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及其生成理路
本文關鍵詞: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及其生成理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及其生成理路
發(fā)布時間:2016-02-27 12:43:29 來源:
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及其生成理路*曾茂林 柳海民[摘 要]調查表明,多數(shù)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學教師認同教育理論具有生命力。教育理論生命力表現(xiàn)為研究主體精神生命的創(chuàng)造性沖動,經社會實踐建構生成的反映了教育規(guī)律的實踐力,推動教育理論質性增長的活力。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有其特定內涵,表現(xiàn)出創(chuàng)新力、理論和實踐影響力、具有主流價值取向、影響時間久遠的特征。其始于主體對解決問題的思考,成于社會實踐建構的生成。在社會實踐多主體的橫向建構中,不斷豐富其理論內涵,吸納多方面的生命源泉;在“實踐理論-中層理論-基本理論”的縱向生成路徑中,實現(xiàn)其理論“上天”與實踐“入地”有機結合的生命成長。[關鍵詞]教育理論;富有生命力;特征;生成;理路[作者簡介]曾茂林,嶺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教育學博士(湛江 524048);柳海民,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長春 130024)。在從事教育理論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我國教育理論數(shù)量的繁榮,并沒達成期許的理論本質的突破,其受眾受益不明顯,甚至部分師生對教育理論的存在價值產生了懷疑。為此,一些研究者開始關注教育理論的質性增長,明確提出了教育理論缺乏生命力的問題,并從不同視角指出了缺乏生命力的根源及其應對策略。但對教育理論生命力的認識還不深入,對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及其特征缺乏研究。因此,厘清教育理論生命力內涵,明確界定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探究出其生成的學理和路徑,對實現(xiàn)教育理論由數(shù)量繁榮向質的增長轉變就有著導向意義。一、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解讀從生命力指“維持生命活動的能力,生存發(fā)展的能力”,[1]“像一種特殊的力量或本質那樣起作用”的內涵,[2]可以解讀出教育理論的生命力首先表現(xiàn)為其生存能力。從教育理論發(fā)展和教育實踐對理論的選擇中不難發(fā)現(xiàn),整個教育理論場域“是一個資源爭奪、權力運作、關系重組的意義空間”,[3]類似于一個戰(zhàn)場。[4]因此,教育理論要富有生命力就需要在同類教育理論的競爭中,以優(yōu)勝劣汰的方式獲得求生的能力,贏得廣大實踐者的支持力量。根據(jù)奧康納(D.J.O’Connor)“教育理論是表示己被觀察所證實的一個假設或一組在邏輯上相互聯(lián)系的假設”的觀點。[5]教育理論要求得生存空間,就要以有形的觀念、思想、邏輯結構、研究范式等形式的創(chuàng)新為載體,來不斷構成其邏輯上相互聯(lián)系的具有超越既有理論的系列假設,構建起具有解釋新問題的系列概念和原理、原則,由此展示其文本理論的精神生命力量,引起研究共同體和實踐群體的廣泛關注。這還只是一種靜態(tài)的潛在生命力量,必須借助更多主體的解讀和理解,并借助其理論精神的指引讓理論研究者和實踐群體觀察到現(xiàn)實教育中的相關現(xiàn)象并獲得證實后,才能形成初步的群體吸引力。尤其當實踐者應用一組以假設形式存在的教育理論,觀察到了其論述的教育現(xiàn)象,并借助實踐活動取得了預期教育效果,證實了文本理論潛在生命力的存在,這時教育理論才獲得了現(xiàn)實生命力。就像盧梭的《愛彌兒》,雖然只是一個虛構的假設,但在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后,被資產階級的教育家所倡導和證實,并引導廣大師生逐步踐行其民主自由的教育思想,由此獲得了強大的現(xiàn)實生存力量。教育理論的發(fā)展能力,則表現(xiàn)為其富有原創(chuàng)性的新質理論精神的連綿發(fā)展。盡管教育規(guī)律“是統(tǒng)計性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條件性、層次性等特點”,[6]但是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論具有的規(guī)律性認識,會根據(jù)條件變化,以特定的生命形態(tài)表現(xiàn)出對后續(xù)教育理論的精神影響。其主要表現(xiàn)為對以原創(chuàng)方式出現(xiàn)的教育理論基本精神的繼承,這種繼承是一種發(fā)展內涵的生命綿延過程。如果說教育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決定著其所創(chuàng)造出的基本精神生存能力的大小,即其中蘊含的統(tǒng)計性規(guī)律的客觀程度和層次性、發(fā)生作用的概率等,在一定條件下以其不可違抗性,展示出理論新質具有像人體基因一樣的傳承力量。那么,連綿的后續(xù)發(fā)展則是其借助共同體的研討、修正,實踐群體對其下位理論的發(fā)展,不斷地豐富其概念、原理等系列假設的內涵,讓其不斷獲得與時俱進的生命力。就像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以其原創(chuàng)的班級教育理論新質,成為立足于世并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教育理論。最為關鍵的是,其班級教育理論反映了后續(xù)班級教育演變的規(guī)律,只要班級教育存在,它就會以班級理論基本精神發(fā)揮作用,只是作用的方式會因時代的不同而變異。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正是借助其劃時代的生命“基因”具有的原創(chuàng)性新質,反映后續(xù)歷史長河中人類某些相對穩(wěn)定教育精神的質性規(guī)定,表現(xiàn)其理論精神生命能順應環(huán)境的變化在繼承中綿延,在創(chuàng)新中豐富其精神生命力的內涵。在伽達默爾看來,一切理論知識都根源于人的生活實踐,同時還都需要回到人的生活本身而獲得自身的理解和解釋。[7]即使是元教育理論,也會通過促進新教育理論的形成來指導實踐,以其理性精神和情感力量去影響教育實踐群體,表現(xiàn)出間接改變教育現(xiàn)實的力量。為了確切考察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內涵,還需要“回到事情本身”這樣一種現(xiàn)象學的態(tài)度和方式。這就要求本研究必須對中小學教師和理論研究者(主要是高校教師)開展教育理論生命力及其富有生命力特征的認知狀況調查,才能明確教育理論和實踐群體對教育理論富有生命力理解的實然狀況。為此,筆者于2009年7月15日-16日在廣西師范學院國際教師會議上對來自全國21個省市700多名中小學教師開展了抽樣調查。在2009年11月28日和29日華南師范大學全國教育基本理論第十一屆年會上調查了與會代表150人。調查表明,教育理論研究者和中小學教師大都贊同創(chuàng)新力、理論影響力、實踐效果、影響時空是教育理論富有生命力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在“教育理論‘生命力’的內在表現(xiàn)形式有”一題中,選擇“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研究者64.8%、中小學教師77.4%;選擇“科學性”的理論研究者60.2%、中小學教師81.1%。這就是說在理論和實踐群體中,多數(shù)人認同創(chuàng)新性是教育理論富有生命力的表現(xiàn),教育理論具有在不同場合加以運用的“本質規(guī)律”性即“科學性”,是其具有內在生命力的特征。在“教育理論‘生命力’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有”一題中,中小學教師選擇教育理論實踐效果95.2%、被引用率43.8%、影響的時空38.5%;教育理論研究者選擇實踐效果78.6%、被引用率27.7%、影響的時空50%。選擇“教育理論被引用率”的中小學教師43.8%,僅次于實踐效果;理論研究者27.7%,位居第三。訪談表明:部分理論研究者認為引用率中存在名人效應、刊物自引等人為現(xiàn)象,可信度不高,而教育理論影響空間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才是判斷其生命力大小更為可靠的標志。中小學教師認為教育理論的影響時空沒有確定的界限,很難進行具體的劃分,而引用率可以直接計算出來,一比較就可知道不同教育理論生命力的大小。因此,理論研究者與中小學教師在這兩項的選擇上存在明顯差異。在“判斷教育理論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標志是”一題中,67.6%的中小學教師選擇“具有顯著實踐效果”,教育理論研究者中67.0%選擇該項,不僅都在四個選項中高居第一,而且教育理論和實踐兩大群體之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據(jù)狄爾泰的觀點,生命表現(xiàn)的意義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由概念、判斷與較復雜的思維架構所組成,與經驗沒有直接關系,也不涉及生活情境,完全屬于純粹理性。第二類由行動所組成,它具有目的性與意向性,必須從環(huán)境、目的、方法與生命情境來加以理解。第三類由精神的對象化如宗教、哲學、藝術作品、紀念物和各種風俗制度所組成,其所包含的意義比它們的創(chuàng)造者所認識到的還多,必須經由體驗來加以理解。[8]這一分類主要從理論本身的原創(chuàng)性框架、改變實踐行動的方式、理論符號象征的生命意義上做出了劃分。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框架,可以借助其創(chuàng)新力和理論影響力予以評判;其改變實踐行動的方式,則主要通過實踐指導或反駁功能展示其生命力。理論借助社會建構,生成代表特定階層認識現(xiàn)實的觀念、解決問題的體系后,其價值取向和蘊含的生命意義,就會在與時俱進的綿延中形成持久的影響力。參照狄爾泰的觀點并結合筆者對教育理論和實踐群體的調查研究,我們提出從創(chuàng)新力、理論影響力、實踐指導力、價值取向四個維度來認識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由此,筆者試著對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定義如下:指蘊含了研究主體內在生命沖動和經驗提升,吸收了歷史上綿延不斷的教育理論精神之流,匯聚當代先進理念和文化影響,生成符合人類主流教育價值取向,借助完整的生命周期從個體建構走向社會實踐建構,為人類教育理論增添了新的教育觀念、思想或研究范式等創(chuàng)新因素,在當時或后世教育理論研究、教育實踐活動中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并能根據(jù)時代發(fā)展不斷進化的教育理論。二、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特征判斷教育理論是否富有生命力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它與人們的認識能力、教育理論生命力本身的強弱、特定的時代影響有關。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經歷的主體,都可以根據(jù)其理解和價值取向做出不同的判斷。但是,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不僅需要獲得實踐群體和研究共同體的認可,還要經受住歷史考驗,從其經久不衰的生命歷程中,總能找到其具有滿足超越個人偏見和時代局限的為多數(shù)人認同的特征,為我們判斷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提供依據(jù)。教育理論創(chuàng)生之初,其能否具有強大的生存能力,關鍵是看其超越既有理論的創(chuàng)新力。只有具有創(chuàng)新力的教育理論,其新觀念、原理等所表現(xiàn)出的新質,才能針對教育研究和實踐中的新問題做出超越既有理論的解釋,展示出在當前研究水平基礎上具有的新進展,其新的教育價值取向、研究范式等,也將對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活動產生新的影響。教育理論新質的出現(xiàn),將會逐漸取代既有教育理論發(fā)揮作用。這一過程本身不僅是新質的發(fā)展,而且是對舊觀念、過時的教育價值取向等的替代,表現(xiàn)出的是教育理論系統(tǒng)內部新陳代謝生命發(fā)展的動力。生命哲學家柏格森把變化和進化的動力看作生命沖動,并認為任何生命狀態(tài)都是被稱作精神的東西在時間中連綿的流動[9],這樣的連綿流動表現(xiàn)在教育理論上就是后續(xù)教育理論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形成的對既有教育理論精神的繼承和超越。從研究主體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的動因看,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活動本身就反映了研究主體精神生命的沖動,要么是為了啟發(fā)教育實踐向著理想的方向轉變,要么針對現(xiàn)有理論不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對其進行重建?傊,都是針對教育理論或實踐問題有感而發(fā)的,其中不僅蘊含著研究者的情感沖動,更是其智慧和理性精神進步的展現(xiàn)。在教育理論創(chuàng)新過程中,其生命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表現(xiàn)為教育研究主體內在精神的沖動與外在教育實踐環(huán)境變化耦合,形成了改變現(xiàn)實教育發(fā)展方向或方式的新教育理論起點。就單個教育理論而言,可以憑借這一凝聚了實踐群體和研究主體精神沖動的創(chuàng)新點演繹成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文本,但即使是原創(chuàng)性的個體教育理論,其存在的時間和空間也是很有限的。只有以其教育理性精神為主線,適應環(huán)境不斷創(chuàng)新的理論進化力量才具有相對的無限性。正如黑格爾指出的“力是無限的,也是有限的,無限指它的發(fā)展無窮,潛在的力是無限的;有限則指它總是以一定形式表現(xiàn)出來。”[10]某種教育理論之所以富有生命力,就在于其既能以有形的理論體系創(chuàng)新,展示其當下富有的生命力,又能以學派或其教育理論基本精神的綿延方式延續(xù)、衍生理論發(fā)展的無限生命力。在這里,正是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性,將教育研究者個體的有限生命融入到同類教育理論的無限發(fā)展之中,并成為整個教育理論生命進化的動力。沒有不斷的教育理論創(chuàng)新,其理論體系的無限生命力的綿延就會中斷。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不僅需要具有不斷的創(chuàng)新性,更為關鍵的是要具有原創(chuàng)性。教育理論原創(chuàng)是一個新質獲得性存在,在本質上是人類認識過程的質變,在多重標準的衡量中,最有價值的質量判定一定與其原創(chuàng)性直接相關。[11]教育理論的原創(chuàng)表現(xiàn)為全新的邏輯起點和基本概念、原理的創(chuàng)新,相比于復合創(chuàng)新和大量繼承中的局部創(chuàng)新而言,其創(chuàng)新度高,新質的因素多,尤其在理論根基和原點上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就像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完全不同于先前的個別化組織形式下的教育理論,在于其以班級教育為研究對象的全新視域,演繹出整個體系結構、內容的創(chuàng)新。不可否認,在其某些教學內容和方法上仍然繼承了先前的教育理論。所以,原創(chuàng)性教育理論只能是相對而言的創(chuàng)新力度大的教育理論,相對于一般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論而言,原創(chuàng)性教育理論更能緊扣時代脈搏的新精神,從“上天”的時代先進文化中吸收新的養(yǎng)料,形成反映了時代精神的全新教育理論。又因其原創(chuàng)性具有新奇感,代表了時代教育理論發(fā)展和實踐走向的新趨勢,就像初生兒那樣充滿活力,為廣大實踐群體所關注和喜愛。如果其切中了實踐群體的利益需求,很容易獲得其支持,從而形成“入地”生根,激發(fā)出實踐群體的生命力。從生態(tài)視野考察,教育理論是由教育基本理論、決策支持層和直接指導一線教育實踐的理論構成的生態(tài)圈。[12]教育基本理論旨在從宏觀上揭示教育規(guī)律,達到對教育本質的深刻認識,其生命力集中表現(xiàn)為由教育規(guī)律性認識對后續(xù)教育理論發(fā)展產生的深遠影響。盡管從反本主義立場看,教育理論應該情景化、個性化,表現(xiàn)出風格和研究領域各異的生命力,但在筆者看來這主要是對教育實踐理論的要求。教育基本理論和立足教育政策研究的中層教育理論,為了獲得廣泛的認同和支持,必須以滿足多數(shù)人的需要為取向,以揭示教育規(guī)律或解決當前的根本問題為目的,呈現(xiàn)出特定的理論概括力和普遍適用的科學性。這類教育理論的生命力,只能從其力量作用的范圍予以解釋,其中引用率高和為眾多人接受并實踐,就是一個硬件標志。某種教育理論之所以能不斷衍生下位理論,就在于其基本精神、原理等在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應用中發(fā)展了其新的內涵,獲得了新的精神生命力。就學科教學論、地方教育政策之類的中層教育理論,以及由中小學教師、教研員創(chuàng)建的實踐教育理論而言,其生命力主要表現(xiàn)為改變現(xiàn)實的教育實踐力量。因為這類教育理論,其功能是直接指向實踐的,其以文本形式存在表現(xiàn)出的新觀念、新的操作模式等,即使看上去很有文采和扣人心弦的力量,也只是潛在的生命力。即使以文件的形式下發(fā),暫時獲得了強制力的支持,如果沒能反映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獲得實踐群體真心實意的支持,也是難以維繼的。正如列寧指出:“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13]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各種矛盾沖突,為這類教育理論精神生命力的成長提供動力和養(yǎng)料,促使其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那些具有改變現(xiàn)實力量的科學因素,對其不具有現(xiàn)實生命力的概念和原理等予以修正和淘汰,從而獲得了自我更新、發(fā)展的養(yǎng)料和驅動力。在伽達默爾看來,人類的基本生存經驗就是理解,世界的存在意義正是通過理解的實踐來得以展現(xiàn)的。[14]在教育理論理解的實踐中,“外行總是從社會效益、功利主義的有用性出發(fā)來評價科學認識的成果!盵15]在教育理論是否富有生命力的判斷上,自然也會受到功利性和權力需要等復雜社會因素的干擾。這樣,教育理論的生命力就會因其價值取向是否符合當時的政治氣候、主流群體利益需求和民族文化心理等,表現(xiàn)出“富有”程度的差異。只有既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又能滿足多數(shù)人需求的教育理論,才能借助實踐群體的理解、詮釋和實踐行動,不斷地增強其現(xiàn)實生命力。如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以及稍后取而代之的要素主義教育理論等,都因其緩解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符合特定時代教育的主流價值觀而受到廣泛的支持,展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這是因為教育價值取向,關涉到教育實踐群體的切身利益,直接觸及其教育經驗、興趣等。因此,某些看上去不合潮流但卻能影響廣大實踐群體切身利益的教育思想、觀點,仍然具有死灰復燃的強大生命力,應試教育理論就是這樣。但是,從價值取向看,這樣的教育理論對未來社會發(fā)展不利,也不會得到國家和先進社會團體的支持,只能是正在走向衰落的曾經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之所以具有主流教育價值的特征,還在于教育理論具有人多勢眾的特性。作為人文學科性質的教育理論研究,其價值的取向不僅直接影響著個體教育理論的生命力發(fā)展方向,也影響著受眾對教育理論的認同性和踐行力。與受眾價值取向不一致的教育理論,很容易招致其反感,其實踐力將會被嚴重削弱,生命力也會因擁護者減少而得不到應有的豐富。所以,教育理論要富有生命力,就必須以追求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為導向,按照主流價值需求在社會建構中吸取外界社會的生命力量。人類主要是借助生存時間來衡量事物生命力的長短,無論是生物體還是教育理論,都有著從初創(chuàng)、生存發(fā)展,到壯大、衰落的周期性,且都要受生命周期的制約。只有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才稱得上富有生命力。那種能夠在歷經完整的生命周期后,還能在后世得到再生的教育理論,是最能代表人類教育精神生命力量高峰的教育理論,而更多尚未歷經完整的周期就中途夭折的教育理論,只能算作短命的理論。教育理論初創(chuàng)之時,就像新生兒一樣還需要經受環(huán)境的考驗,才能進入其穩(wěn)定發(fā)展期。如果說研究主體根據(jù)自己的研究經驗和情感沖動,以文本方式將建構的教育理論初創(chuàng)面世,只是達成了教育理論生命周期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接下來便是進入社會實踐建構的生存和發(fā)展周期,這是一個需要經研究共同體和實踐群體協(xié)同建構生成更強大生命力的階段。這里的關鍵是在進入教育理論的應用場域后,是否能引起研究共同體和實踐群體的關注,并積極地投入到修正其觀點、發(fā)展其理論子體系等實踐建構活動之中。只有在激烈競爭中勝出的教育理論,才能因更多人參與其建構而獲得不斷豐富其內涵的機會和條件,并逐步走向完善,表現(xiàn)出根據(jù)環(huán)境變化實現(xiàn)自我進化和自我超越的力量。更多缺乏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在經個體初創(chuàng)并公諸于世后,因沒法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得不到外界環(huán)境提供的精神養(yǎng)料,其內在生命力因此逐漸走向枯萎。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不僅其生命周期長,而且還會在完成生命周期之后,間隔地綿延其生命力,自然主義流派的教育理論就是這樣。自然主義思想發(fā)端于中國的老子“道法自然”和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效法自然”的原理,而后因封建統(tǒng)治和宗教精神的壓制而沉寂。在文藝復興中,培根和拉特克等教育思想家進一步發(fā)展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繼而夸美紐斯第一個從教育學的高度,拉開了系統(tǒng)建構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序幕。到了18 世紀,根據(jù)時代發(fā)展需要,以盧梭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教育家開始轉變?yōu)椤爸饔^自然”主義,聚焦在學生本性的自然發(fā)展上。裴斯泰洛齊進一步細化了盧梭的適應主體發(fā)展的思想,提出“教育心理化”的理論,隨后福祿培爾、第斯多惠等教育家進一步發(fā)展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16]彰顯了自然主義教育理論間隔綿延的生命力。三、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生成理路教育理論生命力內涵表明,對教育理論質的創(chuàng)新是新理論獲得立足的生命之源。教育理論要能實現(xiàn)質的增長,主要依靠借助解決理論和實踐中的問題,來形成新的觀念并由此演繹出全新的教育理論體系。波普爾指出,“問題”是研究活動的出發(fā)點,“科學只能從問題開始”[17]問題不僅是觸發(fā)教育理論精神生命創(chuàng)新的起點,還是導致研究主體認知失調,促使其重建原有認知結構的動力。教育理論研究者,在面對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新沖動驅使下,在已有認知基礎和希望達成的目標之間,形成朦朧的問題空間。為了解決問題空間中的沖突或理論缺失,就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試圖將缺失的理論補充完整,對某些觀念、原理進行重構,由此形成教育理論的新研究起點。實際研究中,主體按照理解和偏好來取舍問題及相關背景理論,根據(jù)達成終極目標的遠近,借鑒既有研究方法來確定創(chuàng)生新理論的路徑。因此,問題的性質不同,創(chuàng)建教育理論的路徑也不同。尤其是制約學科研究的基本問題,它從學科性質、解題任務上制約著后續(xù)研究領域和子問題的解答方式,對學科形成獨特的視角、研究側重點、研究方法取向都有著重要影響,乃至由此造成理論和方法學派的分野,從而決定著理論精神生命的發(fā)展路向。研究者由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生點出發(fā),獲得的新觀念和邏輯起點,既是其演繹理論的基礎和依托,更是整個理論體系得以發(fā)展的“硬核”。根據(jù)建構主義的觀點,研究主體在建構教育理論的保護帶過程中,總是以既有經驗為基礎,根據(jù)外界輸入的信息予以建構。這里的既有經驗,一是研究主體研究經歷中形成的實踐經驗,二是其問題解決中創(chuàng)生的新觀念和新的認識,它將以理論硬核的地位規(guī)約著研究主體的建構走向。而外在的信息輸入,則是由外部文化環(huán)境、相關理論基礎和教育實踐新進展形成的,以外部世界變化圖式的方式,對教育研究主體建構教育理論構成增加新質的影響。研究主體正是以理論硬核為基點,根據(jù)外界圖景的需要衍生出整個理論體系的保護層,對其硬核的正確性進行辯護,同時維護其權威性。由此可見,問題是觸發(fā)新教育理論精神的創(chuàng)生點,影響著其后續(xù)發(fā)展方向和路徑的生成。按照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論的生命周期,研究主體在解決問題中創(chuàng)生出新觀念并形成新的理論研究起點后,第一步需要完成個體生命形式的理論體系,實現(xiàn)教育理論文本生命的誕生。伽達默爾認為“理論乃是真正參與一個事件,真正地出席在場”。[18]從這個理論的原始定義中,個體創(chuàng)生的文本教育理論要獲得生命力,就需要參與到社會實踐建構之中,出席在場的教育活動。因為“在人文科學中,參與正是其理論有無價值的根本標準!盵19]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知識都具有個人性和獨特性;同時,所有的知識又都是社會性建構的。[20]一方面,個體“建構”起著催生新教育理論的作用,展現(xiàn)出初生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在個體教育理論向社會實踐建構生成過程中,大量的從屬于個人的猜想被反駁了,從屬于個人的假說被證偽了,從而對個體始創(chuàng)教育理論起到了一種淘汰與規(guī)范作用。經過社會實踐建構的個人理論將轉化為帶有公共性的“客觀知識”,從而促成了對教育規(guī)律的共識,凝聚了來自相關研究和實踐群體的理性精神生命力。社會實踐建構的開放性,決定了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論生成路徑呈現(xiàn)縱橫交錯特性。根據(jù)實踐哲學的觀點“理論不再被概念所固化為抽象的認識,理論總是在人類具體實踐中不斷生成、創(chuàng)造的。”[21]一方面,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論的生成,必然涉及相關行政部門、文化團體、教育實踐界、教育理論研究群體等多個方面,需要通過相關群體的聯(lián)合論證才能達成共識。另一方面,這種橫向生成路徑又從多層次展開。宏觀上,教育理論的社會實踐建構生成涉及到教育之外的研究系統(tǒng),如社會、經濟、文化等研究群體,是多個行業(yè)和部門協(xié)商生成的教育理論。在中觀上,體現(xiàn)為教育理論研究群體內部多學科的協(xié)同攻關,不同學科的研究主體就同一教育問題,從不同側面看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不完全相同,需要從思想、信念、專業(yè)術語,到情感、價值觀等實現(xiàn)全方位地溝通。因此,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其生命力的豐富不僅呈現(xiàn)出從個體建構到共同體社會建構生成的路徑,而且還表現(xiàn)出多方協(xié)同,求同存異的交叉理論子體系的橫向衍生路徑。從富有生命力教育理論的生態(tài)結構看,其具有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大層次,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教育理論有其對應的建構路徑。但是,為了解決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三大層次之間往往需要協(xié)同創(chuàng)新,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體系。正是基于這樣的目的,葉瀾教授明確提出教育研究需要上天入地的努力方向,[22]并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從基礎理論研究到實踐研究的新基礎教育理論系列,在教育理論和實踐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在整個教育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教育中層理論的中介性,決定了其在教育基本理論的演繹生成與教育實踐理論的歸納提升雙向結合生成中具有特殊性。從研究主體群的經驗和理論背景看,中央、省市教育研究院(所)人員,既具有扎實的教育理論基礎,又肩負著將抽象的教育基本理論運用到教育實踐中的責任。其立足于區(qū)域教育實踐的中層研究目標,積累的區(qū)域教育政策研究經驗,尤其是以專題研究方式歸納、提煉的學科教學,崗位教育管理等理論,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實踐價值和鮮活的生命力。這一研究群體的實踐對象和研究任務,決定了他們主要起著建構中層教育理論的關鍵作用。一方面,教育研究院(所)的專職研究人員,借助指導區(qū)域教育實踐形成相對系統(tǒng)的操作經驗,并上升為區(qū)域、學科、某類崗位改革的中層教育理論,以歸納提升方式為整個教育理論生命力的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另一方面,他們又根據(jù)國家大政方針對教育的要求,篩選出基本理論中的相關理論,來制定系列教育政策,讓富有生命力的基礎教育理論獲得走向實踐的外在支持力量,并以政策的方式細化、具體化其富有生命力的概念和理性精神。有了中層教育理論的橋梁,立足基本概念和原理、研究范式創(chuàng)新的教育基本理論,就有了“入地”式向下演繹生成實踐理論的路徑和依托。中小學教師以案例、經驗交流為主體創(chuàng)生的實踐理論,也能得到各級教育研究院(所)的有效提升,形成具有在較大范圍推廣的中層理論,直至對教育基礎理論的硬核變革產生有效影響,形成逐步“上天”的歸納式基本理論研究路徑。各層次研究主體,沿著這條“上天”、“入地”雙向衍生有機結合的生長之路,就會創(chuàng)生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體系,像生命之樹一樣上下貫通,其根深、葉茂的生命力就會從縱深發(fā)展的多層融合中彰顯出來。
參考文獻:[1]羅竹風.漢語大詞典(第七卷)[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1499.[2]王同億.語言大典(下)[M].?:三環(huán)出版社,1990.3051.[3]李潤洲.實踐邏輯:審視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的新視角[J].教育研究,2006,(5).[4]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276.[5]D.J.O'Connor.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R.K.P[M].London.1957:75-76. [6]南紀穩(wěn),張立昌.教學規(guī)律研究:必要性及研究邏輯[J].教育研究,2010,(12).[7][14][21]寧虹,胡薩.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本然統(tǒng)一[J].教育研究,2006,(5).[8]賈馥茗,楊深坑.教育學方法論[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72.[9][法]亨利?伯格森.創(chuàng)造進化論[M].王麗珍,余習廣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196.[10]馮契,徐孝通.外國哲學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22.[11]柳海民,孫陽春.再論教育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12]安文鑄.教育科學研究中理論與實際關系的再認識[J].教師教育研究,1991,(6).[13]王干才.實踐思維——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tài)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11.[15]舒煒光,劉酋犬.桓,高興華.科學認識論(第三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440.[16]劉黎明.論西方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形成、演變及歷史貢獻[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5).[17]宣兆凱.應用倫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及其范式整合[J].哲學動態(tài),2008,(3).[18][19]伽達默爾.科學時代的理性[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88.15.[20]Richard Fox.Constructivism Examined[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1,27(1).[22]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序言).
On Education Theory With Vitality and Its' Forming Process Zeng Maolin & Liu HaiminAbstract: 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majority of education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agree that educational theory has vitality. The vitality of educational theory expresses as a power of innovation in researchers' spirits, which is a practical force reflecting educational laws generated by the social practice with a living force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theory develop in quality. The education theory with vitality has specific connotation as follows :innova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effects, with mainstream values , with continuing influence .The education theory with vitality stem from the reflect of problem-solving , and generate in constructing in the social practice .Its theoretical content will be enriched by attracting a wide range of life source in social practice by diverse educational subjects; Its theory growth path in vertical dimension is "practical theory - media theory - foundation theory " showing the combining generate route ,with the features of "topped theory" in research meanwhile "grounded theory" in practice .Key words: educational theory; vitality; features; generation; the way of theory Author: Zeng Mao-lin,The deputy director of Institute education theories in Guangdong Ling Nan normal College, professor and Ph.D. of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Zhanjiang 514048); Liu Haimin,professor and Ph.D. of School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
作者聯(lián)系方式:524048 廣東湛江赤坎區(qū)寸金路29號嶺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zmlgx@126.com
上一篇:萬達學院的價值創(chuàng)造之旅
下一篇:601班:弘揚飲食文化,體味習俗溫暖——包餃子活動
相關文章
最新教師招聘考試信息
本文關鍵詞: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及其生成理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805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8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