就目標定向的相關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李梅;記憶策略的元記憶訓練對初中生文言文記憶成績的影響[D];河南大學;2009年
7 孟飛;從表征的視角調(diào)查研究初中生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劉稀鳳;初中生符號意識的調(diào)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徐瑜姣;初中生性別角色類型與同伴交往的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邢洋;初中生數(shù)學焦慮狀況調(diào)查及相關因素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416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341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