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人群G6PD基因C1311T突變及單體型研究
本文關鍵詞:云南彝族人群G6PD基因C1311T突變及單體型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GPD基因 CT突變 SNPshot 彝族 云南省
【摘要】:目的研究云南彝族G6PD缺乏癥患者及健康人群G6PD基因c DNAC1311T突變及復合IVS11T93C突變的單體型,探討兩種突變之間的連鎖關系。方法應用SNa Pshot技術檢測82例G6PD缺乏癥患者、67例健康對照個體G6PD基因C1311T及IVS11T93C突變,用直接計數(shù)法計算C1311T突變的基因頻率及單體型頻率,χ2檢驗進行兩組間比較并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云南彝族G6PD缺乏癥患者和健康對照組1311T突變基因頻率分別為0.13和0.15,1311C基因頻率分別為0.87和0.85。1311T突變在彝族G6PD缺乏癥患者和健康人群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發(fā)現(xiàn)c DNAC1311T突變與IVS11T93C突變緊密連鎖。男性中存在三種單體型93C/1311T、93C/1311C、93T/1311C,女性中存在四種單體型93T/1311C、93CT/1311CT,單體型93C/1311C未見文獻報道,兩組人群各單體型分布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G6PD基因1311T突變在彝族健康人群和G6PD缺乏癥患者中普遍分布,1311T基因頻率低于已報道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的頻率,高于中國廣東人群突變頻率。C1311T與IVS11T93C是緊密連鎖的突變位點,在彝族人群中常復合突變,其與G6PD酶活性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SNPshot方法在G6PD基因分型中有快速、靈敏的特點,并有利于女性雜合子的檢出,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G6PD基因的遺傳多態(tài)現(xiàn)象。
【作者單位】: 昆明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細胞生物學與醫(yī)學遺傳學系;昆明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藥理學系;昆明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31260264,81160246)
【分類號】:R394
【正文快照】: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lucose-6-phosphatedehydrogenase,G 6PD)缺乏癥(O M IM#305900)是一組累及全球4億人的遺傳性溶血性疾病,G 6PD基因突變導致G 6PD氨基酸殘基改變,G 6PD酶活性減低,患者出現(xiàn)溶血性貧血等臨床癥狀[1]。G 6PD缺乏癥呈X連鎖不完全顯性遺傳,有高度遺傳異質(zhì)性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王穎;杜杰;蔡望偉;;海南黎族人群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C1311T多態(tài)性分析[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1年06期
2 于國龍,蔣瑋瑩,杜傳書,林群娣,陳路明,田秋紅,李舒剛,曾敬波;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cDNA1311 C→T復合11內(nèi)含子93 T→C突變[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4年10期
3 何永蜀,陳喬,張志蓮,王國燕,杜傳書;云南省彝族三種常見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基因突變型分析[J];中華血液學雜志;1999年04期
4 任曉琴,杜傳書,林群娣,陳路明,蔣瑋瑩,田秋紅;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cDNA C1311T的多態(tài)性[J];中華血液學雜志;1999年04期
5 于國龍,蔣瑋瑩,杜傳書,陳路明,林群娣,田秋紅,曾敬波,李舒剛;廣東客家人G6PD基因突變型研究[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04年05期
6 蔡稔;朱東林;梁昕;黃麗華;黃芬;;廣西地區(qū)G6PD缺乏基因型與表型關系的研究[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8年1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鄒愛軍,李梨平,祝興元;長沙地區(qū)嬰幼兒G6PD基因突變與急性溶血性貧血關系的研究[J];湘南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2 陳小文;李長鋼;岳麗杰;張民;陳運生;麥惠容;王纓;李成榮;;逆轉(zhuǎn)錄-PCR-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法檢測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基因缺陷女性攜帶者[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9年08期
3 李梨平,祝興元,鄒愛軍,孫正香,鄭敏翠;湖南長沙地區(qū)G6PD基因突變型研究[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5年05期
4 張華;中國人G6PD基因突變情況[J];華夏醫(yī)學;2001年03期
5 陳運生;蔣瑋瑩;李長鋼;李成榮;孫玲玲;徐剛;劉偉;;G6PD比值法檢測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基因突變女性雜合子影響因素的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6年05期
6 歐俊斌;張翠梅;付四毛;黃湘;黃連紅;;G6PD缺陷與腸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關系[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3年09期
7 曾慧妍;曹瑛;薛耀明;;血糖波動對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細胞磷酸己糖旁路代謝及呼吸爆發(fā)的影響[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年08期
8 Abdoul Karim Ouattara;Cyrille Bisseye;Bapio Valery Jean Télesphore Elvira Bazie;Birama Diarra;Tegwindé Rebeca Compaore;Florencia Djigma;Virginio Pietra;Remy Moret;Jacques Simpore;;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 deficiency is associated with asymptomatic malaria in a rural community in Burkina Faso[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2014年08期
9 李晶晶;溫冬梅;張秀明;;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測定方法及其與糖尿病和糖化血紅蛋白關系的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年18期
10 ;Characterization of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haplotype 487G>A/IVS5-612(G>C) in the Achang population of southwestern China[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7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梁衛(wèi)華;G6PD缺乏癥基因診斷新方法的建立及遺傳學分析[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5年
2 楊昭慶;云南省兩種遺傳性血液疾病的基因突變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1年
3 李亮;G6PD缺乏癥的分子篩查及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相關性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9年
4 徐建中;基于代謝工程選育谷氨酸棒桿菌L-賴氨酸高產(chǎn)菌[D];江南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雪;廣東人群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基因突變研究[D];廣州醫(yī)學院;2010年
2 黃冬愛;海南漢族、黎族人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的分子鑒定[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5年
3 嚴提珍;中國南方廣西地區(qū)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的發(fā)生率及全面分子診斷(附4例新突變)[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7年
4 譚昌淵;G6PD缺乏癥基因診斷新方法的建立[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5 徐蕓;廣西西南部壯族居民G6PD缺乏癥的基因型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鐘志娟;廣西西南部邊境地區(qū)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的基因型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7 歐俊斌;中山地區(qū)G6PD缺乏癥的分子流行病學調(diào)查及與腸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相關性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8 董靜菲;G6PD在AngⅡ誘導的HUVEC氧化應激中的作用[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4年
9 王瑾;DNA甲基化與X染色體失活對G6PD酶活性的影響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10 劉林;新生兒急性膽紅素腦病的臨床及預后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望偉,周代鋒,蔡蘭潔,鄺宇,周玉英,Filosa Stefania,Martini Giuseppe;一種新的G6PD基因突變型的鑒定[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 張力,區(qū)小冰,佟莉貞,余一平;廣東地區(qū)G6PD缺陷的基因突變型與臨床表現(xiàn)[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0年02期
3 陳(女冬);陳和平;梁玲;;高鐵血紅蛋白還原法和紫外法聯(lián)合檢測新生兒紅細胞G6PD缺陷癥[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5年05期
4 杜傳書,芮琳;篩選紅細胞葡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的四氮唑藍紙片法[J];新醫(yī)學;1981年04期
5 杜傳書;漫談“蠶豆病”和“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J];新醫(yī)學;2001年11期
6 蔣瑋瑩,杜傳書;云南傣族中所見的G6PD突變型[J];遺傳;1997年04期
7 葉文紅,杜傳書,蔣瑋瑩,劉鵬,田秋紅,陳路明,林群娣;突變特異性擴增系統(tǒng)方法檢測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基因C1024T及G392T[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3年04期
8 于國龍,蔣瑋瑩,杜傳書,林群娣,陳路明,田秋紅,李舒剛,曾敬波;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cDNA1311 C→T復合11內(nèi)含子93 T→C突變[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4年10期
9 羅建明,李慕軍,唐霞,梁徐;變性高效液相聯(lián)合測序及酶切檢測廣西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的基因型[J];中華血液學雜志;2005年10期
10 何永蜀,杜傳書,蔣緯瑩,王國燕,任曉琴;云南省幾個民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基因突變型分析[J];中華血液學雜志;1997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瑞省,吳凌云,張繼紅,章祥蓀;單體型裝配問題及其算法(英文)[J];高校應用數(shù)學學報A輯(中文版);2004年S1期
2 李珍萍,王勇,趙玉英,章祥蓀;單體型推斷問題與配對圖(英文)[J];高校應用數(shù)學學報A輯(中文版);2004年S1期
3 姜文錫;邱長春;程祖亨;周文郁;顧明亮;許群;方鳴武;牛文全;瑪依拉;;載脂蛋白B基因單體型與中國維吾爾族自然長壽的關聯(lián)研究[J];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2006年05期
4 楊英杰;;單體型裝配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J];銅仁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5 甄建新;何柳媚;王大明;徐筠娉;鄧志輝;;中國南方漢族人群KIR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2年S1期
6 胡勁松,黨娜娜,黃辰,宋土生;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J];國外醫(yī)學.遺傳學分冊;2005年03期
7 楊劍豪;劉[?;孫瑛;謝軍華;鄭皆煒;陸瑤;杜可明;;5186例上海漢族無關臍帶血HLA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1年12期
8 杜勝軍;惠汝太;;關聯(lián)性研究中的單體型分析[J];中國分子心臟病學雜志;2006年04期
9 李彩霞;黎培興;方積乾;;基于單體型重構的傳遞不平衡檢驗[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4期
10 劉杰;張春燕;侯玲;李勇;張翅;;黑龍江地區(qū)漢族HLA-A、B、DRB1基因及單倍型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龔莎莎;張婷;鄭靜;呂建新;管敏鑫;;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耳毒性相關的線粒體DNA繼發(fā)突變[A];遺傳學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2010中國青年遺傳學家論壇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鄧立彬;高揚;馬素芳;張悅正;康健;曾長青;;應用單體型圖進行疾病相關基因和基因組結構變異的定位研究[A];中國遺傳學會“發(fā)育、遺傳和疾病”研討會論文匯編集[C];2007年
3 陳慧峰;林育純;林麗娜;李文;羅潔;張樹江;萬建新;陳雯;林忠寧;;廣東漢族人群PP2A-Aα亞基基因5'-側翼區(qū)多態(tài)性的單體型分析[A];廣東省環(huán)境誘變劑學會、廣東省預防醫(yī)學會衛(wèi)生毒理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10年
4 徐新娟;梁曉慧;陳玉嵐;珠勒皮亞;李素華;;VEGF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及其單體型與新疆維吾爾族長壽的關聯(lián)研究[A];第十三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5 聶晶;胡揚;何子紅;李燕春;衣龍燕;許春燕;王海燕;;VEGF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及單體型與杰出有氧運動能力的關聯(lián)研究[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C];2011年
6 陳慧峰;林育純;張樹江;李曉杰;羅潔;林麗娜;李文;胡耀明;陳雯;林忠寧;;PPP2R1A基因啟動子區(qū)高甲基化對其不同單體型轉(zhuǎn)錄功能活性影響[A];全國生化/工業(yè)與衛(wèi)生毒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7 孫瞳;高揚;譚文;馬素芳;張雪梅;王永崗;張清潤;郭永麗;趙丹;曾長青;林東昕;;染色體11q22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基因簇單體型與肺癌發(fā)生發(fā)展風險(英文)[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教育集[C];2006年
8 林育純;陳慧峰;方飛;林麗娜;陳雯;凌文華;Baitang Ning;Fred F Kadlubar;林忠寧;;磺酸基轉(zhuǎn)移酶1A1基因啟動子區(qū)SNPs位點單體型及其功能分析[A];遺傳學進步與人口健康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7年
9 張繼紅;吳凌云;王勇;李珍萍;章祥蓀;;由基因型SNP數(shù)據(jù)推斷相應單體型的Markov鏈統(tǒng)計方法(英文)[A];中國運籌學會第七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下卷)[C];2004年
10 侯玲;劉杰;李鑫;丁鐫;孫建華;趙國慶;;黑龍江地區(qū)蒙古族HLA-A、B、DRB1等位基因及單體型的研究[A];中國輸血協(xié)會第五屆輸血大會論文專集(摘要篇)[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本報記者 李雪墨 李斌;單體型圖破解人類基因組奧秘[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3年
2 ;科學家將合力繪制人類基因組遺傳整合圖中國卷[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3年
3 張荔子 張清潤;注釋“天書”[N];健康報;2006年
4 張荔子;血樣有助于破解遺傳之謎[N];大眾衛(wèi)生報;2003年
5 本報記者 賈婧;尋找致病基因和群體遺傳學研究的“金礦”[N];科技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穎;單體型和基因型問題的優(yōu)化模型和算法[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2 王濤;中國人苯丙氨酸羥化酶基因突變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4年
3 張永彪;中國6個民族群體HLA區(qū)域內(nèi)TNF基因簇的核苷酸變異和單體型多態(tài)性[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4 武金才;腫瘤轉(zhuǎn)移抑制基因HTPAP單體型與肝癌轉(zhuǎn)移潛能的關系[D];復旦大學;2008年
5 梁曉慧;TERT、VEGF基因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及其單體型與新疆維吾爾族長壽的關聯(lián)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余志杰;Tim-3基因多態(tài)性與湖北漢族人群AML的關聯(lián)分析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7 張強鋒;單體分型和單體型頻率估計[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8 謝民主;單體型組裝問題參數(shù)化建模及算法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9 胡中揚;激肽釋放酶—激肽系統(tǒng)基因相關SNPs及其單體型與長沙漢族人群腦出血的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10 王紅星;彈性蛋白及其代謝通路相關基因SNPs及單體型與長沙漢族人群腦出血的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湯栩?qū)?基于單體型的致病基因區(qū)域發(fā)現(xiàn)算法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2 王兆燦;K單體型重建算法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3 羅鋒;基于圖論的單體型重建算法設計和可視化實驗平臺的構建[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4 楊洋;單體型組裝問題枚舉算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5 梁彬彬;個體單體型檢測問題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3年
6 齊漫龍;β1-腎上腺素能受體基因單體型與原發(fā)性高血壓關聯(lián)分析及功能鑒定[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7年
7 劉巖;基于單體型的QTL效應及印記性檢驗[D];黑龍江大學;2012年
8 詹小亭;四川漢族和彝族家系KIR單體型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2年
9 周晨慧;PTEN基因SNP及單體型在西南地區(qū)漢族人群的分布及與2型糖尿病的關系[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6年
10 陳姝伊;個體單體型組裝問題MEC模型的算法研究與比較[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1381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1138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