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負擔論 ——對減負問題的分析與回應
發(fā)布時間:2022-01-20 20:25
學校是教育的一個專門機構,但在其不斷發(fā)展過程中,它應該承擔什么樣的教育責任這一問題自上個世紀初人們就展開了探討。本研究以減負現(xiàn)象為切入點,通過分析,提出由于人們對教育本質認識的偏差,產(chǎn)生了對學校教育職能定位的誤區(qū),而種種誤區(qū)又給學校及教師帶來了面對減負時,不知道該何去何從的困惑。為打破這種困擾,本研究結合時代特點及終身教育背景,對學校教育的地位及其應該承擔的責任進行了重新定位。在本研究中,減負問題主要是指減負(作為解決學校教育存在問題的一個辦法)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即提法問題和做法問題,前者體現(xiàn)為對“負擔”一詞認識上的誤區(qū),后者體現(xiàn)為具體實施過程走入的誤區(qū),二者的存在使得種種改革不僅沒有解決已有問題,反而帶來了更多其它方面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對減負問題存在的根源分析,發(fā)現(xiàn)學校教育承受著來自社會、家庭及其自身三方面的壓力,這三方面的壓力使得減負問題得以產(chǎn)生;通過對減負問題存在的實質分析,發(fā)現(xiàn)人們在觀念上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有偏差、對學校教育的職能定位有誤區(qū),這些各種問題不斷出現(xiàn)的根本所在。為了從根本上澄清并試圖解決問題,本研究認為對學校教育職責的合理定位是其首要條件。于是,從社會、教育及人自身的...
【文章來源】: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市
【文章頁數(shù)】: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問題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研究的問題
二、研究的目的與研究的方法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方法
三、概念界定與論文框架
(一) 概念界定
(二) 論文框架
四、研究的意義
(一) 理論意義
(二) 實踐意義
第一部分 減負作為問題的提出
一、提出減負的背景
(一) 相關政策
(二) 背景透視
二、減負的簡單回顧
(一) 理論研究
(二) 具體實施
(三) 實施效果
三、減負作為問題
(一) 提法問題
(二) 做法問題
第二部分 對減負問題的分析
一、減負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分析
(一) 根源于社會
(二) 根源于家庭
(三) 根源于學校
二、減負問題存在的實質分析
(一) 教育本質認識的偏差
(二) 學校教育職能定位的誤區(qū)
第三部分 對減負問題回應
一、回應的前提與意義
(一) 回應的前提
(二) 回應的意義
二、回應的主要依據(jù)
(一) 依據(jù)“學習網(wǎng)”的邏輯
(二) 依據(jù)“終身教育”的理念
(三) 依據(jù)“通行證”的觀點
三、回應的基本觀點
(一) 教學生學習基礎知識
(二) 教學生學會學習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課堂教學如何“減負提質”[J]. 成潔英. 湖南教育(教育綜合). 2007(10)
[2]“減負”就從教師自身做起[J]. 竺錦屏. 教學月刊(中學版下). 2007(03)
[3]面對減負[J]. 韓國存. 新課程(初中版). 2007(03)
[4]中小學“減負增效”的途徑透析[J]. 許月良. 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 2007(01)
[5]多種視角看“減負”[J]. 龔珊珊,劉合榮. 湖北教育. 2006(11)
[6]“減負”博弈[J]. 丁斌. 上海教育科研. 2006(10)
[7]“減負”后的煩惱[J]. 許織云. 社會觀察. 2006(10)
[8]校長怎可說“我們不趕減負這個時髦”?[J]. 吳全華. 教書育人. 2006(27)
[9]從德育功能看學校德育的有限性[J]. 喻學林. 教育科學. 2006(03)
[10]淺析教育的“零”功能[J]. 張建霞. 九江學院學報. 2006(02)
碩士論文
[1]從“減負”反觀我國的素質教育政策[D]. 葛安娜.東北師范大學 2006
[2]小學高年級學生課業(yè)負擔現(xiàn)狀、成因研究[D]. 楊槿.南京師范大學 2005
[3]教育的沉重——由“減負”所引發(fā)的思考[D]. 龍岳華.華中師范大學 2000
本文編號:3599466
【文章來源】: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市
【文章頁數(shù)】:5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問題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研究的問題
二、研究的目的與研究的方法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方法
三、概念界定與論文框架
(一) 概念界定
(二) 論文框架
四、研究的意義
(一) 理論意義
(二) 實踐意義
第一部分 減負作為問題的提出
一、提出減負的背景
(一) 相關政策
(二) 背景透視
二、減負的簡單回顧
(一) 理論研究
(二) 具體實施
(三) 實施效果
三、減負作為問題
(一) 提法問題
(二) 做法問題
第二部分 對減負問題的分析
一、減負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分析
(一) 根源于社會
(二) 根源于家庭
(三) 根源于學校
二、減負問題存在的實質分析
(一) 教育本質認識的偏差
(二) 學校教育職能定位的誤區(qū)
第三部分 對減負問題回應
一、回應的前提與意義
(一) 回應的前提
(二) 回應的意義
二、回應的主要依據(jù)
(一) 依據(jù)“學習網(wǎng)”的邏輯
(二) 依據(jù)“終身教育”的理念
(三) 依據(jù)“通行證”的觀點
三、回應的基本觀點
(一) 教學生學習基礎知識
(二) 教學生學會學習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課堂教學如何“減負提質”[J]. 成潔英. 湖南教育(教育綜合). 2007(10)
[2]“減負”就從教師自身做起[J]. 竺錦屏. 教學月刊(中學版下). 2007(03)
[3]面對減負[J]. 韓國存. 新課程(初中版). 2007(03)
[4]中小學“減負增效”的途徑透析[J]. 許月良. 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 2007(01)
[5]多種視角看“減負”[J]. 龔珊珊,劉合榮. 湖北教育. 2006(11)
[6]“減負”博弈[J]. 丁斌. 上海教育科研. 2006(10)
[7]“減負”后的煩惱[J]. 許織云. 社會觀察. 2006(10)
[8]校長怎可說“我們不趕減負這個時髦”?[J]. 吳全華. 教書育人. 2006(27)
[9]從德育功能看學校德育的有限性[J]. 喻學林. 教育科學. 2006(03)
[10]淺析教育的“零”功能[J]. 張建霞. 九江學院學報. 2006(02)
碩士論文
[1]從“減負”反觀我國的素質教育政策[D]. 葛安娜.東北師范大學 2006
[2]小學高年級學生課業(yè)負擔現(xiàn)狀、成因研究[D]. 楊槿.南京師范大學 2005
[3]教育的沉重——由“減負”所引發(fā)的思考[D]. 龍岳華.華中師范大學 2000
本文編號:35994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3599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