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疑到有疑”和“從有疑到無疑”——孔子與蘇格拉底啟發(fā)式教學差異分析
[Abstract]:Confucius (551BC-479 BC) and Socrates (469BC-399BC) are two knowledgeable and profound schola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one of whom is the Holy one of China and the other of the wise men of the West. Two stars shine. They have opened the oriental and western heuristic teaching. The two people's heuristic teaching has many similarities, but also has the qualitative difference.
【作者單位】: 河南新鄉(xiāng)學院;
【分類號】:G42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躍春;馮友蘭對“大全”悖論的消解[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郭淑新;神秘主義:一種哲學的“境界”和“方法”——論馮友蘭對神秘主義的詮解[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謝樹放;;試談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關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孟淑媛;;孔子“天命觀”的現(xiàn)代闡釋[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5 孟淑媛,于川;試論朱熹以“理”為基石的法制思想[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6 聶民玉;《易傳》生生和諧觀的現(xiàn)代價值[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3期
7 胡軍;知識論與哲學——評熊十力對西方哲學中知識論的誤解[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8 李繼興;關于應用哲學平衡論的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9 趙敦華;孔子的“仁”和蘇格拉底的“德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10 徐通鏘;思維方式與語法研究的方法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曉平;;馮友蘭境界說的方法論評析[A];紀念馮友蘭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馮友蘭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陳世清;;“天人合一”與對稱邏輯——從馮友蘭中西邏輯觀看邏輯學的發(fā)展方向[A];紀念馮友蘭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馮友蘭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陳世清;;“天人合一”與對稱哲學——從馮友蘭中西哲學觀看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方向[A];紀念馮友蘭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馮友蘭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邱國鵬;李勛祥;;融合與嬗變:論數(shù)碼藝術設計的審美建構(gòu)[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5 唐藝嘉;;淺談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與途徑[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6 顏建忠;;體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7 苗天德;;王徵(1571—1644)——機械發(fā)明家,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先驅(qū),中國歷史上著書介紹西方力學的第一人[A];第三屆全國力學史與方法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趙敦華;;道德形而上學體系之內(nèi)外[A];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卷三)[C];2004年
9 郭齊家;儲朝暉;;儒學與中國大學精神[A];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卷三)[C];2004年
10 劉原池;;從“詩道性情”析論王夫之對“興觀群怨”說的再詮釋[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震;法價值哲學導論[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李剛;道治主義政治文化及實踐[D];西北大學;2001年
3 王美鳳;先秦儒家倫理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4 王榮國;明清時代的海神信仰與經(jīng)濟社會[D];廈門大學;2001年
5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駱冬青;二十世紀中國政治美學與文藝美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7 何玉興;社會群體溝通平衡問題學理資源探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戚業(yè)國;民間高等教育投資的跨學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9 李家成;關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10 黃劍波;“四人堂”紀事——中國鄉(xiāng)村基督教的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瑜;圣人思道的光芒[D];西北大學;2008年
2 王曉軍;試論韓非的帝王之術——韓非管理心理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鮑遠航;論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河北大學;2001年
4 蔣斌;《論語》與《道德經(jīng)》的美學精神之比較[D];揚州大學;2001年
5 李近遠;中醫(yī)學基礎理論形成過程的歷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6 梅蕾;隋唐童蒙教育文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陳美英;中華傳統(tǒng)道德與當代學校道德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8 張愛華;計算機與中學教學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9 劉敏;語言交際與中西文化差異[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10 孫卓華;21世紀我國理工科高校人才培養(yǎng)德育對策[D];大連理工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牟敦然;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J];化學教學;1980年04期
2 蔣英釗;運用啟發(fā)式教學的幾點體會[J];江西教育;1980年02期
3 孫錄祥;數(shù)學課如何運用啟發(fā)式[J];江西教育;1980年03期
4 李世邦;試論孔子的教育實踐及其文與智、學與思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4期
5 俞思義;貫徹啟發(fā)式教學原則的幾個問題[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6期
6 凱納斯·R.西斯金,熙齡;論當代英美哲學[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7期
7 郭令吾;“舉一反三”說辨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8 黃森;;介紹金岳霖撰《中國哲學》[J];讀書;1980年09期
9 王有聲;;談談語文教學中的“扶”[J];四川教育;1980年04期
10 張子鍔;;談談如何改進教學方法[J];人民教育;1980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范紹富;;淺論病理教學中哲學思想的運用[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2 俞桂榮;;啟發(fā)式教學在病理教學中的應用[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3 周瑾序;;變被動為主動學習的途徑[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4 張家龍;;羅素的摹狀詞理論述評[A];全國邏輯討論會論文選集[C];1979年
5 張尚水;;模糊邏輯[A];全國邏輯討論會論文選集[C];1979年
6 任曉明;;略論歸納邏輯的恰當性[A];1993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3年
7 林鴻偉;;論詭辯[A];1995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5年
8 張金興;;法律邏輯的反思[A];1996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6年
9 楚明錕;;演講、演講學與邏輯的聯(lián)系探析[A];邏輯今探——中國邏輯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6年
10 胡軍;;莊子人學的現(xiàn)代意義[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再林 作者單位:西安市西北大學管理科學與哲學系;現(xiàn)代解釋學對教育理論的啟示[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 董貽正;俄羅斯的藝術博物館[N];中國冶金報;2000年
3 張千帆;法律是一種理性對話[N];法制日報;2000年
4 ;重返“哲學”[N];光明日報;2000年
5 ;中外學者共同探討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N];光明日報;2000年
6 范敬宜;“到海得清無?”[N];人民日報;2000年
7 德國 莫宜佳(博士、教授) 史仲仁 譯 楊絳;希臘名著傳中華 楊絳米壽譯古籍[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8 周春水;開展對問題的認識論研究[N];社會科學報;2000年
9 田海平;《哲學的追問——從“愛智慧”到“棄絕智慧”》[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10 張定邦 李紅;“現(xiàn)代化”呼喚人文精神[N];學習時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梁衛(wèi)霞;“基督教界”的“助產(chǎn)術”[D];復旦大學;2005年
2 黃超;論托馬斯·阿奎那理性化的激情思想[D];武漢大學;2005年
3 張守夫;哲學視域中法的語言和思維層次[D];吉林大學;2006年
4 王慶豐;后形而上學時代的辯證法理論[D];吉林大學;2006年
5 曾譽銘;自由與德性[D];復旦大學;2006年
6 王寅麗;在哲學與政治之間:漢娜·阿倫特政治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寧國然;數(shù)學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與“啟發(fā)——創(chuàng)造” 的教學模式[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2 張艷琳;應當樹立全面的語文教育觀[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3 陳莉輝;合情推理、非邏輯思維與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方祥云;語文啟發(fā)式教學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溫溶雪;現(xiàn)代啟發(fā)式教學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陳卉;建構(gòu)主義與外語教學宏觀策略[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石巖;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8 吳南萍;“引導—探究”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構(gòu)建與實踐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于靜潔;在高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陳志偉;哲學與政治:柏拉圖《理想國》的一種新的解釋視閾[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994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2399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