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眾多的研究從分子、細胞和系統(tǒng)水平表明,細胞外ATP通過作用于P2嘌呤能受體在多種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過去的十年,我們對于該類受體在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中的功能有了越來越多的認識,研究發(fā)現(xiàn)它們在細胞增值、細胞遷移、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成熟和分化、細胞的死亡和生存中都發(fā)揮著一定的作用。 P2嘌呤能受體由兩大家族組成:離子通道型P2X家族(P2X1-7)和G蛋白偶聯(lián)受體P2Y家族(P2Y1,2,4,6,11,12,13,14)。已有一些工作初步研究了大鼠胚胎發(fā)育過程中P2X家族和P2Y家族在腦中的表達情況,然而除了P2X3和P2Y1亞型外,對于其他亞型的研究還較少。 P2X5受體存在于多種脊椎動物中。既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該類受體主要分布在皮膚、腸道、膀胱、胸腺和脊髓等部位的處于增值狀態(tài)的細胞中,主要作用是參與抑制細胞增值從而促進細胞分化。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中涉及大量的細胞增值、細胞分化等生理過程,提示P2X5受體可能參與了此過程。 我們的工作首先分析了小鼠出生前的四個時間點(E9、E11、E13、E17)的腦提取物中P2X5受體的mRNA和蛋白的表達情況。利用RT-PCR技術發(fā)現(xiàn)在四個時間點均可以在323bp位置檢測到明顯的條帶,表達量也存在明顯的變化趨勢——從E9到E13逐漸增加,從E13到E17逐漸下降。利用蛋白印跡實驗發(fā)現(xiàn),從E9開始在35KD位置均能檢測到單一條帶,表達量也呈現(xiàn)從E9到E13逐漸增加而從E13到E17逐漸下降的趨勢。 在小鼠出生前的五個時間點(E8、E9、E11、E13、E17)取材進行免疫組織化學實驗發(fā)現(xiàn),在神經管剛剛形成的E8時就可以檢測到P2X5的存在,該強烈的陽性信號主要分布在神經上皮層。在E11時,后腦、中腦和前腦區(qū)域均發(fā)現(xiàn)很強的陽性染色。但隨著腦的發(fā)育,陽性信號逐漸局限在新生神經元開始分化的皮質板位置。同樣在脊髓處,可以發(fā)現(xiàn)相似的表達情況。在E9時,陽性信號在整個脊髓區(qū)域都可以檢測到;但隨著發(fā)育的進行,陽性信號逐漸局限到腹側角位置。 先前的工作發(fā)現(xiàn)P2X5受體在成體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主要分布在神經元中,因此我們使用神經元的標記物TUJ-1抗體進行免疫雙標實驗以確定P2X5陽性細胞的類型。在E8時的神經管中,只有極少量(不到5%)的P2X5陽性信號與TUJ-1陽性信號共標,同樣在E9時的脊髓中發(fā)現(xiàn)了相似的情況。然而,在E11時的皮質板和腹側角區(qū)域,絕大多數P2X5陽性信號與TUJ-1陽性信號共標。 在小鼠的背根神經節(jié)中,從E9時開始發(fā)現(xiàn)P2X5受體均一地表達在DRG神經元中,而且所有的P2X5陽性信號與TUJ-1陽性信號共標。在E11時視網膜的神經細胞層和視神經中均可以檢測到P2X5受體的強信號,而且絕大多數的P2X5陽性信號與TUJ-1陽性信號共標。在腸道中,所有的P2X5陽性信號與TUJ-1陽性信號共標。在嗅上皮中也檢測到P2X5受體的強信號。另外,很強的P2X5陽性信號也存在于內耳和前肢骨骼肌上散在的神經纖維中。 既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ATP等激動劑刺激P2X5受體僅能產生極小的電流,但是該受體與P2X1受體形成的異源多聚體P2X1/5卻具有對于ATP的高敏感性、不易敏化等特點。為了研究P2X5受體的生理功能,我們首先需要確定在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中P2X5受體是否可以與P2X1受體形成異源多聚體。我們也利用RT-PCR、Western Blot、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等技術研究了P2X1受體在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Ell、E14、P0、P21)中的表達,發(fā)現(xiàn)該受體從E11時開始表達在神經系統(tǒng)中。這種分布上的重疊現(xiàn)象提示兩受體之前存在形成異源多聚體的可能性。進一步利用免疫共沉淀實驗發(fā)現(xiàn),P2X1和P2X5可以共沉淀。這些實驗提示P2X5受體可能與P2X1受體形成異源多聚體來發(fā)揮生理功能。 本研究首次報道了神經發(fā)育過程中P2X5受體和P2X1受體在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tǒng)中的表達情況,發(fā)現(xiàn)P2X5受體在神經發(fā)育的早期階段一過性的高表達,并逐步局限到新生神經元中,并發(fā)現(xiàn)P2X5受體和P2X1受體可能以P2X1/5異源多聚體的形式發(fā)揮作用。本工作豐富了對于P2受體各亞型在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中時空表達的認識,并為該類受體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33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芹,彭黎明;P2z/P2x7嘌呤能受體的研究進展[J];細胞生物學雜志;2001年02期
2 向正華,GeoffreyBurnstock;P2X受體在大鼠舌乳頭中的分布[J];解剖學雜志;1999年06期
3 馬巖;寧穗;盧寧;李莉;曹銀祥;錢源;朱大年;沈霖霖;;P2X_2和P2X_4受體在新生和成年大鼠延髓的表達[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06年05期
4 吳鏡湘;徐美英;繆雪蓉;李曉青;俞衛(wèi)鋒;;骨癌痛模型大鼠脊髓背根神經節(jié)P2X_3受體的表達變化[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5 熊杰,黃俊華;對羥吡啶甲基腺苷在大鼠輸精管A_1與非A_1受體作用[J];藥學學報;1998年03期
6 李昌林,陳軍;ATP及其P2X受體在疼痛機制中的作用[J];神經解剖學雜志;2004年05期
7 陳猛;ATP、P2X受體與痛覺通路[J];國外醫(y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2002年01期
8 李翠蘭,胡大一;細胞興奮:從起搏電流到超極化激活的環(huán)核苷酸門控通道[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3年04期
9 蔡曉頻;邢小燕;;嘌呤能(P2Y)受體激動劑在糖尿病治療的臨床應用及展望[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7年06期
10 黃從新,吳鋼;鉀通道基因研究進展[J];咸寧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宋紅生;安嬰;鈴木幸一;;家蠶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ATP受體P2X_1類似物的免疫組織化學[A];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六屆學術會議暨學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阮想梅;李登弟;張杰;羅芳;李學寶;;棉花質膜內在蛋白在纖維發(fā)育中相互作用[A];基因開啟未來:新時代的遺傳學與科技進步——湖北省遺傳學會第八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郭衛(wèi);嘌呤能受體P2X5和P2X1在小鼠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中的表達[D];浙江大學;2013年
2 吳鏡湘;P2X_3受體介導骨癌痛痛覺敏化機制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8年
3 孫利波;脊髓損傷后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的免疫應答及調控因素[D];吉林大學;2009年
4 王麗雁;P2X_7受體在少突膠質前體細胞的表達、功能效應及在缺氧缺血性腦損傷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8年
5 賈卓敏;M受體對膀胱ICC細胞興奮性的影響及在膀胱收縮功能中作用的探討[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9年
6 牛暢;福氏志賀氏菌可溶性蛋白復合物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e,
本文編號:26742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2674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