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體制論文 >

竺可楨“求是”教育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03 05:12

  本文關鍵詞:竺可楨“求是”教育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1990年2月,路甬祥在紀念竺可楨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上題詞:“一代宗師,求是楷模”。這八個字精確地表達了竺可楨的一生在兩個領域中做出了極其突出的貢獻。作為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竺可楨是這一領域的一代宗師;作為民國四大著名校長之一,他在浙江大學的辦學實踐中恪守“是問是非,不計利害”治校方略,奠定了浙江大學“求是篤行”的校風和學風。竺可楨的“求是”精神貫穿于他的地理學研究領域、氣象學研究領域以及教育實踐領域乃至竺可楨的一生。本文重點研究竺可楨“求是”精神在教育實踐領域的體現。竺可楨的“求是”教育思想是他的“求是”精神與辦學思想和治校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體。竺可楨的“求是”教育思想的產生既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又有著重要的思想淵源。前者是指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面臨的抗日救亡運動和科學救國背景,后者主要指竺可楨既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又受到近代中國教育變革的深刻影響,同時他在哈佛大學求學期時又接受了哈佛大學先進的辦學思想和大學理念。竺可楨的“求是”教育思想就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竺可楨的“求是”精神是他教育思想的靈魂和實質。他的“求是”精神可以歸結為科學精神、奮斗精神、犧牲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是這些精神的綜合體現。竺可楨的“求是”精神在教育領域中的踐履,主要體現在其擔任浙江大學校長(1936-1948年)的辦學過程之中,具體而言,體現在其辦學理念、治校方略、學風建設三個方面。對于浙江大學的辦學理念,竺可楨在對大學的內涵及其本質進行了一番理性的思考后,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即“追求真理、培育英才”這一辦學理念。竺可楨立足本國國情、關注世界潮流,同時根據內憂外患的現實國情,提出“大學是養(yǎng)成領袖人材的地方”。并且,大學要承擔起服務社會的重要責任,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民族的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治校方略上,竺可楨始終遵循“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原則,恪守寧缺毋濫以嚴把入學關,德智并重以提高學生整體水平,教授治校以推行民主管理,加強科研以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等辦學方針,使浙大在抗日戰(zhàn)爭的艱難環(huán)境中迅速崛起為中國著名的大學。在學風建設上,被譽為“浙大保姆”的竺可楨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注重培養(yǎng)學生勤奮、踏實的學習態(tài)度,慎思、明辨的思維習慣,注重實驗和實踐教學,在浙江大學的師生中培育出了慎思明辨、求是篤信的校風和學風。竺可楨“求是”教育思想是推動浙江大學崛起的重要力量。它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浙大的“求是”校訓正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身上傳承下去。當前,我國大學建設正在邁入改革發(fā)展的新時期,竺可楨“求是”教育思想對于我國目前一流大學的建設仍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竺可楨 “求是”精神 教育思想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G40-092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緒論11-22
  •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11
  • 第二節(jié) 研究對象11-14
  • 第三節(jié) 研究目的與意義14
  • 第四節(jié) 文獻綜述14-19
  • 一 研究現狀14-19
  • 二 研究現狀評述19
  • 第五節(jié) 研究方法19-20
  • 一 文獻法19-20
  • 二 歷史研究法20
  • 第六節(jié) 研究思路20-22
  • 第二章“求是”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22-30
  • 第一節(jié) 歷史背景22-25
  • 一 科學救國思想的影響22-24
  • 二 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24-25
  • 第二節(jié) 思想淵源25-30
  • 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25-26
  • 二 中國近代教育思想的影響26-27
  • 三 哈佛大學教育改革的影響27-30
  • 第三章“求是”教育思想的內涵30-38
  • 第一節(jié)“求是”精神的含義30-33
  • 第二節(jié)“求是”精神與竺可楨教育思想之間的關系33-35
  • 第三節(jié) 切實履行求是路徑35-38
  • 第四章“追求真理、培育英才”的辦學理念38-44
  • 第一節(jié) 立足本國,關注世界潮流38-40
  • 第二節(jié) 目標高遠,培養(yǎng)領袖人材40-41
  • 第三節(jié) 多重使命,盡顯大學功能41-44
  • 一 社會責任:服務地方 改良社會41-42
  • 二 道德責任:海上燈塔 社會之光42-43
  • 三 學術責任:振興科學 繁榮文化43-44
  • 第五章“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治校方略44-52
  • 第一節(jié) 寧缺毋濫,招收優(yōu)秀學生44-46
  • 一 聯合招生,開拓優(yōu)質生源44-45
  • 二 嚴格把關,杜絕后門45
  • 三 實行貸金和工讀相結合的制度45-46
  • 第二節(jié) 教授治校,實行民主辦學46-48
  • 一 健全機構,厘定章則46-47
  • 二 遴選教授,分工負責47
  • 三 校務公開,作風民主47-48
  • 第三節(jié) 德智并重,注重教育質量48-49
  • 一 加強智能培養(yǎng),重視實踐訓練48-49
  • 二 試行導師制度,注重教訓合一49
  • 第四節(jié) 科研為重,營造學術氛圍49-52
  • 一 倡導科學精神,重在身體力行50
  • 二 成立科研院所,,組織研究力量50-51
  • 三 營造學術氛圍,收獲累累碩果51-52
  • 第六章“慎思明辨、求是篤行”的學風建設52-57
  • 第一節(jié) 勤奮、踏實的學習態(tài)度52-54
  • 第二節(jié) 慎思、明辨的思維習慣54
  • 第三節(jié) 注重實驗的求證和實驗的檢驗54-57
  • 第七章“求是”教育思想對當代大學建設的啟示57-60
  • 第一節(jié) 倡導“求是”學風,重塑大學精神57-58
  • 第二節(jié) 兼收并蓄,爭創(chuàng)世界一流大學58
  • 第三節(jié) 教授治校,營造民主自由環(huán)境58-60
  • 參考文獻60-63
  • 個人簡歷、在學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研究成果63-64
  • 致謝6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龔祖文;轉變教育思想要堅持科學性、實踐性和發(fā)展性[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0年01期

2 俞啟義;影響當前我國教育思想的幾個重要因素[J];湖北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3期

3 李本義;論孫中山的教育思想[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報;2000年06期

4 朱世英;瞿秋白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J];彭城職業(yè)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5 ;端正教育思想 推進素質教育[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0年01期

6 辛云國;超前教育思想探討[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7 劉建中;全面學習和貫徹鄧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J];統(tǒng)計教育;2000年01期

8 宿茹萍;鄧小平教育思想的哲學方法論[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9 蔡棋瑞;中國呼喚教育家——學習于北辰教育思想筆記之二[J];職大學報;2000年01期

10 呂戎;毛澤東建國前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啟示[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大民;;李大釗教育思想的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張?zhí)m馨;;孫中山教育思想論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李劍萍;;論唐文治的人才觀及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定仁;;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的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郭法琦;;論古希臘教育思想的理性特征[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鄭涵慧;;人才濟濟 而國以強——孫中山先生教育思想再析[A];孫中山與二十一世紀中國——紀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專輯[C];1999年

7 黃家慶;;論鄧小平教育思想中的辯證法與現實思考[A];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4年

8 敢峰;;要實現教育思想的時代超越(提綱)——再談“愿天下子女都成才”[A];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會刊[C];2007年

9 馬元良;;時代的呼喚與歷史的昭示——兼論孔、孟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10 宋兵波;;教育思想史研究的新視角——試論“重新認識”教育思想史的價值[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沖鋒;展示西方教育思想的畫卷[N];中華讀書報;2007年

2 上海市文史館研究員 張人鳳;教育思想有待深入研究[N];社會科學報;2012年

3 陳木蘭;西方教育思想:可以反復燃燒的能源[N];中國教育報;2007年

4 上海市閘北八中校長 劉京海;校長的教育思想是從哪里來的?[N];天津教育報;2010年

5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系 孫肇倫;王國維的人文教育思想[N];中國教育報;2013年

6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 郭振有;研討蔡林森教育思想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N];中國教育報;2012年

7 韓滿玲 鄧保中;雙方教育思想的異同[N];光明日報;2004年

8 本報記者 吳瑩;挖掘教師潛能 讓耀眼的教育思想落地開花[N];天津教育報;2013年

9 全國和諧教學法研究會理事長,天津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 王敏勤;發(fā)展中的蔡林森教育思想[N];中國教育報;2012年

10 趙明仁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校長教育思想的力與美[N];中國教育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燕曉;毛澤東的教育思想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3年

2 賈宏燕;陳鶴琴教育思想的中國文化淵源與創(chuàng)新[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顧玉軍;明清時期回族教育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陳文華;老子思想的教育價值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黃慧娟;魯道夫·斯坦納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吳瑩;日本近代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實踐[D];吉林大學;2013年

7 李運昌;再造文明與教育革新[D];河北大學;2010年

8 李穎;教育的人性追尋[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陳瑩;蝶樣美業(yè):一份關于名校長的研究報告[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蔡幸福;陶行知與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顥;試論老子的教育思想[D];蘇州大學;2008年

2 王國正;惲代英教育思想及其哲學基礎[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高玉娟;梁啟超的女子教育思想及其日本因素[D];東北大學;2009年

4 李瑩瑩;維新時期梁啟超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表現及特點[D];山西師范大學;2013年

5 彭潮;李贄教育思想管窺[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6 劉麗蓉;孫中山教育思想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7 楊麗麗;元明清時期白族教育思想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8 南祥虎;梁啟超趣味教育思想及其對當下語文教學的啟示[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年

9 陳婷;黃遵憲教育思想及其實踐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10 李剛;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當代意義[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竺可楨“求是”教育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377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8377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691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