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哲學教育觀的啟示
本文選題:蘇格拉底 + 哲學家。 參考:《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9年03期
【摘要】: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蘇格拉底將"愛"理解為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并對"智慧"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了界定,"智慧"從肯定方面應理解為"認識你自己",而從否定方面則應該理解為"自知自己無知",在此基礎上,他倡導在對話中進行哲學教育。他關于哲學的理解及哲學教育模式對當今的大學哲學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哲學教育首先是"愛"的教育;哲學教育是愛智慧的教育,而不是知識教育;它是人生根本問題的教育,而不是哲學基本問題的教育;哲學教育的方式應該是啟發(fā)式的對話教育,而不是灌輸教育。
[Abstract]:The meaning of philosophy is "love of wisdom". Socrates understands "love" as a dynamic process and defines "wisdom" from two aspects. "Wisdom"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knowing yourself" in the affirmative, and from negation it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self knowledge of oneself". On this basis, he advocates philosophical education in dialogue. His understanding of philosophy and the mode of philosophical education hav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he current university philosophy education: philosophy education is first of all "love" education, and philosophical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f love of wisdom, not knowledge education; it is the educ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life, not the education of philosophy based problems; the way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should be a heuristic. Dialogue education is not an instillation of education.
【作者單位】: 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分類號】:G40-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陳先達;;論哲學與科學和生活的關系[J];教學與研究;2006年03期
2 李文閣;哲學與生活[J];教學與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建文,余杰,廖加林;對弱勢群體問題的倫理探索[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2 羅建文;政府制度選擇的倫理探索[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3 強昌文;弱勢群體權益法律保護意義論綱[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李靜;;陪審制度的文化解讀——兼論我國新陪審制度[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5 周開寧;;契約精神與和諧社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陳治國;論羅爾斯正義觀的三個理論向度及其表征[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7 王文科;經濟全球化、全球問題與全球倫理[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8 奚瑋,何艷芳;“治愈”抑或“緩解”:死刑復核程序改革論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9 王大鵬;羅爾斯“正義國家”理論初探[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10 郭翠菊;論懷特海的教育藝術思想[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旦;;新聞自由:新聞媒介職業(yè)化的政治基礎——對西方新聞自由思想歷史發(fā)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2 臧海群;張國良;;受眾研究跨學科的性質與方法——兼論建立跨學科研究的受眾學[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3 徐陽光;;論財政轉移支付法與和諧社會公平正義理念之實現(xiàn)[A];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2007年會暨第五屆全國財稅法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飛;;民企“原罪”問題的刑法學辨正[A];2005年貴州省法學會刑法學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劉愛東;王慧;周亮;;制度倫理視角下獨立審計信用監(jiān)管機制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包世琦;;制度建設: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途徑[A];堅持科學發(fā)展 構建和諧社會——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二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王小錫;;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道德思考[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6年
8 馮建軍;;社會公正與教育公正[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9 楊秀香;;走向制度化的倫理學——對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道德建設的反思[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10 劉寶才;馬菊霞;;中國傳統(tǒng)正義觀[A];中國寶雞張載關學與東亞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車維平;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統(tǒng)計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06年
2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3 邱本;自由競爭與秩序調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余涌;道德權利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吳瀚飛;中國公開選拔領導干部制度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李茹;政府干預市場的倫理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陳海光;中國法官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8 尹麗;民辦高等學校的發(fā)展: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9 朱家存;走向均衡[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10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海東;論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利益整合[D];山西大學;2007年
2 邱旭光;縣域教育和諧發(fā)展指標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3 彭鵬;論社會正義[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付陽;司法公正與輿論監(jiān)督[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曾國文;論我國市場經濟下勞資關系的法律調整[D];蘇州大學;2001年
6 趙文靜;試論責任與責任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孟利民;取得時效制度存廢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8 王富博;合同格式條款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9 王新宇;法律意識之理論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10 呂麗艷;教育世界中的意義遮蔽與澄明[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春明;試論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的聯(lián)盟問題[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80年00期
2 萬高潮;“一分為二”用不著“合二而一”來補充[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0年01期
3 艾力農;哲學史就是整個認識的歷史[J];中州學刊;1980年02期
4 俞思義;貫徹啟發(fā)式教學原則的幾個問題[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6期
5 馬數(shù)鳴;對方以智哲學思想的再探討[J];江淮論壇;1980年02期
6 周新生;應該正確理解兩種范疇的“同一性”[J];江淮論壇;1980年05期
7 鄒鐵軍;兩種不同哲學上的“實踐”與“效果”[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0年03期
8 張尚仁;試論古希臘埃利亞派哲學的性質[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0年04期
9 樓培敏,魏敦庸;西方對“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研究[J];社會科學;1980年06期
10 ;國外對異化問題的研究[J];社會科學;198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馮友蘭;;朱熹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A];朱熹與中國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論文集[C];1988年
2 李加林;;朱熹與辛棄疾[A];朱熹與中國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論文集[C];1988年
3 鄒華全;;朱熹“修政攘外”思想初探[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4 蔡厚示;;朱熹詩和詩論[A];朱子學新論——紀念朱熹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0年
5 劉樹勛;;福建文化與朱熹[A];朱子學新論——紀念朱熹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0年
6 趙秋野;;從心理語言學的視角看聯(lián)想在俄語閱讀中的作用[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7 葉倉術;;朱熹的教學原則及其實踐[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8 朱青君;;開展《電影心理學》的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9 卞峰;;論福斯特和他的短篇小說[A];外國文學論集——世紀末的探索與思考[C];1997年
10 吳相洲;;論平等傳統(tǒng)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再林 作者單位:西安市西北大學管理科學與哲學系;現(xiàn)代解釋學對教育理論的啟示[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 趙宇;中國純理論研究走向世界之路[N];中國教育報;2000年
3 王曉;《儒學大師董仲舒》[N];中國教育報;2000年
4 董貽正;俄羅斯的藝術博物館[N];中國冶金報;2000年
5 張千帆;法律是一種理性對話[N];法制日報;2000年
6 ;重返“哲學”[N];光明日報;2000年
7 ;搞哲學的人應當有較高的邏輯修養(yǎng)[N];光明日報;2000年
8 ;中外學者共同探討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N];光明日報;2000年
9 ;著名哲學家和哲學史家——馮友蘭[N];光明日報;2000年
10 本報記者 祝曉風;哲學家的當代良心和使命[N];光明日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春勇;20世紀中國的邏輯爭辯與邏輯觀[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芳恒;馮友蘭社會文化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3 孫斌;守護夜空的星座[D];復旦大學;2003年
4 沈亞生;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人格自我與個體性[D];吉林大學;2004年
5 朱曉慧;“政治”哲學家阿爾都塞——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姜宇輝;審美經驗與身體意象[D];復旦大學;2004年
7 宗成河;早期尼采的政治哲學[D];復旦大學;2004年
8 傅其林;阿格妮絲·赫勒審美現(xiàn)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9 吳君;基于多重線索概率學習范式的不確定條件下概率判斷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雷德鵬;走出知識論困境之途[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占海;荒謬之思——阿爾貝·加繆或反叛的歌者[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李勇;[D];電子科技大學;2000年
3 郝麗;洛克的語言哲學述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4 李艷萍;試論馬克思關于人的發(fā)展觀[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5 肖詠捷;孟德斯鳩、伏爾泰與中國[D];外交學院;2001年
6 劉潔;神理與詩情——論船山詩學的超越本質[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7 蘇擘;柏拉圖Vs.荷馬——西方文明史上哲學與文學的第一次激烈對抗與融合[D];河北大學;2001年
8 林何;[D];電子科技大學;2001年
9 韓連慶;論海德格爾對《純粹理性批判》的現(xiàn)象學解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8250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825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