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學生抑郁癥狀現(xiàn)狀及其與生活事件關系的研究
本文選題:中學生 + 抑郁癥狀; 參考:《上海精神醫(yī)學》2009年03期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初中和高中學生抑郁癥狀的現(xiàn)狀及其與生活事件的關系。方法采取橫斷面調查,使用流調用抑郁自評量表和簡易生活事件量表對1818名中學生進行了抑郁癥狀調查及其與生活事件的關系。結果中學生有肯定抑郁癥狀的檢出率為18.6%,其中男生為22.66%,女生為14.78%,男生高于女生(χ2=24.52,P0.01);初一年級學生抑郁癥狀的檢出率為15.89%、初二15.48%、初三17.26%、高一14.33%、高二24.70%、高三25.67%,高二和高三抑郁癥狀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初中和高一學生(χ2=33.40,P0.01)。負性生活事件的總分與抑郁癥狀的總分呈正相關;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生活事件是明顯的學習壓力或考試失敗,對學生影響程度也最高,其次是受到批評。結論中學生中抑郁癥狀是常見的,負性生活事件與抑郁癥狀有相關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de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fe events in middle school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Shanghai.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life events in 1818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y using the flow call 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and the simple Life event scale.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depression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18.6B, including 22.66g for boys, 14.78 for girls, and higher for boys than for girls (蠂 ~ (2) ~ (2) ~ (24.52) (P _ (0.01); the detectable rate of depression was 15.89, 15.48, 17.26, 14.33, 24.70, 25.67m, 25.67m, 15.89, 15.48, 17.26, 14.33, 24.70, 25.67m, 15.89, 15.48, 17.26, 14.33, 24.70, 25.67, 15.89, 15.48, 17.26, 14.33, 24.70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蠂 2 = 33.40, P 0.01). The total score of negative life event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scor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the most frequent life events were obvious learning stress or failure in examination, and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on students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criticism. Conclusion depressive symptoms are common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negative life ev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作者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
【分類號】:B84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文竹;;抑郁癥認識的十大誤區(qū)[J];科教文匯;2005年Z1期
2 林醫(yī)生;一位患抑郁癥的女生[J];高中生;2005年22期
3 馬麗霞;;情緒不好是抑郁癥嗎[J];躬耕;2007年01期
4 張道祥,劉麗華;住院病人抑郁癥狀的分析與心理護理[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5 放云;;抑郁癥就像感冒[J];家長;2006年Z2期
6 俞鎖;;心理感冒——抑郁癥[J];師道;2002年06期
7 盧其寶 ,李少群;中小學生精神抑郁癥的自我診斷和體育療法[J];體育健康知識畫刊;2004年06期
8 曹保莉;女大學生常見的抑郁癥狀及其調控方法[J];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4期
9 劉賢臣,楊杰,唐茂芹,彭秀桂,胡蕾;青少年抑郁癥狀的年齡性別差異[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997年01期
10 本刊編輯部;安子;;當心!女性抑郁靠近你[J];女性天地;2006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清惠;時琴;;慢性肝病患者抑郁癥狀的分析與護理[A];全國精神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2 吳敏潔;陸樹良;廖鎮(zhèn)江;;燒傷患者焦慮及抑郁癥狀的藥物治療[A];中華醫(yī)學會第六屆全國燒傷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3 師建國;;抑郁癥的識別與心理治療[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第五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4 李躍華;張?zhí)m鳳;;抑郁癥研究現(xiàn)狀及未來研究目標探討[A];第五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養(yǎng)生學與康復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樊浩華;;抑郁癥患者的人身安全監(jiān)控[A];河南省精神病學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06年
6 蔡宗強;嚴春寅;侯建全;;伴有抑郁癥狀的前列腺增生的外科治療[A];21世紀男科學——中華醫(yī)學會第五次全國男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7 蘇秀群;賴瑩瑩;譚吉林;何?;陳新蘭;何建紅;;60例缺血性中風并發(fā)抑郁癥狀患者的心理護理效果觀察[A];廣東省針灸學會第九次學術交流會暨“針灸治療痛癥及特種針法”專題講座論文匯編[C];2004年
8 郭錫永;正悅;吳飛;王淑杰;計秀生;李振來;;影響更年期婦女抑郁癥狀發(fā)生的生物、心理及社會因素的研究[A];新世紀預防醫(yī)學面臨的挑戰(zhàn)——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9 余善法;姚三巧;丁輝;;職業(yè)人群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A];第三屆環(huán)境與職業(yè)醫(yī)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郭力平;;焦慮、抑郁癥狀個體的社會認知特點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 羅照春;3G時代如何防抑郁[N];健康報;2010年
2 朱文娟;切勿忽視大學生抑郁癥狀[N];威海日報;2009年
3 朱本浩;抑郁癥并非全由“心病”所致[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4 胡偉力;怎樣診斷抑郁癥[N];大眾衛(wèi)生報;2008年
5 ;抑郁癥,離你有多遠[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5年
6 禾豐;女性——謹防抑郁癥狀[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7 湖南省兒童醫(yī)院 黃穎紅;孩子近視易患抑郁癥[N];大眾衛(wèi)生報;2007年
8 蒲昭和;早晨散步有益于緩解抑郁癥[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9 呂斌;充滿“男子漢氣概”的抑郁癥[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10 袁志功;哪些人易患抑郁癥[N];民族醫(yī)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馮正直;中學生抑郁癥狀的社會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劉曉華;抑郁癥遺傳模式及其與CREB1、BDNF基因的關聯(lián)和表達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陳運平;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與抑郁治療的實驗和臨床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4 劉雁勇;慢性輕度應激致?lián)p傷及7-oxo-DHEA干預機制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3年
5 李晶;卒中后抑郁大鼠單胺類遞質和受體的變化及米氮平保護機制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崔冬雪;游泳鍛煉對實驗性抑郁癥大鼠神經內分泌及行為學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夏薇;雌二醇對慢性應激抑郁大鼠行為的影響及其可能的機制[D];吉林大學;2006年
8 戴俊明;職業(yè)緊張評估及其健康效應的流行病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9 鄭興東;CRH、ACTH、NPY和GAL在抑郁癥發(fā)病中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玨;抑郁對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值影響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2 曹雪梅;針刺治療慢性疼痛所致抑郁癥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3 熊會;重讀弗洛伊德抑郁癥理論[D];四川大學;2006年
4 張巍;更年期婦女抑郁癥狀與血清孕激素、葉酸、五羥色胺的相關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5 周巧;音樂審美欣賞對大學生抑郁癥狀影響的實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蘆炎;初中生抑郁癥狀與依戀、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胡大吉;舒肝解郁飲對抑郁模型大鼠行為及外周血中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7年
8 李潔;病例分析報告——單純型精神分裂癥[D];武漢大學;2005年
9 張穎;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焦慮癥患者的臨床特點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6年
10 金亞靜;上海市妊娠婦女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團體心理輔導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8170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81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