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柏克赫斯特來華研究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G52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長法;周穎;;20世紀20年代柏克赫斯特的訪華[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6期
2 范婕;張斌賢;;教育實驗室:帕克赫斯特的道爾頓制[J];教育科學研究;2016年11期
3 厲以寧;;新文化運動與西學東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6期
4 田正平;王恒;;“教育國際化”考略[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5年06期
5 張哲人;;西方教改的本土實踐:“道爾頓制”在吳淞中學[J];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01期
6 儲朝暉;;郭秉文與陶行知在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中的互動與選擇[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7 王悅芳;胡玉苓;;郭秉文與東南大學的學術(shù)文化交流[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年01期
8 張曉瑋;;《教育雜志》與近代外國高等教育理念在中國的傳播[J];社會科學輯刊;2014年01期
9 劉明成;;道爾頓制模式在校本教師培訓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10期
10 肖朗;楊衛(wèi)明;;教育學會與近代中國教育學術(shù)的研究和傳播[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聶映玉;;淺議五四運動前后中美教育考察對中國初等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2 于富增;;試論中國的對外教育交流[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喻永慶;《中華教育界》與民國時期教育改革[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禮永;教育建設(shè)的第三條道路[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呂春枝;中國近代教學方法史論[D];河北大學;2008年
4 李海云;新教育中國化運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陳文彬;五四時期杜威來華講學與中國知識界的反應[D];復旦大學;2006年
6 張斌賢;社會轉(zhuǎn)型與教育變革[D];北京師范大學;199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洋;中國教學法的演進(1912-1949)[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年
2 李景梅;舒新城“新教育”改革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3年
3 李秀君;廖世承的中學辦學實踐與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4 周鵬飛;民國時期道爾頓制實驗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5 馬田;新文化運動時期外國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傳入及其影響[D];中南大學;2011年
6 余丹;道爾頓制在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宋小清;中國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小學個性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陳輝;初中英語教學組織形式的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瓊;舒新城與道爾頓制[D];西南大學;2010年
10 陳晗;舒新城中學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4592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459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