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課程理論的作用
本文關鍵詞:怎樣理解課程理論的作用
【摘要】:對"課程理論有什么用"我們不能做簡單、片面的理解。首先,有用不是衡量理論價值的唯一標準,理論的作用是廣泛的、多方面的;其次,不同的課程理論其作用的發(fā)揮是不同的;第三,課程理論作用的發(fā)揮還涉及到人的因素和環(huán)境的因素;第四,課程理論本身也不是盡善盡美的,不可能概括或解釋全部的課程現(xiàn)象、課程問題,所以課程理論的作用不可忽視亦不可高估。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08JA880035)《研究型大學文化素質(zhì)教育課程實施狀況研究》成果。
【分類號】:G423
【正文快照】: 無論在課程研究領域還是課程實踐領域,經(jīng)常聽到的一個疑問就是“課程理論究竟有什么用”。這是個不易回答的問題,因為它實際上包涵了多方面的內(nèi)容。其一,有用本身意味著什么,有用是衡量理論價值的唯一標準嗎;其二,這是什么課程理論,不同的課程理論其作用的發(fā)揮是同一的嗎;其三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先伍;理性與情感:亞里士多德與孟子倫理思想的差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劉華杰;“反科學”種種:一種語義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3 劉建軍,劉雪峰;《魯濱遜漂流記》藝術世界的象征意義[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4 沈文欽;;何謂“為學術而學術”——純學術觀的類型學考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1期
5 廖申白;私人交往與公共交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6 廖申白;;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轉變:兩個世紀的主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7 葉東惠;;回歸、提升、創(chuàng)新——從倫理層面構建“和諧體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8 孫玲;唐愛民;;當前我國成人教育面臨的幾個突出問題[J];成人教育;2007年03期
9 王志遠;犯罪觀的認識論考察[J];當代法學;2004年02期
10 李蘭芬;倪黎;;企業(yè)社會責任與社會公正[J];道德與文明;2006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志燁;一般社會中的勞動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2 彭靈勇;法律推理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李霽;誠信與中國患醫(yī)關系的重塑[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安斌;戰(zhàn)國與啟蒙時代的刑法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5 鮑嶸;高深學問與國家治理[D];廈門大學;2004年
6 李革新;舍勒的人格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7 尹松波;理性與正義——羅爾斯《正義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8 申仁洪;論教育科學:教育研究科學取向及其在中國的合理性建構[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俊;于“無”深處的歷史深淵[D];浙江大學;2005年
10 方建鋒;論現(xiàn)代教育中的實質(zhì)非理性現(xiàn)象[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麗;洛克的語言哲學述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王世濤;論近代英國經(jīng)驗論實體學說的演變[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馬金華;論康有為的科學思想[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楊衛(wèi)軍;人與自然從沖突走向和諧[D];河南大學;2002年
5 王孝偉;人才視野中的科學技術[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6 謝清果;科學文化及其社會功能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7 朱紅梅;當代中國科學精神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李昊;上帝觀念在波義耳科學思想中的作用探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榮梅;可持續(xù)發(fā)展視野中人與自然的關系[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10 楊玉翠;科學與人文之間[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春光;王坤慶;;自傳文本課程:歷史背景、理論基礎與課程訴求[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年03期
2 ;怎樣構建語文課程單元[J];江蘇教育;2011年13期
3 高曉清;;一部充滿“為人”情懷的課程研究力作[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年04期
4 楊繼環(huán);賈錦鈺;;關于構建軍隊網(wǎng)絡大學課程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年02期
5 裴少靜;和學新;;課程決策研究的進展、問題及前瞻[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6期
6 ;《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1年征稿啟事[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7期
7 高千;;關于由課程研究到教師研究范式轉換的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1年19期
8 李志超;靳玉樂;;論課程研究的后現(xiàn)代品性[J];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12期
9 ;《中華教育科研文叢》征文[J];河南教育(下旬);2011年06期
10 高振宇;;行動研究與課程改革——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泰瑞斯·卡森教授訪談錄[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靳玉樂;;二十世紀美國七大課程事件評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韓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述評[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3 郝德永;;課程與文化:一個后現(xiàn)代的檢視[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3—2004年度)[C];2003年
4 張斌賢;;赫爾巴特教學理論評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吳國珍;;現(xiàn)代西方課程理論的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張輝娟;;讓體驗成為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靈魂——《建構幼兒園心育體驗課程的實踐研究》結題報告[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7 張傳燧;;程端禮及其《讀書分年日程》的教學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魏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9 蘇國華;劉軍;;多元文化融合的課程文化[A];學校文化建設與策劃[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殷建國;國家課題《閑暇教育課程研究》開題論證[N];淮安日報;2011年
2 岳剛德;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語境下的課程話語[N];中國教育報;2004年
3 趙寧寧;全球化平臺 規(guī)范化起點[N];中華讀書報;2006年
4 黑龍江 王銳;網(wǎng)上談課改[N];電腦報;2003年
5 本報記者 張,;基礎教育要求過“三關”[N];社會科學報;2003年
6 郝忠勇;師生:教材的另一半[N];中國教師報;2005年
7 本報記者 蔣建華;全球課程改革走向何方[N];中國教育報;2004年
8 本報記者 翟艷萍;讓孩子走穩(wěn)人生第一步[N];蚌埠日報;2009年
9 姜美玲;教師:革新的課程實踐者[N];中國教育報;2004年
10 鐘啟泉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課程改革開啟中國課程發(fā)展新紀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霞;課程研究:從現(xiàn)代到后現(xiàn)代[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安桂清;整體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黃清;論質(zhì)的課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陳靜;意境化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5 金玉梅;社會批判課程理論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6 艾興;建構主義課程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7 王牧華;課程研究的生態(tài)主義向度[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呂立杰;課程設計的范式與方法[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陳雨亭;教師研究中的自傳研究方法[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孫寬寧;教師課程理解中的自我關懷[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任偉偉;20世紀上半葉美國課程理論的發(fā)展[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2 常鶴;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領悟課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于立杰;美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4 肖明全;論杜威的課程理論及其現(xiàn)代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趙麗娜;課程的生態(tài)學基礎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6 王吉;經(jīng)驗網(wǎng)絡課程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7 王愛華;概念重建主義課程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費汝海;論課程自覺[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敏;后現(xiàn)代課程理論中人的形象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10 黃俊興;杜威課程理論對新課程改革意義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2998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299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