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見識”與教學過程中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一個現象學與現象學社會學的視角
本文選題:現象學 + 學生能力; 參考:《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年01期
【摘要】:正一、前提崔允o7等在闡釋教學活動的邏輯必要條件時認為,判別一種活動是不是教學活動,主要依據下述三點: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明釋學生所學的內容;采用易于學生覺知的形式。顯然,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不將教學活動與課堂教學等同起來的定義。它對我們的啟發(fā)是,雖然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場合,實際上對一個教師(當然也包括大學教師)來說,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不應只局限在課堂上,還可以在課外利用各種形式繼續(xù)進行教學。
[Abstract]:First, Cui Yono7 and others, in explaining the logic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ink that to judge whether an activity is a teaching activit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the intention to cause the students to study, the explicit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tents learned by the students; Take a form that is easy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Obviously, this is a broad definition that does not equate teaching activities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Its inspiration is that, although the classroom is the primary venue for teaching activities, in fact, for a teacher (and of course, a university teacher),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should not be confined to the classroom. You can also use various forms of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to continue.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分類號】:G42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云飛;;先驗還原與現象學的世界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趙光旭;;現象學與華茲華斯的情感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3 李云飛;;從純粹自我到習性自我——胡塞爾發(fā)生現象學的引導動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程平;岑淳;;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的主體性轉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5 李劍;論比較教育的目的性與審美性[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6 蘭英;金家新;;論比較教育學科化與科學化的現象學意蘊[J];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7 文建平;;伽達默爾解釋學中的歷史與主體概念探析——以《真理與方法》中的第二部分為中心[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趙海亮;;對人學研究的幾點認識[J];才智;2009年02期
9 于桂鳳;;前提的明證性——一種哲學合法性的現象學論證[J];長白學刊;2006年01期
10 陳雯;;理性失衡與現代家庭風險[J];長白學刊;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高堅;高紅艷;;新聞理論研究中的方法論試探[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2 丁耘;;關于《現象學之基本問題》中若干譯名的討論[A];第二屆中國南北哲學論壇暨“哲學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仲輝;;對海德格爾“納托普報告”的再“觀看”[A];“現象學與政治學”國際現象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第十二屆現象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陳偉功;;價值:過程倫理學的基礎[A];后現代哲學與生態(tài)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王策;;“事實”概念的認知與邏輯重建[A];第八屆全國分析哲學研討會論文集(下)[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瓴;城市空間文化結構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2 楊學功;本體論哲學批判[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馮文坤;“自然”思微與詩學再識[D];蘇州大學;2002年
4 付長珍;宋代理學境界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張華;經驗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6 邢占軍;中國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量表的編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范霄鵬;文化品質[D];清華大學;2003年
8 熊在高;當代境遇中的價值論研究與現代性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陳志遠;胡塞爾直觀概念的起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周書俊;選擇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曉;論詹姆遜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詮釋學[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2 仲凱;舍勒人格倫理學的價值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蘇瑋;感覺與想象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宋術才;馬克思主義哲學空間觀的當代建構[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張紅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性轉向問題的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6 霍燕;高校體驗式道德教育的探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7 韓連慶;論海德格爾對《純粹理性批判》的現象學解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張重才;從“新寫實”小說看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在新時期的嬗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9 李云飛;“解釋學境遇”的本體論意蘊[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10 徐振軒;海德格爾存在論技術觀研究[D];安徽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秀紅;;基于現象學視閾下的對話教學研究[J];教育科學;2010年01期
2 華有杰;;功能翻譯理論中主體和主體間性的現象學考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4期
3 楊慧;;從納西索斯神話看“聲音”的現象學價值[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4 趙艷;;主體間性視域下器樂教學的雙向配合[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7期
5 鄧小紅;劉志忠;;胡塞爾現象學及其對教育的影響[J];教育學術月刊;2008年06期
6 曾麗紅;李森;;現象學在教學中的運用——優(yōu)秀教師教學案例透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9年09期
7 黃鳴奮;虛擬身體:現象學與數碼藝術的會聚[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黃徐平;;胡塞爾現象學的社會學效應[J];蘭州學刊;2010年11期
9 伍茂國;;現象學視閾中的“他者”[J];東疆學刊;2006年01期
10 李藝;范文貴;;從現象學聯想到對話[J];青年教師學報;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琳;;主體間性視角中的翻譯主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牟春;解建峰;;分殊世界,共同關切——現象學和馬克思主義對話的廣闊視野[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3 張廷國;;現象學不是什么和是什么?[A];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年會年會暨西方技術文化與后現代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譚波濤;;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因素探討[A];2006年浙江省醫(yī)學教育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5 李金哲;李柱山;;實行民主化教學的斷想[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6 王瑞君;;思想政治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7 王敏;;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的生態(tài)化教學研究[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09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路中元;;課堂因“生成”而精彩[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9 楊嵐;;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10 王學東;;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A];中國高等院校市場學研究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通州市興仁中學 朱燕芳;任務教學法應用之我見[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6年
2 安定區(qū)大城小學 焦新霞;小學數學教學應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N];定西日報;2008年
3 周喜花;新課程理念下創(chuàng)新教學之我見[N];青島日報;2008年
4 北京市芳草地小學 芳國華;提高教師教學監(jiān)控能力 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N];中國教師報;2006年
5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 成中英 采訪整理 本報記者 陳菁霞;對現象學發(fā)展過程的新思考[N];中華讀書報;2011年
6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 孫利天;現象學與我們的時代[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子余;時光留下的最為精要東西[N];中國教育報;2005年
8 黃州區(qū)堵城中學 邵春景;“活化”化學課堂教學模式[N];黃岡日報;2007年
9 山東省威海市交通學校 孫燕平;采取有效主導控制 促進教學目標完成[N];中國體育報;2008年
10 倪梁康 中山大學哲學系;空間構造的現象學分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燕燕;梅洛—龐蒂具身性現象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劉劍濤;我群與他群中的自我與他人[D];復旦大學;2011年
3 張堯均;隱喻的身體—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4 欒林;胡塞爾后期發(fā)生現象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5 徐英瑾;維特根斯坦哲學轉型期中的“現象學”之謎[D];復旦大學;2004年
6 王天平;追尋完整的人[D];西南大學;2011年
7 余慧元;一種“純粹”的經驗如何可能?—胡塞爾現象學經驗問題的擴展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8 林丹;王陽明哲學的現象學解讀[D];北京大學;2005年
9 朱耀平;海德格爾與現象學的本體論轉向[D];復旦大學;2003年
10 王曉東;多維視野中的主體間性理論形態(tài)考辨[D];黑龍江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懷芳;翻譯中的主體間性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2 朱園園;主體間性視域下的高校師生溝通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8年
3 黃英;隱性旅游資源顯性化機理及其現象學的解讀[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張燈;海德格爾“轉向”時期關于神的思考[D];北京大學;2007年
5 向修玉;當代西方現象學—解釋學科學哲學論綱[D];廈門大學;2007年
6 林棟梁;哲學詮釋學的方法論意義[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7 石碧球;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之思[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陶國山;現象學與羅曼·英伽登美學[D];蘇州大學;2005年
9 邵艷梅;現象學視野中的技術[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10 何小竹;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1142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2114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