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人”社會角色分類方法的啟示——基于開放大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研究視角
本文關鍵詞:“知識人”社會角色分類方法的啟示——基于開放大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研究視角
更多相關文章: 開放大學 教師 知識社會學 知識人 專業(yè)發(fā)展
【摘要】:開放大學教師是誰"、"怎么分類"、"需要什么樣的知識"、"職責是什么"等問題,是我國的開放大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所必須回答的基本問題。"知識人"社會角色分類方法包括:"社會圈子"的界定、依賴什么知識系統(tǒng)和參與知識的方式等。按照"知識人"社會角色分類方法對開放大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四個基本問題進行探析,發(fā)現(xiàn)開放大學教師依賴的知識系統(tǒng)是教師知識;相比于傳統(tǒng)的教師知識,開放大學教師知識是從學科教學法知識向整合技術學科教學法知識轉變,是從傳統(tǒng)的知識社區(qū)逐漸向開放知識社區(qū)轉換;開放大學教師以課程為載體來傳播知識,以課程團隊為"社會圈子",通過課程開發(fā)和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協(xié)調和管理等途徑來參與知識。"知識人"社會角色分類方法,把教師角色與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為開放大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參考。
【作者單位】: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教學中心;
【關鍵詞】: 開放大學 教師 知識社會學 知識人 專業(yè)發(fā)展
【基金】:浙江省教科規(guī)劃2013年度(高校)研究課題“高校新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的質性研究—以浙江電大為例”(SCC366) 2015年度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常規(guī)性課題“MOOC運用于‘農民工’職業(yè)技能培訓的路徑探索”(M15JC052)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724.82;G451
【正文快照】: 從赫舍爾的“人是誰”,到德爾斐神廟上的“認識你自己”,都在孜孜以求追問人的始源、歸屬等生命哲學的意義!敖處熓钦l?”也是眾多學者永恒追求的哲學命題之一。教師的始源本意是學生的監(jiān)護人、學習的幫助者和指引者。[1]在社會學領域,把處于社會關系中的地位、身份以及他們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元琴,梁保國;大學教師創(chuàng)新素質的研究[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2 趙忠儉;大學教師創(chuàng)新素質的初步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年S1期
3 ;天津大學教師全部競聘上崗[J];新長征;2000年09期
4 陳嘉;淺談大學教師素質[J];云南高教研究;2001年03期
5 呂鳳英;素質教育中大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J];中國高教研究;2001年03期
6 鄒筑煜;大學教師在網絡時代的新角色[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7 李翔;大學與大學教師[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8 張傳萍;;論大學教師之間的交往對個人科研的價值[J];中國電子教育;2002年01期
9 ;從大學教師到大款“二奶”[J];計劃與市場探索;2002年08期
10 王培英;尊重行為心理演變規(guī)律 激勵大學教師努力工作[J];寧波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媛;;我國大學教師角色地位的歷史演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盧乃桂;;追求卓越、制度建設與大學教師的工作生活(英文)[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對策與發(fā)展”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孟繁玲;袁孟紅;李登新;;東華大學教師分類管理實踐[A];第三屆教學管理與課程建設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4 馬立紅;曲藝;劉明耀;;國外大學教師發(fā)展機構的特點與啟示[A];教育科學的探索——北京聯(lián)合大學教育科研論文集[C];2013年
5 李虹;;大學教師工作壓力的性別和年齡差異[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劉兆吉;;大學教師的威信及師生關系[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7 賀衛(wèi)方;;關于停招碩士生事答批評者[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20世紀外國刑事法律的理論與實踐[C];2005年
8 陳偉;;從牧師到教師:英國大學教師的專業(yè)化變革——以十九世紀的牛津大學為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杜屏;李琳琳;;大學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分析——基于3所“985”高校的調查[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張治中;;掌握信息技術是21世紀大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晏揚;大學教師的待遇真的“太差了”?[N];深圳商報;2010年
2 湖北 劉凱玲;大幅提高工資并非佳境 建立大學教師退出制度尤重[N];中國商報;2010年
3 浙江師范大學教育評論研究所所長、教授 劉堯;作為學者的大學教師[N];中國教育報;2012年
4 ;中國學生太多,美大學教師培訓“叫對名”[N];新華每日電訊;2014年
5 中國人民大學 劉東風;影響大學教師教育發(fā)展的瓶頸及對策[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安徽財經大學教授 李永山;知識經濟呼喚高素質大學教師[N];中國教育報;2007年
7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 顧海良邋田豆豆;不應片面追求大學教師“博士化”[N];人民日報;2007年
8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王海威邋劉元芳;高等教育強國建設與大學教師發(fā)展[N];光明日報;2008年
9 趙培源邋記者 張守帥;大學教師企業(yè)職工互換角色[N];四川日報;2008年
10 華南理工大學 張振剛;大學教師的三個境界[N];光明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立;美國大學教師發(fā)展研究:歷史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李沖;大學教師知識效能評價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3 陳金鳳;當代大學教師學術人格探論[D];西南大學;2010年
4 唐忠陽;基于公平偏好評估的研究型大學教師激勵契約設計[D];中南大學;2010年
5 王全林;“知識分子”視角下的大學教師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繆榕楠;大學教師任用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宛;美國大學教師知識分子向度的歷史考察(二戰(zhàn)后~1990年代)[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方明軍;大學教師隱性激勵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9 曾曉娟;大學教師工作壓力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10 吳振利;美國大學教師教學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棟娟;大學教師的文化使命[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2 吳興亞;當代大學教師角色困境及其解決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陳素娜;英國、中國大學教師發(fā)展體系與特色比較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4 章小梅;大學教師服務學生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5 羅婷;大學教師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靳宇倡;大學教師工作枯竭狀況及相關因素[D];清華大學;2006年
7 王中奎;美國大學教師發(fā)展中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張強;大學教師—學校匹配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9 韓小敏;社會轉型期我國大學教師文化特點解析及構建策略[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10 雷玉;大學教師教學發(fā)展模式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6831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683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