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教育的歷史分析與發(fā)展對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10-19 17:34
科學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整個社會趨于科學化的今天,科學教育已與國家的科學發(fā)展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肩負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歷史使命。因此,20世紀80年代以來無論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都強調通過科學教育改革來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面對世界性的科學教育改革浪潮,我們對科學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也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 本課題以現(xiàn)代科學教育發(fā)展理論為指導,以發(fā)展中國家最大的科學教育系統(tǒng)——中國的科學教育為個案,運用文獻分析和比較研究等主要方法,就科學教育的發(fā)展問題進行了具體的研究。論文按照縱橫兩條線索來展開。在縱向上,根據(jù)科學教育在中國的生成發(fā)展歷程,分別以1905年、1949年和1978年作為分水嶺,將中國科學教育的發(fā)展進程分為四個階段,并對不同階段的科學教育發(fā)展內涵進行理論和歷史的分析。反思我國近現(xiàn)代科學教育發(fā)展歷程,使我們認識到,我國的科學教育還是比較落后的。可以說,在近現(xiàn)代教育史上,不論大學,還是中小學,科學教育都缺少深厚的根基,甚至沒有形成完善成熟的存在和表達方式。在橫向上,論文考察了發(fā)達國家科學教育改革動向,具有世界性影...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 科學教育:概念、內涵與目標
(一) 科學與科學教育
(二) 科學教育的概念與內涵
(三) 科學教育與科學教育目標
二、 科學教育的歷史透視:中國的發(fā)展
(一) 科學教育的萌芽奠基時期
(二) 科學教育的體制形成時期
(三) 科學教育的本土探索時期
(四) 科學教育的全面發(fā)展時期
三、 科學教育的現(xiàn)實借鑒:發(fā)達國家的范例
(一) STS教育
(二) 美國的“2061計劃”
(三) 借鑒與思考
四、 科學教育實然分析:問題與困境
(一) 唯科學主義的科學文化觀
(二) 強調社會本位的科學教育價值取向
(三) 推崇“雙基”的科學教育理論
(四) 以分科為主的科學教育課程
(五) 非科學的科學教育方法
(六) 科學教育中科學精神的缺失
五、 科學教育的應然選擇:對策與建議
(一) 明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
(二) 改革科學課程體系
(三) 強調科學探究學習
(四) 創(chuàng)新科學教育評價體系
(五) 加強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
(六) 提高教師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國新一輪初中科學課程的選擇與實施[J]. 蔡培陽,崔允漷. 教育科學. 2002(04)
[2]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的回顧與展望[J]. 路甬祥.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2(08)
[3]課程建設的雙重任務[J]. 叢立新. 教育研究. 2002(07)
[4]論STS教育的后現(xiàn)代意蘊[J]. 唐斌. 教育研究. 2002(05)
[5]公眾科學素養(yǎng)與STS教育[J]. 蔡鐵權. 全球教育展望. 2002(04)
[6]論國際理科教育的范式轉換——從科學教育到科技教育[J]. 丁邦平. 比較教育研究. 2002(01)
[7]理解視野中科學與教育論[J]. 唐斌. 高等教育研究. 2001(06)
[8]應給中學生以什么樣的科學素質[J]. 袁運開,王順義. 科學. 2001(05)
[9]“五四”先哲的睿智:對科學和民主要義的洞見(上)[J]. 李醒民. 學術界. 2001(03)
[10]反思科學教育[J]. 丁邦平. 中國教育學刊. 2001(02)
本文編號:3693809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 科學教育:概念、內涵與目標
(一) 科學與科學教育
(二) 科學教育的概念與內涵
(三) 科學教育與科學教育目標
二、 科學教育的歷史透視:中國的發(fā)展
(一) 科學教育的萌芽奠基時期
(二) 科學教育的體制形成時期
(三) 科學教育的本土探索時期
(四) 科學教育的全面發(fā)展時期
三、 科學教育的現(xiàn)實借鑒:發(fā)達國家的范例
(一) STS教育
(二) 美國的“2061計劃”
(三) 借鑒與思考
四、 科學教育實然分析:問題與困境
(一) 唯科學主義的科學文化觀
(二) 強調社會本位的科學教育價值取向
(三) 推崇“雙基”的科學教育理論
(四) 以分科為主的科學教育課程
(五) 非科學的科學教育方法
(六) 科學教育中科學精神的缺失
五、 科學教育的應然選擇:對策與建議
(一) 明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
(二) 改革科學課程體系
(三) 強調科學探究學習
(四) 創(chuàng)新科學教育評價體系
(五) 加強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
(六) 提高教師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我國新一輪初中科學課程的選擇與實施[J]. 蔡培陽,崔允漷. 教育科學. 2002(04)
[2]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的回顧與展望[J]. 路甬祥. 自然辯證法研究. 2002(08)
[3]課程建設的雙重任務[J]. 叢立新. 教育研究. 2002(07)
[4]論STS教育的后現(xiàn)代意蘊[J]. 唐斌. 教育研究. 2002(05)
[5]公眾科學素養(yǎng)與STS教育[J]. 蔡鐵權. 全球教育展望. 2002(04)
[6]論國際理科教育的范式轉換——從科學教育到科技教育[J]. 丁邦平. 比較教育研究. 2002(01)
[7]理解視野中科學與教育論[J]. 唐斌. 高等教育研究. 2001(06)
[8]應給中學生以什么樣的科學素質[J]. 袁運開,王順義. 科學. 2001(05)
[9]“五四”先哲的睿智:對科學和民主要義的洞見(上)[J]. 李醒民. 學術界. 2001(03)
[10]反思科學教育[J]. 丁邦平. 中國教育學刊. 2001(02)
本文編號:36938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36938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