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目的人本內涵的詮釋與演化
本文關鍵詞: 教育目的 以人為本 主體性發(fā)展論 價值實現論 幸福生活論 教育目標 課程目標 幸福教育 出處:《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年1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以人為本的教育目的根據對"人"的規(guī)定性的不同,產生了三種不同的人本教育目的內涵。從主體性發(fā)展論、價值實現論和幸福生活論三個方面來看,教育目的人本內涵的演化遵循著從主體論到幸福論的發(fā)展路徑。研究教育目的人本內涵演化,對于重新確立教育目標、完善課程目標體系以及打造幸福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rescriptions of "people", three different connotations of humanism education aim are produc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ity, the theory of value realization and the theory of happy life. The evolution of humanistic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purpose follows the development path from subject theory to happiness theor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build happiness education.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40-011
【正文快照】: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把人及其發(fā)展視為教育所追求的中心和基本目標是以人為本教育目的的彰顯,這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但在以人為本教育目的的內涵闡釋上仍是各執(zhí)一端,還未形成統(tǒng)一的定論。因此,詮釋并演化我國教育目的人本內涵的發(fā)展路徑,對于深刻理解我國教育目的中“人”的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源;素質、教育目的與素質教育[J];教育探索;2000年10期
2 王玉蘭;關于教育目的的反思[J];吉林教育科學;2001年06期
3 趙必華;建立教育目的導引機制初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4 單振濤;論教育目的的現實性與超越性[J];昌濰師專學報;2001年03期
5 石勝利;教師的教育目的淺論[J];當代教育論壇;2002年09期
6 石勝利;教師的教育目的淺論[J];當代教育論壇;2002年01期
7 方建鋒;;論教育目的的本真與變異[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年03期
8 唐榮德;試論我國教育目的研究中常見的問題[J];當代教育論壇;2003年09期
9 李春玲;教育本體、教育目的及其與人和社會的關系[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09期
10 姬煥芳;;我國教育目的理想與實踐“背離”評析[J];中國電子教育;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發(fā)的思考[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肖鳳彬;;從社會存在看教育目的的演變[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3 許夢瀛;;論荀子的教育目的[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李學;容中逵;;論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與懷特海的比較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王娟華;;孔子與蘇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及其踐行過程的比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6 李勁松;;杜威教育目的觀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鐘懷蓉;;允許申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出發(fā)點[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8 褚洪啟;;杜威的教育目的淺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蔡芳;羅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目的——杜威“教育無目的”論的現實思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江蘇省吳江高級中學 鄧梁;懲戒須有“度”[N];江蘇教育報;2014年
2 赫 u&;學校≠法院[N];中國教師報;2005年
3 沈 峰;給孩子申辯的權利[N];中國教師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馮青來;文化與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建鋒;論影響我國教育目的實現的主要原因[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張燕軍;中美教育目的的取向之比較分析—個人、家庭、國家教育目的的視角及其整合[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3 門憲琳;教育目的的重新定位[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崔東偉;學校的教育目的和利益目的[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仲麗楠;“位育”視角下我國教育目的實踐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6 田雪;馬丁·布伯的教育目的觀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年
7 金成成;羅素的教育目的觀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6年
8 丁俊鋒;論全球化對學校教育目的的影響與對策[D];貴州師范大學;2009年
9 歐陽葉;民族文化視野中教育目的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會松;教育目的:教育之目的與教育之作為目的[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4883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1488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