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交通發(fā)展模式及對策研究
本文關鍵詞: 低碳交通 發(fā)展模式 對策 節(jié)能減排 碳排放 情景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 出處:《長沙理工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經(jīng)濟快速增長,對交通運輸?shù)男枨蟛粩嗌仙,交通運輸業(yè)的能源需求及污染物排放均急劇增長。2010年我國交通運輸業(yè)的能耗大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9%左右。為緩解交通運輸業(yè)的能源消耗,減少其碳排放,,國務院已將交通運輸行業(yè)作為節(jié)能減排的重點行業(yè)之一,并明確要求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交通運輸體系。同時,國務院已將城市碳排放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到對當?shù)卣目己,城市交通作為僅次于工業(yè)的碳排放大戶,碳排放壓力巨大。因此,發(fā)展低碳交通已成為各個城市的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本論文就低碳交通發(fā)展模式及對策進行研究,以期為城市低碳交通發(fā)展提供參考。 本論文主要對低碳交通的內涵及影響因素、低碳交通的發(fā)展模式及其發(fā)展對策三個關鍵問題進行研究。在低碳交通內涵及影響因素方面,從土地利用、交通方式結構、交通擁堵、新技術的運用及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影響交通碳排放的因素;針對低碳交通發(fā)展模式,從城市化的發(fā)展進程、機動化發(fā)展的水平等方面分析影響低碳交通模式的選擇的因素,總結出低碳交通類型:傳統(tǒng)模式、相對低碳模式與絕對低碳模式,并分析各模式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構建低碳交通模式選擇的方法;對于低碳交通的發(fā)展對策研究方面,提出優(yōu)化居民出行結構、加快新能源新技術的應用、提供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等措施。 以深圳市為實例,首先了解深圳交通行業(yè)碳排放現(xiàn)狀;運用情景分析法對深圳市城市交通的基準、低碳、強化低碳情景進行特征年碳排放預測,研究深圳交通碳減排的潛力,明確未來城市交通的低碳發(fā)展模式;同時制定建設低碳交通的對策及保障機制。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ree decades ago, China's economy has grown rapidly, and the demand for transportation has been rising. In 2010,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ccounted for about 9% of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State Council has made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one of the key industries i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has explicitly called for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transport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low carbon emiss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State Council has included urban carbon emissions as a binding indicator in the assess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Urban transport is the second largest consumer of carbon emissions after industry, and the pressure on carbon emissions is enormous.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transport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each city.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w-carbon transport,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low-carbon transport.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studied. In term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of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mode. Traffic congestion,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transport policies, etc.,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raffic. In the light of low-carbon transport development model, from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low-carbon transport modes in terms of the level of motoriz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types of low-carbon transport: traditional mode, relatively low carbon model and absolute low carbon mode,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of each model. In the a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such as optimizing the travel structure of residents, speeding up the application of new energy and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viding the level of urban traffic management. Taking Shenzhen as an example, first of all,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in Shenzhen transport industry; to use scenario analysis method to predict the characteristic annual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benchmark, low-carbon and enhanced low-carbon scenarios of Shenzhen city traffic; and to study the potential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Shenzhen traffic. The future low-carbon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is defin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are formulated.
【學位授予單位】:長沙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F512;F20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祚繼;;低碳概念下的國土規(guī)劃[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0年07期
2 牛曉耕;王海蘭;;黑龍江省能源消費結構與碳排放關系的實證分析[J];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11年08期
3 郝然;;關于石家莊市低碳建設的調查報告[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4 ;天津:探路低碳示范區(qū)[J];中國投資;2011年04期
5 劉念雄;;低碳城市住區(qū)與碳容積率評價指標[J];住區(qū);2011年04期
6 王威威;高知靈;李國翠;李新;;低碳經(jīng)濟下鋼鐵行業(yè)的低碳策略[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1年08期
7 孫敬水;;中國碳排放強度驅動因素實證研究[J];貴州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肖臘珍;陳琰;;中國碳排放的產業(yè)差異分析[J];統(tǒng)計與決策;2011年02期
9 蘇萬春;;珠三角城市碳排放強度及產業(yè)結構的比較研究[J];特區(qū)經(jīng)濟;2011年06期
10 童大煥;;低碳經(jīng)濟需要“公民運動”[J];環(huán)境經(jīng)濟;2008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裴瑩瑩;呂連宏;羅宏;;中國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的建議[A];二氧化碳減排控制技術與資源化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鄭瑤兵;王翠;;城市低碳發(fā)展的產業(yè)策略及政策措施[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ㄒ唬C];2010年
3 王蘇艦;黎曉東;王厚全;張玉娟;;建設低碳城市 引領綠色發(fā)展——關于北京市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的戰(zhàn)略思考[A];低碳經(jīng)濟與世界城市建設——北京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聯(lián)席會議2010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陳穎建;;中國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的路徑和挑戰(zhàn)[A];生產力理論創(chuàng)新與社會實踐--中國生產力學會第15屆年會暨世界生產力科學院(中國籍)院士研討會文集[C];2010年
5 穆巖;耿煒;;如何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A];2010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2010年
6 王曉芳;;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建設世界城市——以北京市為例[A];世界城市北京發(fā)展新目標——2010首都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丁善生;;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 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ㄈC];2010年
8 趙文喜;陶磊;;新建低碳園區(qū)建設思路研究——以天津南港工業(yè)區(qū)為例[A];2010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2010年專刊(一)[C];2010年
9 路懷偉;;企業(yè)低碳運行新機制[A];有色金屬工業(yè)低碳發(fā)展——全國有色金屬工業(yè)低碳經(jīng)濟及冶煉廢氣減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張繼澤;;生態(tài)文明與低碳經(jīng)濟[A];生態(tài)城市建設與生態(tài)危機管理——中國未來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建民;江蘇全面開展低碳經(jīng)濟試點[N];中國化工報;2010年
2 記者李韶輝;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確定5省8市試點低碳[N];中國改革報;2010年
3 記者 楊冰;推動低碳經(jīng)濟 建設低碳城市[N];重慶日報;2011年
4 記者 蘇稻香 實習生 劉晶;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科學規(guī)劃需先行[N];南方日報;2010年
5 李佳亮;廣州將啟動低碳城市建設[N];中國環(huán)境報;2011年
6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 周宏春;解惑低碳經(jīng)濟[N];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潘亞 劉奕春 蓮都 張洋 縉云 和風細雨 景寧 太空冷 雪莉 青田 一二 松陽 邀月對酌 木子(記者 潘亞 通訊員 劉奕春 生活顧問 縉云);“低碳生活”你我都應該做到[N];麗水日報;2009年
8 李陽丹 邢佰英;低碳經(jīng)濟:不可逆轉的轉型[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9年
9 證券時報記者 周宇;發(fā)改委確定5省8市開展低碳試點[N];證券時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肖明 實習記者 王歡;低碳標準模糊 地方各拋“想法”[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英英;基于碳排放總量控制的低碳經(jīng)濟發(fā)展優(yōu)化模型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2年
2 高宏星;低碳社會的哲學思考[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3 駱旭添;低碳農業(yè)發(fā)展理論與模式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1年
4 趙曉娜;中國低碳社會構建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5 何深;電力行業(yè)碳排放交易理論體系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2年
6 張劍波;低碳經(jīng)濟法律制度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7 袁小量;制造企業(yè)低碳競爭力演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
8 薛睿;中國低碳經(jīng)濟發(fā)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9 倪外;基于低碳經(jīng)濟的區(qū)域發(fā)展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郝文升;低碳生態(tài)城市過程創(chuàng)新與評價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倩;山東省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的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梅燕;蘇州建設低碳城市的路徑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王穎;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視角下的中國低碳經(jīng)濟發(fā)展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1年
4 孫昊;我國低碳經(jīng)濟發(fā)展的對策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5 瞿理銅;長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袁藝;我國低碳城市發(fā)展模式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1年
7 徐楚錕;政府引導下的低碳經(jīng)濟融資方式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8 李鵬;我國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的財政政策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王娣;中國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的國際經(jīng)驗借鑒及對策[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安紅霞;科學發(fā)展觀視角下的低碳經(jīng)濟發(fā)展路徑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543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tysjj/155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