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青少年感恩教育初探
發(fā)布時間:2017-11-11 17:07
本文關鍵詞:當代中國青少年感恩教育初探
【摘要】: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感恩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引領青少年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有利于和諧社會的發(fā)展。感恩教育對培養(yǎng)青少年的責任心和愛心,對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夠培養(yǎng)青少年的感恩之心和愛心,使他們成為“感恩的一代”,而不是“冷漠的一代”。當今社會,青少年的冷漠,公民回饋意識的淡薄,使我們不得不反思當今感恩教育的薄弱。感恩教育的缺失,會使得青少年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缺乏對父母的孝順意識以及對自己人生道路的正義感。這些對小到和諧家庭的建立,大到和諧社會的建設都埋下了隱患。 本文從四個方面來進行。首先,從倫理學、教育學及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對感恩和感恩教育的概念作了具體的理論層面的分析和探索。其次,從感恩思想歷史發(fā)展的角度,扼要地梳理了從古至今感恩思想的發(fā)展與變化。中國傳統感恩思想自身的弱點和近現代社會政治的變革與經濟的轉型,導致了中國的傳統感恩思想的消解,而適應新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感恩思想體系又尚未建立,當今中國社會感恩思想的斷層,導致了國民尤其是青少年感恩意識的缺失。第三部分,對當代中國青少年感恩意識缺失的現狀作了分析,并著重分析了感恩意識缺失所產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教育的失當,學校感恩教育的薄弱和社會教育作用的失范。第四部分,主要探討的是對青少年進行感恩教育的內容和途徑,所要解決的是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實踐層面的問題。對青少年進行感恩教育,應該以家庭為起點,學校為關鍵,社會為實踐陣地,建立“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形成對青少年進行感恩教育的合力。 本文借鑒了大量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力圖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筆者在理論上,從倫理學的視角出發(fā),力圖厘清感恩與感恩教育的基本概念,找到感恩教育的理論依據;同時,也試圖站在感恩思想發(fā)展的角度,梳理感恩思想從古至今的主要發(fā)展脈絡,試圖為研究當代中國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找到可以借鑒的經驗;最后,在論述當代中國青少年感恩意識缺失現象基礎上,分析了當代青少年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本文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研究,加強青少年的感恩意識,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人格健全,促進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G41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鐘鏵;;感恩誰:三種感恩觀[J];基礎教育研究;2012年13期
2 董林萍;徐晨曦;;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培養(yǎng)護生綜合能力[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2年12期
3 遲桂榮;鐘鏵;徐立明;;感恩誰:三種感恩觀[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9期
4 熱依拉·依布拉音;;小學生實施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青春歲月;2012年23期
5 徐迎;宋海燕;王巖;;感恩教育在實習生臨床帶教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教育;2010年08期
,本文編號:11722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172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