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離對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禮貌程度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心理距離對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禮貌程度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心理距離 解釋水平理論 禮貌 大學生人際交往
【摘要】:心理距離(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一種人內(nèi)心體驗到的距離,我們將心理距離定義為以我們自己、此刻、當下、最真實的狀態(tài)為起點,沿著社會距離、時間、空間以及假設性這四個維度不斷遠離的距離稱為心理距離。心理距離包括四個維度:社會距離,時間距離,空間距離和假設性。這四個維度具有內(nèi)部一致性,相互會有影響和聯(lián)系。解釋水平理論(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認為,人的心理距離的遠近和人的心理表征水平呈雙向相關,以此來解釋心理距離的各個維度。禮貌(Politeness)是在人際交往中,個人需要注意對方的公眾自我形象和對方的自我認知,避免威脅到對方面子的行為。禮貌包括六個準則:體涼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虛準則,一致準則,同情準則。在研究禮貌時發(fā)現(xiàn),如果保持社會地位和強制性不變,那么社會距離將會直接影響禮貌程度,呈現(xiàn)一定的函數(shù)關系。由于禮貌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一定的差異性,尤其表現(xiàn)在在稱謂語方面、感激與稱贊方面、隱私和禁忌方面。本文旨在驗證,在中國的禮貌文化下,心理距離對于禮貌程度是否有顯著性的影響。本研究使用對于心理距離研究的標準范式,對于禮貌程度采用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兩種方式,在素材中加入了稱謂語,感激以及稱贊方面的內(nèi)容,分別從解釋水平、時間距離、空間距離三個方面對禮貌程度的影響進行了研究。本研究的結(jié)果:高的解釋水平會導致高的禮貌程度;遠的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均會導致高的禮貌程度;雖然中西方文化在禮貌內(nèi)涵方面有差異,但是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解釋水平和心理距離,在中國的文化下同樣對禮貌程度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心理距離 解釋水平理論 禮貌 大學生人際交往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B844.2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研究背景9-22
- 1.1 禮貌概述9-13
- 1.1.1 禮貌的概念界定9-11
- 1.1.2 中西方禮貌原則的異同11-13
- 1.2 心理距離概述13-18
- 1.2.1 心理距離的概念界定13-14
- 1.2.2 心理距離研究現(xiàn)狀14-17
- 1.2.3 心理距離與禮貌程度的聯(lián)系17-18
- 1.3 解釋水平理論概述18-22
- 1.3.1 解釋水平的概念界定及研究18-20
- 1.3.2 解釋水平與心理距離的關系20-22
- 2 問題提出與研究意義22-24
- 2.1 問題的提出22-23
- 2.2 研究意義23-24
- 2.2.1 理論意義23
- 2.2.2 現(xiàn)實意義23-24
- 3 研究方法24-29
- 3.1 研究對象24-25
- 3.2 研究工具25-27
- 3.2.1 解釋水平25-26
- 3.2.2 心理距離26-27
- 3.2.3 禮貌27
- 3.3 研究原理和思路27-28
- 3.3.1 研究原理27-28
- 3.3.2 研究方法28
- 3.4 統(tǒng)計方法28-29
- 4 實驗一:解釋水平對于禮貌程度的影響29-33
- 4.1 實驗一:研究流程29-30
- 4.1.1 實驗一:方法一29
- 4.1.2 實驗一:方法二29-30
- 4.2 實驗一的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30-31
- 4.2.1 實驗一的數(shù)據(jù)處理30-31
- 4.2.2 實驗一數(shù)據(jù)分析31
- 4.3 實驗一的數(shù)據(jù)討論31-33
- 5 實驗二:心理距離對于禮貌程度的影響33-38
- 5.1 實驗二:實驗流程33-34
- 5.1.1 時間距離對于禮貌程度的影響33
- 5.1.2 空間距離對于禮貌程度的影響33-34
- 5.2 實驗二的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34-36
- 5.2.1 時間距離對于禮貌程度的影響的數(shù)據(jù)處理34-35
- 5.2.2 空間距離對于禮貌程度的影響的數(shù)據(jù)處理35-36
- 5.3 實驗二的數(shù)據(jù)討論36-38
- 6 總討論38-41
- 6.1 實驗過程、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的分析38-39
- 6.2 研究原理和研究結(jié)果分析39-40
- 6.3 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分析40-41
- 7 結(jié)論和建議41-43
- 7.1 結(jié)論41
- 7.2 建議41-43
- 8 研究局限與展望43-44
- 8.1 研究局限43
- 8.2 研究展望43-44
- 參考文獻44-50
- 附錄50-58
- 致謝58-5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萬森;張守臣;錢福永;;略論高校師生的心理距離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1989年01期
2 王紅蕾;試論藝術(shù)活動的心理距離[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3 ;心理距離[J];教書育人;2005年31期
4 劉秀玲;;把握好“心理距離”的度[J];河北教育(綜合版);2009年06期
5 陳于清;心理距離[J];心理世界;1995年03期
6 鄧秋香;心理距離與成功[J];心理世界;1998年04期
7 張冰;;分析美學視野中的心理距離說——對一段美學公案的檢討[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賀征;;想象——拉近欣賞主客體間的心理距離[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9 陳紅波;薛自英;張玉娟;;心理距離影響下的人稱指示借用現(xiàn)象[J];瓊州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陳紅波;馬艷紅;;心理距離對人稱指示用法的影響[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祝幗豪;張積家;陳俊;;解釋水平理論視角下的心理距離[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吳三美;何先友;;情緒性質(zhì)對心理距離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趙秋荻;劉永芳;段婧;徐沙;;心理距離與決策者角色對風險決策的影響[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3年
4 竇東徽;張紅川;黃四林;孫鈴;侯佳偉;;權(quán)力對于過去和未來時間心理距離的影響[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3年
5 張鋒;申之美;;建構(gòu)水平與心理距離的自動化聯(lián)接特性:刺激距離信息強度的作用[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6 岳介先;;布洛的心理距離說與中國藝術(shù)美學[A];東方叢刊(1994年第2輯 總第九輯)[C];1994年
7 金永明;;高中生主動縮短師生心理距離的實驗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全國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2年
8 劉永芳;;自我-他人決策差異:研究的某些新進展[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3年
9 金永明;;高中生主動縮短師生心理距離的實驗研究[A];首屆“健康杯”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暨頒獎大會論文集[C];2002年
10 何貴兵;;心理距離視角下的行為決策研究[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牟定縣毛陽中學 胡志波;利用心理距離進行教學[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2年
2 河南總隊 馮元喜;表面距離≠心理距離[N];人民武警;2007年
3 吳建光 郭文忠;拉近心理距離 融洽官兵關系[N];人民武警報;2011年
4 欣新;夫妻要有“心理距離”[N];北京科技報;2000年
5 游火旺;審美的心理距離[N];美術(shù)報;2014年
6 俞吾金;縮短與子女的心理距離[N];文匯報;2001年
7 茅政一 王鳳國;縮短與新兵的心理距離[N];人民武警;2005年
8 新華網(wǎng);提升創(chuàng)造力,請與問題保持“心理距離”[N];大眾科技報;2009年
9 祝幗豪 陳俊 張積家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心理應用研究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情感因素影響人們對心理距離的感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10 王小溪;四種心理距離[N];大眾衛(wèi)生報;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金秀;基于心理距離的消費者線上參與企業(yè)共創(chuàng)活動意愿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王岱瑩;冷暖色對個體心理距離遠近感知的影響[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3 許巧蘭;基于解釋水平理論視角探討心理距離對智慧行為的影響[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4 趙源;心理距離視角下新農(nóng)合農(nóng)戶滿意度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5年
5 周建勝;距離之美[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6年
6 徐莉;心理距離啟動對權(quán)力隱喻效應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7 江蘇丹;自我—他人心理距離對價值—可行性權(quán)衡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8 楊陽;心理距離對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禮貌程度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6年
9 王文靜;“心理距離”為何能成為藝術(shù)要素和審美原理[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賀征;關于欣賞與創(chuàng)作過程中“心理距離”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5603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560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