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氧化模型制備時紅細胞聚集性和變形性的變化
本文關(guān)鍵詞:不同氧化模型制備時紅細胞聚集性和變形性的變化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氧化模型 紅細胞聚集性 紅細胞變形性 過氧化氫 吩嗪硫酸甲酯 亞硝酸鈉 剪切速率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氧化模型制備時紅細胞聚集性和變形性的變化。方法從15只大鼠頸動脈采集血液9m L/只,離心去除白細胞,獲得紅細胞重懸液分為4組(n=3):空白對照組(不加入任何氧化劑);過氧化氫(H2O2)組(終濃度為0.5、5、8 mmol/L);吩嗪硫酸甲酯(PMS)組(終濃度為25、50、100μmol/L),亞硝酸鈉(Na NO2)組(終濃度為0.5、1、1.5 mmol/L);37℃水浴1 h,自體血漿調(diào)節(jié)紅細胞壓積至40%,測定紅細胞聚集性和變形性。結(jié)果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H2O2組呈下降趨勢,終濃度8 mmol/L時的2.5±1.3,較對照組的45.3±1.5下降明顯(P0.05);PMS和Na NO2組則較對照組均無明顯變化(P0.05)。紅細胞聚集時間(s):與對照組的0.89±0.13相比,H2O2組作用濃度為5、8 mmol/L時明顯升高,分別為1.68±0.2、1.85±0.14(P0.05);PMS組各作用濃度未見明顯影響(P0.05);Na NO2組各終濃度作用后,雖然分別降低至0.54±0.06、0.62±0.03和0.78±0.08,但也顯示作用濃度越高降低越慢。紅細胞變形性:各個剪切速率(SHR)下,對照組EI分別為28.1±0.45、40.6±0.92、42.4±1.09、43.2±1.12、44±1.21。3種濃度H2O2作用后,不同SHR下EI均明顯下降(SHR=100 s-1時EI分別為18.8±3.78、11.3±2.36、6.9±4.89,P0.05);3種濃度PMS作用后,不同SHR下EI均明顯下降(SHR=100 s-1時EI分別為16.8±2.27、8.5±0.64、5.6±0.07,P0.05);3種濃度Na NO2作用后,SHR=100 s-1時,變形性降低(分別為23.9±1.41、20.8±0.01、21.9±041,P0.05),但隨著SHR的增大,變形性有升高趨勢,SHR≥600 s-1時,Na NO2組紅細胞變形性明顯高于對照組(SHR=1000 s-1時EI分別為48.3±0.73、49.2±0.1、48.3±0.65,P0.05)。結(jié)論不同氧化劑對紅細胞聚集性和變形性影響不同,提示在體外建立紅細胞氧化損傷模型時應(yīng)根據(jù)實驗?zāi)康倪x取符合要求的氧化劑。
【作者單位】: 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野戰(zhàn)輸血研究所;
【關(guān)鍵詞】: 氧化模型 紅細胞聚集性 紅細胞變形性 過氧化氫 吩嗪硫酸甲酯 亞硝酸鈉 剪切速率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12710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81300751) 國家高技術(shù)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2012AA021901)
【分類號】:R331.1
【正文快照】: 作為血液中的主要有形成分,紅細胞流變學特性——主要包括變形性和聚集性——對血液循環(huán)有重要的影響[1-2]。紅細胞變形性降低會妨礙外周組織灌流和氧氣輸送,影響全血粘滯性和流動性進而阻塞血管[3];低剪切速率(shear rate,SHR)下紅細胞聚集可致全血粘度升高從而提高血管阻力[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武世文;文愛清;;紅細胞儲存損傷的研究進展[J];中國輸血雜志;2013年06期
2 劉占才,?∮;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對生物體的作用機理研究[J];焦作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3 滕本秀,王竹筠;庫存血紅細胞流變特性的變化[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0年04期
4 張馳;張洪為;李代渝;;庫血紅細胞變形性的實驗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年2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嘉馨;鐘銳;王紅;鄭立恒;鄭忠偉;楊群身;;一氧化氮與血液貯存質(zhì)量的研究進展[J];中國輸血雜志;2008年07期
2 解緒紅;姚慧青;楊秀華;魏亞明;;添加SNP改變儲存紅細胞血流變學和一氧化氮含量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4年02期
3 鐘銳;王紅;扎西頓珠;賀曾;劉華;次旦平措;黃曉倩;吳瑕;張警丹;劉嘉馨;;高原地區(qū)懸浮紅細胞保存質(zhì)量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4年07期
4 邱玉霞;韓惠云;張國平;王林;閆曉鵬;;冰凍亞型紅細胞融化洗滌后保存條件及使用效期的優(yōu)化選擇[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年17期
5 王林;唐玉清;閆曉鵬;劉志勇;郭超群;來祝檁;夏琳靜;;冰凍亞型紅細胞制備及使用的全程質(zhì)量控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年17期
6 張警丹;劉華;李曉娟;王紅;鐘銳;閆東;賀曾;崗拉多美;劉嘉馨;;硝普鈉對高原獻血者儲存末期紅細胞質(zhì)量影響的初步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5年01期
7 鄭山根;鄭婭瓊;丁尹娟;倪文旭;劉康;;模擬血液高空墜落對紅細胞影響的試驗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5年02期
8 蕭淑雯;盧玉棟;潘嘉文;張林華;童躍進;;虎尾輪根部黃酮類化合物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2期
9 張警丹;王紅;鐘銳;蔣冰玉;韓玎玎;賀曾;楊琨;劉嘉馨;;一氧化氮對保存懸浮紅細胞部分功能的量效關(guān)系初步比較[J];中國輸血雜志;2015年03期
10 尤揚;袁志良;張曉云;崔亭亭;葉永忠;;葉面噴施ABA對香樟幼樹抗寒性的影響[J];河南科學;2008年1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趙妍;狗牙根干旱相關(guān)蛋白及代謝產(chǎn)物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2 徐清萍;鎮(zhèn)江香醋抗氧化性研究[D];江南大學;2005年
3 梁欣;艾灸對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松果體氧化損傷影響的實驗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4 張家俊;土壤中除草劑毒草胺的遷移行為和阿特拉津?qū)λ居酌缟锒拘缘难芯縖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5 李佩澤;含二茂鐵基及[2Fe2Se]簇結(jié)構(gòu)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能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6 蔣紅琴;番茄紅素對巴美肉羊肉品質(zhì)的影響及其抗氧化機理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游洋;大馬勃生藥學研究[D];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2 趙盼;殼聚糖和殼寡糖的抗氧化特性及其抑制蘋果果汁褐變機理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3 朱艷麗;水分和肥料對番茄果實品質(zhì)及葉片生理特性的影響[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4 金春燕;高溫脅迫對番茄幼苗生長及生理代謝的影響[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5 甘卓慧;腦缺血及再灌注過程中的一氧化氮擴散反應(yīng)動力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6 尹永強;曬紅煙在曬制過程中的生理生化變化及采收方式研究[D];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6年
7 陸震鳴;樟芝菌粉抗氧化和預(yù)防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損傷的研究[D];江南大學;2006年
8 賀東霞;超氧陰離子在不同溶劑中的歧化反應(yīng)及其動力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程舸;東北菱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陳小敏;無機碲對螺旋藻的生理生化效應(yīng)[D];暨南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張洪為;李代渝;古天明;;一氧化氮的生理學及對輸血的影響[J];中國輸血雜志;2008年05期
2 張洪為;李代渝;趙華;林江;;一氧化氮對庫血紅細胞變形性的影響特征之探討[J];重慶醫(yī)學;2009年21期
3 畢津洲,馬素貞,呂曉霞;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血液流變學檢測與臨床意義[J];臨床醫(yī)學;1997年06期
4 朱奕;伍昌林;李嵐;黨鑫堂;;貯存紅細胞中一氧化氮濃度的變化與輸注效果的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年14期
5 許鋒,胡林,肖文波;血液流變學中影響紅細胞變形性的因素分析[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3期
6 許艷,付晨薇,馬波,朱翔,陳麗娜,高佩琦,梁慶成,王維治;腦血栓患者血液流變及紅細胞膜流動性改變的研究[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1997年03期
7 閻淑枝,蕭家思,李敏,萬子兵;1,6-二磷酸果糖對燒傷大鼠血液流變學特性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1998年02期
8 傅文慶;細胞衰老的MN模型——談細胞生物學中的兩個難解之題[J];老年學雜志;1990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許紅,游永東,張志鴻;紅細胞的錢串現(xiàn)象和變形性的關(guān)系[J];復(fù)旦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年03期
2 阮曉聲;謝小平;;按不同直徑分布的紅細胞的變形性研究[J];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2005年06期
3 戴建武,董群,蘇雅嫻,尚彤;巨噬細胞膜變形性與細胞骨架微絲關(guān)系的研究[J];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1992年02期
4 阮曉聲,謝小平,梁中慶;基于透明錐板旋轉(zhuǎn)裝置的底部附著法研究紅細胞的變形性及彈性模量[J];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報;2002年05期
5 楊輝;對金屬陽離子變形性的討論[J];紡織高校基礎(chǔ)科學學報;1996年04期
6 趙玉衡,文宗曜,吳新華,楊旭麗;溫度對流場中紅細胞取向和變形性的影響[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1994年04期
7 阮曉聲;;紅細胞的變形性及其在微循環(huán)中的意義(綜述)[J];浙江醫(yī)科大學學報;1990年05期
8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張毅奕;陶祖萊;;微管在細胞可變形性中的作用——抗拒微絲產(chǎn)生的張力[A];第七屆全國生物力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裴雯虹;;對變形性膝關(guān)節(jié)炎患者格式化護理指導(dǎo)[A];全國第二屆頸、肩、腰腿痛暨軟組織損傷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8年
3 劉愛珍;王小兵;彭_g華;;瞳孔變形性測量的有效方法[A];第八屆全國生物力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季勤勤;基于散射光檢測的微流控芯片細胞變形性分析系統(tǒng)[D];浙江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9009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900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