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述評
本文關鍵詞: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述評
更多相關文章: 班杜拉 社會學習理論 觀察學習 三元交互 自我調(diào)節(jié) 自我效能
【摘要】: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擯棄了傳統(tǒng)行為主義對環(huán)境的依賴,指出人的更普遍、更有效的學習方式是觀察學習,強調(diào)了人的認知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行為、認知及環(huán)境三者之間構(gòu)成了動態(tài)的交叉互動關系,重視人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和自我效能感。
【作者單位】: 荊楚理工學院學工處;
【關鍵詞】: 班杜拉 社會學習理論 觀察學習 三元交互 自我調(diào)節(jié) 自我效能
【分類號】:G44
【正文快照】: 社會學習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 lbert Bandura)。他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了兒童社會學習問題,提出了觀察學習、交互決定論、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效能等,并由此形成了頗具影響的社會學習理論,1977年出版的《社會學習理論》,是該理論及其研究成果的總結(jié)性著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葉浩生;論班圖拉觀察學習理論的特征及其歷史地位[J];心理學報;1994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龍笑雪;;論高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和英語成績的提高[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2 黃靜瑜;;構(gòu)建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中職語文評價[J];才智;2008年10期
3 潘穎賢;;用微笑擁抱“學困生”——淺談如何轉(zhuǎn)化“學困生”[J];才智;2009年28期
4 王薇;;自我效能感在職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J];成才之路;2010年30期
5 齊原;;大學生從眾行為的調(diào)查與社會心理學分析[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18期
6 李英杰;燕英榮;;警惕高職生的“習得性無助感”[J];成功(教育);2007年05期
7 楊小惠;;獨立學院英語學困生學習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24期
8 吳宇;;自我效能感與高職英語教學[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年10期
9 王琴海;淺談大學語文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和維持[J];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劉潔;吳艷麗;;“準職業(yè)人”培養(yǎng)模式下的大學語文教學[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1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冬明;協(xié)同學習的實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洪春;少數(sh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3 謝雪梅;入境游客旅游地意向認知的性別差異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勤;中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內(nèi)容設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5 付桂芳;自我調(diào)節(jié)學習結(jié)構(gòu)模型的建構(gòu)[D];吉林大學;2004年
6 毛景煥;平等體驗的生成與班級教學共同體[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盡暉;當代大學生道德責任教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劉莉;當代中國大學生道德學習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于志凌;面向持續(xù)改進任務的組織行動模型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10 韓永紅;論自我教育[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青濤;青少年運動員對體育明星崇拜現(xiàn)象的調(diào)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琨媛;網(wǎng)絡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潘小芹;高中歷史學習“習得性無助感”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黃達平;論大學校園文化隱性德育功能[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晶;大學生恥感教育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6 翟羽佳;新中國成立以來榜樣教育沿革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7 宗海玲;當前大學校園服飾文化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對策[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盧雪靜;朋輩與偶像[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胡瑋;河南省高校運動訓練專業(yè)學生學習資源管理策略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劉杰;新課程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引導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晶晶;;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述評[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2 侯恩毅;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與體育技術教學[J];中國學校體育;1994年01期
3 楊謙;邵新順;;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視角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學術論壇;2011年05期
4 曹玉龍;李小菲;;基于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中學語文“導引學習模式”[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年12期
5 唐名祥;;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探討[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2期
6 江雪;;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及其對家庭教育的啟示[J];教書育人;2011年06期
7 姚籃;試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觀察學習[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8 董大敏;;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當代社會德育意義[J];理論界;2007年04期
9 任朝霞,陳萍;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J];山東省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10 邢偉榮;;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德育價值新探[J];文教資料;2007年2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旭;;誠信的社會學習理論探析[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林穎;;從新行為主義走向社會建構(gòu)主義——述評班杜拉的《行動和思想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的觀點》[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3 林穎;;轉(zhuǎn)型期基于“自主人”人性假設的管理模式——關于“集體人性”的思考[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許錫強;;“澆樹澆根,,幫人幫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方法論[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5 董德龍;范安輝;梁建平;;我國優(yōu)秀射擊運動員自信心來源特征及結(jié)構(gòu)性分析[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6 周蕾珍;;培養(yǎng)自我效能,提高學業(yè)成績[A];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中期研究報告論文集[C];2004年
7 宋學珍;;教師集體效能與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及其關系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高玉祥;高志武;;中學生講話自我效能的實驗研究[A];全國第七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3年
9 隋美榮;;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要旨研究[A];山東心理學會第十屆學術會議論文提要匯編[C];2002年
10 佘俊萍;王光西;張躍輝;湛蜀燕;劉建軍;楊燕;;寄生蟲卵標本制作改進及使用效果[A];四川省動物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健;重視五“E”發(fā)揮隱性思想教育的作用[N];光明日報;2004年
2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李曉巍;男孩 你為何沉默寡言[N];中國教育報;2010年
3 高麗萍;電視之優(yōu)劣教化兩面功[N];大眾科技報;2001年
4 盧俊榮 晉城一中教師;大才始于大志[N];太行日報;2010年
5 林海原;身教重于言教[N];大眾科技報;2003年
6 阜寧縣職教中心 張麗亞;化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效能期望建立的建議[N];學知報;2010年
7 顧雪林;心理學實驗背后的教育真相[N];中國教育報;2010年
8 陳昭;感悟都靈[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9 本報記者 劉志強邋 通訊員 甕科;溪水養(yǎng)魚五難題擋不住農(nóng)民致富[N];科技日報;2007年
10 陳燕琳;怎樣矯正孩子攻擊行為[N];大眾衛(wèi)生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曉波;不同觀察學習和身體練習比例對追蹤任務技能學習的影響[D];上海體育學院;2009年
2 廖振鵬;ERP系統(tǒng)用戶滿意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3 蔣青云;營銷渠道理論的“學習范式”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4 王海燕;復合反饋對運動技能學習影響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3年
5 程龍海;中學生數(shù)學解釋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鄧樺;云南文山藍靛瑤“度戒”儀式教育過程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何顯富;企業(yè)社會責任、道德型領導行為對員工組織公民行為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虹;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認知與融合性特征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王禎禎;從社會學習理論看電視選秀節(jié)目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李東明;從社會學習理論看大眾媒介對受眾行為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6年
4 董晶晶;觀察學習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5 何流;渠道組織中觀察學習的前置因素與結(jié)果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6 張羽;基于改進技術接受模型的ERP系統(tǒng)實施方案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7 盧強;道德和法制教育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8 李述永;榜樣教育的心理學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曾琦芮;暴力新聞分析及報道建議[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丁捷;“自我”現(xiàn)象及其對外語習得影響的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9455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945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