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及對我國開展德育工作的啟示
[Abstract]:Colberg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moral cognition development and moral education research, which has a wid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moral education theory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s of Colberg's moral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of analyzing the forming process of Colberg's theory is to further strengthen our moral education.
【作者單位】: 沈陽師范大學;
【分類號】:G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海濤;;科爾伯格道德教育觀的幾點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2 石遠鵬;李創(chuàng)斌;;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評析[J];理論界;2006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小艷;;淺析大學德育的生活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2 洪娟;;近年來我國道德認知發(fā)展教育理論研究綜述[J];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3 張雪飛;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對當代道德教育的啟示[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4 孔瑞婷;科爾伯格理論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5 陳南坤;陶晗;;當代中西方道德教育復興的社會動因比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03期
6 李向陽;;對高校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的思考及對策[J];滄桑;2006年04期
7 匡坤濤;楊帥;;借鑒道德發(fā)展理論 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8 孫莉玲;奚社新;;關于建立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的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9 汪才明;論道德灌輸[J];滁州師專學報;2002年04期
10 樊婭蘋;;美麗心靈 德育之基——論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J];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虹;彭娟;謝迪;韓棹渭;;畢節(jié)地區(q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A];學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畢節(jié)地區(qū)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課題集[C];2007年
2 李曉文;;依人生發(fā)展本性探詢德育路徑[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樹成;德育過程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2 孫其華;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與學校道德教育改革[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劉春瓊;領域、背景與文化:社會認知領域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胡春光;學校生活中的規(guī)訓與抗拒[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李盡暉;當代大學生道德責任教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海;學校道德自律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趙雪霞;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的比較:正義與關懷[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朱家安;德育生態(tài)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9 黃菁;養(yǎng)成與反哺[D];西南大學;2008年
10 章羽;非理性在個體道德養(yǎng)成中的作用[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福英;黑龍江省青少年道德認知發(fā)展及德育對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程修云;當代大學生責任觀培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0年
3 李唯;現代社會視域下高校德育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夏純燦;農村留守青少年價值觀現狀與教育對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5 傅紅;新世紀高校素質教育以德為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方斯實;論滲透教育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7 魏丕勇;課余體育競賽中青少年的成就動機、道德選擇的特點及其關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陳杰;豐盈人性:當代道德教育的應然追求[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劉全心;教師在學校德育中的理性自覺[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張曉峰;高等職業(yè)院校校企聯合德育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和學新;主體性教育研究:2001年的進展述評[J];教育科學;2002年06期
2 班華;近十年來德育思想現代化的進展[J];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3 班華;世紀之交論德育現代化建設[J];現代教育論叢;1997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亞軍;王曉萍;李景春;;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對構建和諧德育的啟迪[J];大家;2010年07期
2 苗翠環(huán);王振國;;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對我國高校德育實踐的啟迪[J];教育與職業(yè);2010年08期
3 李海鳳;;科爾伯格“公正團體法”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啟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0期
4 章小蘭;李明蓉;;論科爾伯格道德教育視域中的師生關系[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年10期
5 羅俊麗;;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及其對中國道德教育的啟示[J];道德與文明;2008年02期
6 宋蕾;;科爾伯格道德發(fā)展理論視角下的韓國德育課體系[J];當代青年研究;2008年01期
7 鄧才彪;;試析科爾伯格關于“公正團體”的實驗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3年04期
8 張寧娟;;科爾伯格道德發(fā)展理論及其對預防留守兒童道德成長問題的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9 戴正清,孔瑞婷;科爾伯格道德理論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10 邱燕;;科爾伯格道德發(fā)展階段理論及其對學校德育方式的啟示[J];法制與社會;2009年3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日昌;李文姝;劉視湘;;中學生道德判斷量表的編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徐衛(wèi)紅;;從康德的角度看現代道德教育的一個誤區(qū)[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張吉連;;榜樣對中學生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影響的試驗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4 李曉文;;依人生發(fā)展本性探詢德育路徑[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5 郭托婭;;論借鑒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fā)展實踐對青少年犯進行矯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張小英;鄭日昌;;小學生道德判斷量表的編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萬增奎;;西方心理學道德同一性的研究與啟示[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楊韶剛;;青少年道德判斷能力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朱守晨;;中小學科技教育的實踐與思考[A];開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輔導員教師論文集[C];2005年
10 張靜;;醫(yī)學倫理學課程的改革和完善[A];山東省醫(yī)學倫理學學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前中;從科爾伯格德育思想看學習雷鋒活動[N];駐馬店日報;2006年
2 特約撰稿人 張銳;KKR:奔走于資本王國的“野蠻人”[N];國際商報;2007年
3 林淼;必須從道德哲學上尋求答案[N];中國教育報;2005年
4 龍海晏 作者單位為大同五中;思想道德教育發(fā)展與研究[N];山西政協報;2005年
5 傅蕾 譯;俄羅斯鋼琴家奪冠[N];音樂周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肖瑩瑩;歐洲歡迎美私人股權投資[N];經濟參考報;2005年
7 黃力之(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 童星(南京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那塔利亞·穆祖妮克(俄羅斯西北行政學院國際項目與地區(qū)合作部主任) 胡貝特·海內特(德國達姆施達特理工大學教授、歷史學與社會學系主任) 徐中振(上海市社區(qū)發(fā)展研究會副會長) 俞厚未(上海市社聯科研處) 馬提那沃(俄羅斯西北行政學院) 李琪(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 陳章亮(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凱茜·丹頓(加拿大道格拉斯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凱瑟琳·亨特 蘇珊·湯姆森(加拿大道格拉斯學院犯罪學教授) 丹·德寧(美國喬治亞大學);和諧社會論壇[N];社會科學報;2005年
8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劉次林;“三維”德目教育“解凍”智慧與情感[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朱國仁;道德:來自比較的智慧[N];中國教育報;2001年
10 王云 ;私人股權公司熱衷“聯合圍獵”[N];經濟參考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春瓊;領域、背景與文化:社會認知領域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趙雪霞;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的比較:正義與關懷[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劉先義;德育價值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東;論誠信觀的培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5 許敏;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D];東南大學;2005年
6 馮永剛;制度架構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志強;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8 余維武;沖突與和諧[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冉玉霞;學校教育中的懲罰與學生發(fā)展[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文靜;學校道德責任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林;科爾伯格德育觀的再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馬純紅;皮亞杰與科爾伯格道德發(fā)展理論的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孫明秀;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及對我國中學生誠信教育的啟示[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4 劉海濤;科爾伯格道德觀初探及啟示[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5 蔣福明;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何明英;科爾伯格道德發(fā)展理論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9年
7 劉晶;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對我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8 祁艷;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與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9 卓文玲;當代中國高校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探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9年
10 何芬;科爾伯格的“團體公正法”及其對我國高校德育的啟示[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1474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214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