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jīng)》德育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本文關鍵詞:《三字經(jīng)》德育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更多相關文章: 《三字經(jīng)》 德育思想 教育方式
【摘要】:《三字經(jīng)》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之一,它以儒家的"性善論"主張為立論基礎,通過最簡潔的文字,以中國歷史上幾個典型地踐行了善行的人和事來引導人們向善,將"善"作為《三字經(jīng)》品德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三字經(jīng)》高度關注了德育的方式和方法,并根據(jù)人的成長過程以及接受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提出了德育要從"人之初"開始、要高度重視家庭中的德育、要格外關注德育的環(huán)境等教育方式,這些思想和方法對于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作者單位】: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基礎部;
【分類號】:G41
【正文快照】: 自古至今,在神州大地上流傳最廣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讀本無疑要屬《三字經(jīng)》了,可以說已經(jīng)達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不僅《三字經(jīng)》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已為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耳熟能詳,而且《三字經(jīng)》中的許多故事,如“孔融讓梨”、“孟母三遷”、“懸梁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振波;試論毛澤東多黨合作思想[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S5期
2 王鐵志;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民族平等問題[J];民族研究;2000年05期
3 李若晨;;簡論直接選舉的制約因素[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崔秀芬,付金鳳;儒家管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J];北方論叢;2003年05期
5 允春喜;民本思想的歷史沿革及其評價[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6 魏博輝;人與自然:和諧—分裂—和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何虎生;劉福軍;;中國宗教是如何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相適應的[J];北京黨史;2006年04期
8 林佑達;試論我黨對臺政策的演變及其原因[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9 張顥;參政黨理論創(chuàng)新的多維考察[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10 石作斌;略論當代中國政黨制度下的政黨關系文明[J];重慶社會科學;2004年Z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姚力;;改革開放以來基督教在中國發(fā)展的原因探析[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金沖及;;新中國的第一年:寫在國慶55周年之際[A];當代中國與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屆當代中國史國際高級論壇論文集[C];2004年
3 葉張瑜;;對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解決香港問題戰(zhàn)略決策的歷史考察[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王瑞芳;;建國初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新民主主義過渡問題的理論探索[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徐行;李俐;;周恩來與孫中山[A];“孫中山與中華民族崛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始發(fā);新中國宗教政策的歷史考察[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2 賀朝霞;論建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對資本主義問題的認識[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姚植傳;毛澤東多黨合作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4 周競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關系史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崔正進;試論新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1949-1954年)[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金龍河;兩岸關系若干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楊小云;新中國的國家結構形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王明杰;建國后黨的人才資源思想發(fā)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袁世杰;禮學重構中的荀子性惡論文藝觀[D];蘇州大學;2003年
10 青覺;中國共產(chǎn)黨民族觀的形成和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文茂瓊;鄧演達社會主義思想初探[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2 夏曉麗;過渡時期毛澤東社會主義經(jīng)濟模式觀論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于峻嶸;《荀子》句式考察[D];安徽大學;2001年
4 江業(yè)文;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制定的歷史考察[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5 范宏偉;“五反”運動政策與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6 蔣建國;先秦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D];湖南大學;2001年
7 續(xù)總成;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鄧小平新時期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的主要貢獻[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8 白莉莉;試論建國以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演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9 付強;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關于政黨關系的構想與實踐[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10 師春苗;論建國初期中國公民的政治參與[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聚生;;《三字經(jīng)》德育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J];河北學刊;2009年05期
2 蔡育婷;淺析古代啟蒙教材《三字經(jīng)》的現(xiàn)代教育價值[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8期
3 邱劍云;引讀《三字經(jīng)》——擇古之優(yōu)而復之[J];中文自修;2004年10期
4 王世萍;簡論《三字經(jīng)》中教育的哲學意蘊[J];東疆學刊;2004年02期
5 齊建華;批判《三字經(jīng)》的反動教育觀[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4年03期
6 王玉霞;話說《三字經(jīng)》[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7 ;《三字經(jīng)》:中國古代兒童的教科書[J];新作文(小學1-2-3年級版);2005年04期
8 ;《三字經(jīng)》被選入聯(lián)合國兒童道德叢書[J];河南教育;1994年07期
9 司馬牧;《三字經(jīng)》的一處錯誤[J];科技文萃;1994年12期
10 林景華;重新認識《三字經(jīng)》的教育價值[J];教育評論;199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閻改鳳;;學習陶行知德育思想 教人求真 學做真人[A];學陶師陶 貴在實踐——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第二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96年
2 陳明華;;陸九淵德育思想的現(xiàn)實轉換[A];江西省撫州市社科聯(lián)論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類[C];2003年
3 劉驚鐸;;張載德育思想中素質教育理趣[A];“張載關學與實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4 周國斌;;實踐陶行知德育思想 培養(yǎng)合格的“四有”新人[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首屆第三、四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92年
5 李太平;;清代乾嘉漢學德育思想的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張洪鳴;;以葉圣陶德育思想為指導 培養(yǎng)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實踐研究[A];葉圣陶德育思想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陳思蓮;;鄧小平德育思想與孔子德育思想的比較[A];海南省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入選論文集[C];2006年
8 王有英;;“三、百、千”與社會教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周德昌;;王守仁德育思想論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荊世華;;“教人求真” “學做真人”——淺議陶行知的德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首屆第三、四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9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錢文忠;今天,我們?yōu)槭裁催要讀《三字經(jīng)》[N];解放日報;2009年
2 主講人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錢文忠 本報實習生 練正超 本報記者 李月寧;今天,為什么我們還要讀《三字經(jīng)》[N];新華日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柳霞;《三字經(jīng)》,要不要刪著讀?[N];光明日報;2011年
4 郭松民;對《三字經(jīng)》不能一禁了之[N];檢察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袁祺;《三字經(jīng)》“整容”后才能進校門?[N];文匯報;2010年
6 柳田;《三字經(jīng)》別走得太快[N];解放日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李金金 胡珉琪;《三字經(jīng)》刪不刪?[N];北京科技報;2011年
8 侯江;《三字經(jīng)》不是維生素C[N];音樂生活報;2011年
9 記者 曹雷 通訊員 賈志民 王嘉鐸 李延勇;創(chuàng)新歸納 職業(yè)道德寫成《三字經(jīng)》[N];濟南日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張樹偉;在傳統(tǒng)文化面前我們都是蒙童[N];中國教育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吳丹;蔣南翔德育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2 張力紅;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永芳;古代蒙學教材《三字經(jīng)》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2 杜全偉;孔孟德育思想的現(xiàn)代轉化探析[D];湘潭大學;2010年
3 楊敏;論《淮南子》的德育思想[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李娟;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當代價值及其實踐[D];山東大學;2010年
5 陳明華;陸九淵德育思想對高校德育的現(xiàn)代價值[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史磊;孔子德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7 陳建輝;孔子與杜威德育思想異同比較[D];海南大學;2010年
8 黨亞蓮;鄧小平以人為本德育思想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段慧蘭;論德育話語及其更新[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10 王鑫;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D];山西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1839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1183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