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集聚”走向“均衡”—中國航空網絡與城市關聯(lián)體系空間演化研究
本文關鍵詞:從“集聚”走向“均衡”—中國航空網絡與城市關聯(lián)體系空間演化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航空網絡 城市體系 空間演化 復雜網絡 集聚 均衡
【摘要】:21世紀以來,國內航空運輸網絡日漸完善,城市與區(qū)域空間結構及其功能聯(lián)系正發(fā)生由靜止、封閉的等級模式向流動、開放的網絡模式轉變。學術界關于航空與城市關聯(lián)體系的空間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基于空間相互作用模型,運用航空吞吐量數(shù)據,探究航空樞紐與城市經濟發(fā)展的空間效應;二是,利用航空網絡的拓撲結構,探究“流動空間”作用下城市體系的空間結構特征與網絡演化機理。然而,基于“軸—輻”結構的研究過分強調城市體系的等級性而忽視網絡空間的復雜性關系,而基于“流動空間”的復雜網絡研究則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理要素的影響。因此,如何將這兩種視角與方法進行整合,分析其空間關聯(lián)性及互動機制是當前研究的重要問題。本研究基于“地方空間”向“流動空間”發(fā)展演化的視角,綜合利用復雜網絡和GIS空間分析技術,采用相關性分析及空間計量回歸分析方法,在詳細刻畫中國航空網絡及其城市體系空間格局的基礎上,從城市經濟、職能、規(guī)模三方面,重新審視航空運輸聯(lián)系與中國城市體系空間結構發(fā)展演化的互動關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依據1996—2012年國內主要航段流量數(shù)據,運用復雜網絡和GIS空間分析方法對航空運輸聯(lián)系的復雜性網絡特征進行描述。結果表明,基于“航空流”的空間演化總體上表現(xiàn)為由“集聚”向“均衡”、由“軸—輻”式的等級結構向“軸—輻”式和“點對”式并存的網絡結構演進,統(tǒng)計結構上主要表現(xiàn)出“長尾分布”特征;航空網絡樞紐性分布由“邊緣—核心,,的等級結構向“核心—邊緣”的網絡結構轉向,而統(tǒng)計特征由“集聚型長尾分布”向“分散型長尾分布”演變;與此同時,我國航空網絡結構呈現(xiàn)明顯的“小世界”集聚效應。(2)運用相關性測算和空間疊加分析的方法,探究2000年和2012年航空聯(lián)系與城市體系在經濟格局、對外服務職能、人口規(guī)模結構三個方面的相關性與空間關聯(lián)演化特征,結果表明,航空與城市關聯(lián)體系的演化特征均由“單中心”的城市等級向“多中心”的城市網絡擴散,航空聯(lián)系強度和樞紐性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城市體系經濟格局的演化;對外服務職能與基于流量的航空網絡密度分布更為類似,主要表現(xiàn)為樞紐中心的集聚和樞紐中心連接圍成的區(qū)域內部網絡化發(fā)展的特征;城市體系規(guī)模結構擴散分布明顯,但集聚中心依然分布在傳統(tǒng)意義上的航空樞紐與中心城市,整體發(fā)展格局呈現(xiàn)由“集聚走向均衡”。(3)構建空間計量回歸模型,定量分析航空聯(lián)系與城市關聯(lián)體系的互動影響機制,從而發(fā)現(xiàn)航空網絡聯(lián)系強度是推動城市經濟格局“邊緣—核心”集聚的原因,航空網絡樞紐性是影響經濟格局“核心—邊緣”均衡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人口規(guī)模是促進航空網絡聯(lián)系強度“邊緣—核心”集聚的主要原因,而城市的經濟發(fā)展、交通進步與人口規(guī)模的擴散共同促進航空網絡“核心—邊緣”均衡化、網絡化的格局形成。最后,通過歸納、總結,認為“軸—輻”式和“點對”式均衡分布的空間結構是我國未來航空網絡發(fā)展的主要趨勢,“點對”式網絡比“軸—輻”式擁有更短的時間和運營成本。未來的發(fā)展重點不僅應關注于如何擴展航空運輸航線,而應更關注其結構的優(yōu)化。
【關鍵詞】:航空網絡 城市體系 空間演化 復雜網絡 集聚 均衡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F562
【目錄】:
- 摘要6-8
- Abstract8-17
- 第一章 緒論17-26
- 1.1 研究背景與方向17-20
- 1.1.1 航空網絡及其地域空間的興起17-18
- 1.1.2 航空與城市關聯(lián)體系的研究視角18-19
- 1.1.3 當前存在的問題及研究方向19-20
- 1.2 研究方法及框架20-24
- 1.2.1 思路及篇章框架20-22
- 1.2.2 數(shù)據來源與方法22-24
- 1.3 理論與實踐意義24
- 1.3.1 理論意義24
- 1.3.2 實踐意義24
- 1.4 研究特色及創(chuàng)新24-26
- 1.4.1 研究視角創(chuàng)新25
- 1.4.2 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25-26
- 第二章 理論與綜述26-35
- 2.1 基于空間視角演進的航空聯(lián)系26-29
- 2.1.1 復雜網絡視角下的航空聯(lián)系理論26
- 2.1.2 由等級結構到網絡結構的分析方法26-29
- 2.2 基于空間視角演進的城市體系29-31
- 2.2.1 經典的城市體系空間結構理論29-30
- 2.2.2 城市網絡理論:由“中心地”到“中心流”30-31
- 2.3 航空與城市關聯(lián)體系的研究述評31-35
- 2.3.1 航空聯(lián)系的空間效應與城市等級結構31-33
- 2.3.2 航空網絡的拓撲結構與城市網絡聯(lián)系33
- 2.3.3 航空網絡與城市關聯(lián)體系影響因素分析33-35
- 第三章 基于復雜網絡視角的航空聯(lián)系空間演化特征35-55
- 3.1 數(shù)據與研究方法35-38
- 3.1.1 研究對象與數(shù)據35
- 3.1.2 網絡分析方法35-37
- 3.1.3 空間分析方法37-38
- 3.2 基于城市“航空流”的網絡結構變遷38-45
- 3.2.1 航空聯(lián)系的總體演變格局39-42
- 3.2.2 主要城市機場的航空聯(lián)系42-43
- 3.2.3 基于“航空流”的空間集散分布43-45
- 3.3 基于城市航空聯(lián)系中心性的網絡結構變遷45-49
- 3.3.1 航空網絡介數(shù)中心性的演化格局45-49
- 3.3.2 航空網絡鄰近中心性的演化格局49
- 3.4 基于網絡集聚性的航空聯(lián)系空間結構變遷49-52
- 3.4.1 航空網絡中城市節(jié)點集聚性的整體變化格局49-51
- 3.4.2 航空網絡體系的區(qū)域集散分布演變格局51-52
- 3.5 本章小結52-55
- 3.5.1 結論52-53
- 3.5.2 討論53-55
- 第四章 航空網絡與城市關聯(lián)體系空間演化的相關性55-71
- 4.1 數(shù)據與研究方法55-58
- 4.1.1 研究對象與數(shù)據55-56
- 4.1.2 基于空間聚類統(tǒng)計的熱點分析(Getis-Ord Gi~*)56-57
- 4.1.3 基于“經濟流”的對外服務職能分析測算57-58
- 4.2 航空聯(lián)系與城市體系經濟格局演化特征的相關分析58-62
- 4.2.1 城市體系經濟格局演化特征59-60
- 4.2.2 經濟格局與航空聯(lián)系演化的相關性分析60-62
- 4.3 航空聯(lián)系與城市體系對外服務職能演化特征的相關分析62-65
- 4.3.1 城市體系對外服務職能演化特征62-64
- 4.3.2 對外服務職能與航空聯(lián)系演化的相關性分析64-65
- 4.4 航空聯(lián)系與城市體系規(guī)模結構演化特征的相關分析65-68
- 4.4.1 城市體系規(guī)模結構演化特征66-67
- 4.4.2 人口規(guī)模結構與航空聯(lián)系演化的相關性分析67-68
- 4.5 本章小結68-71
- 4.5.1 結論68-69
- 4.5.2 討論69-71
- 第五章 航空與城市關聯(lián)體系影響機制的實證分析71-83
- 5.1 數(shù)據與研究方法71-73
- 5.1.1 基礎數(shù)據整理71-72
- 5.1.2 空間自相關檢驗72-73
- 5.2 航空聯(lián)系對城市經濟格局的影響73-77
- 5.2.1 待檢驗假設73
- 5.2.2 回歸模型構建73-75
- 5.2.3 實證結果分析75-77
- 5.3 城市規(guī)模結構對航空聯(lián)系的影響77-80
- 5.3.1 待檢驗假設77
- 5.3.2 回歸模型構建77-78
- 5.3.3 實證結果分析78-80
- 5.4 本章小結80-83
- 5.4.1 結論80-81
- 5.4.2 討論81-83
-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83-89
- 6.1 研究結論與總結83-86
- 6.1.1 復雜網絡視角下的航空聯(lián)系空間演化特征83-84
- 6.1.2 航空與城市關聯(lián)體系空間演化的相關性84-85
- 6.1.3 航空與城市關聯(lián)體系空間演化的影響機制85-86
- 6.2 不足之處與展望86-89
- 6.2.1 研究的不足之處86-87
- 6.2.2 建議與展望87-89
- 參考文獻89-94
- 附錄94-106
- 附錄1 1996年航空網絡指標測算結果94-96
- 附錄2 2000年航空網絡指標測算結果96-98
- 附錄3 2004年航空網絡指標測算結果98-100
- 附錄4 2008年航空網絡指標測算結果100-103
- 附錄5 2012年航空網絡指標測算結果103-106
- 碩士期間發(fā)表的科研成果106-107
- 后記107-10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姣娥;莫輝輝;金鳳君;;中國航空網絡空間結構的復雜性[J];地理學報;2009年08期
2 劉宏鯤;周濤;;中國城市航空網絡的實證研究與分析[J];物理學報;2007年01期
3 劉宏鯤;張效莉;曹]\0;汪秉宏;周濤;;中國城市航空網絡航線連接機制分析[J];中國科學(G輯: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2009年07期
4 姚紅光;朱麗萍;;基于仿真分析的中國航空網絡魯棒性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12年01期
5 曾小舟;唐笑笑;江可申;;基于復雜網絡理論的中國航空網絡抗毀性測度分析[J];系統(tǒng)仿真技術;2012年02期
6 姚紅光;;中國航空網絡的多分辨率小波分解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3年01期
7 陳俊暉;;中國航空網絡的演化及其拓撲結構分析[J];信息通信;2013年03期
8 王仲鋒;郝師平;;基于正則化約束的航空網絡構建算法[J];計算機應用;2013年S2期
9 周蓓;;四川省民用航空網絡的拓撲結構特征及其演化機制[J];經濟地理;2006年04期
10 曾小舟;江可申;董莉莉;;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國航空網絡航線連接驅動力分析[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劉宏鯤;周濤;;中國城市航空網絡的實證研究與分析[A];2006全國復雜網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2 蘇延芳;肖興志;;放松規(guī)制:中國航空業(yè)的變革及相關產業(yè)政策[A];中國工業(yè)經濟研究與開發(fā)促進會2005年會暨“產業(yè)組織與政府規(guī)制”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秦亞洲 王軍;西藏實現(xiàn)航空網絡基本覆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
2 張凡;韓國江原道擴充對華航空網絡[N];中國旅游報;2013年
3 記者 劉建峰;共同加強中加航空網絡建設[N];中國民航報;2014年
4 郝雪松;在發(fā)揮航空網絡節(jié)點功能中求發(fā)展[N];中國民航報;2012年
5 實習記者 郝緒榮;內蒙古構建北方最大的航空網絡[N];西部時報;2006年
6 狄婕 譚迎春 本報駐黑龍江記者 張爽;黑龍江構建三層航空網絡促旅游發(fā)展[N];中國旅游報;2009年
7 記者 黃世釗;我區(qū)打造航空網絡的“東盟戰(zhàn)略”[N];法治快報;2007年
8 記者 明慧;航空網絡購票逐漸占據主導[N];中國改革報;2008年
9 單羽青;國際快遞巨頭布局中外航空網絡[N];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
10 榮先明、通訊員 王茹、勝明;武漢將成中西部航空網絡中心[N];市場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劉宏鯤;中國航空網絡的結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2 曾小舟;基于復雜網絡理論的中國航空網絡結構實證研究與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9條
1 朱冰心;中國航空網絡結構及其演化分析[D];復旦大學;2009年
2 孫書霞;中國航空運輸網絡拓樸性研究[D];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2016年
3 洪彥;從“集聚”走向“均衡”—中國航空網絡與城市關聯(lián)體系空間演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4 張雯雯;復雜網絡理論在航空網絡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民航大學;2009年
5 于海波;中國航空網絡拓撲結構及其演化特征[D];北京大學;2005年
6 黃彥;航空網絡分析及航空運力系統(tǒng)的優(yōu)化設計[D];清華大學;2007年
7 胡光宇;基于AFDX航空網絡的端到端延時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8 韓國棟;基于AFDX航空網絡的傳輸模式轉換性能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9 王臣虎;AFDX航空網絡的可靠性建模與性能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9667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tysjj/96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