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蠊病原體攜帶研究進展
本文關鍵詞:蜚蠊病原體攜帶研究進展
【摘要】:蜚蠊是多種感染性疾病的傳播媒介,攜帶著大量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本文主要對蜚蠊病原體傳播的機制和病原體攜帶的具體情況作一綜述。
【作者單位】: 溫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關鍵詞】: 蜚蠊 病原體 攜帶
【基金】:溫州市醫(yī)藥衛(wèi)生科研項目(2011B048)
【分類號】:R384.4
【正文快照】: 蜚蠊(cockroach)是一種古老的昆蟲,屬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蜚蠊目。蜚蠊是雜食性昆蟲、爬行速度快,活動范圍廣,到處亂爬,還有邊吃、邊吐、邊拉的習慣,因此其體內外難免要攜帶大量的細菌、病毒、寄生蟲卵。據資料報道,1只蟑螂身上可攜帶14 000 000個細菌,蟑螂的1粒糞尿也帶有上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長明;鄧同鋒;馬巧云;楊紅兵;陳忠超;袁創(chuàng);張朕;;商丘市首次發(fā)現(xiàn)蟑螂及其孳生帶菌情況調查[J];河南預防醫(yī)學雜志;2005年06期
2 臧繼榮;黃立業(yè);王露梅;楊晉川;;徐州市蟑螂體表帶菌狀況調查研究[J];中華衛(wèi)生殺蟲藥械;2011年03期
3 陳濤,劉嘉蓉,劉勇,童驍;我國家居蜚蠊細菌的研究[J];微生物學通報;1997年06期
4 林少杰;楊倬;;醫(yī)院中蟑螂致病菌攜帶狀況調查[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6年04期
5 孟艷玲,佟淑芬;蟑螂傳播疾病的探討[J];醫(yī)學動物防制;1995年04期
6 林英姿;崔玉寶;楊文;饒朗毓;潘婉;陳錦龍;;海南5城市蟑螂種類組成及其體表帶菌情況調查[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8年01期
7 倪曉平,孫建榮,邱麗華,蔣輝權,寇宇;大腸埃希菌O157∶H7蜚蠊實驗帶菌消長的研究[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2年01期
8 許?;劉寶錄;宋秀平;胡淑琴;汪宏衛(wèi);高亞玲;陳秋梅;樊余慶;盧霞;余軍;趙文博;;天水市城區(qū)蜚蠊密度及其帶菌狀況調查[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5年06期
9 宋秀平;劉起勇;呂京靜;;北京地區(qū)2種常見蜚蠊帶菌情況調查[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7年05期
10 李文華;顧杰;張延志;朱國強;盧雅松;申忠澤;;揚州口岸德國小蠊帶菌情況調查[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8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晏容;劉暉;萬啟惠;;昆蟲血細胞的形態(tài)分類及其免疫作用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18期
2 李士根,甄天民,趙玉強,王新國,秦劍,王鳳剛;酯酶濾紙法檢測淡色庫蚊抗藥性的研究[J];地方病通報;2001年02期
3 李士根,公茂慶,王新國,趙玉強,劉永春,王鳳剛,王懷位,孫傳紅,甄天民;不同品系淡色庫蚊各發(fā)育階段的非特異性酯酶和乙酰膽堿酯酶活力變化[J];地方病通報;2002年04期
4 張勝勇;郭憲國;;蚤類昆蟲及其宿主協(xié)同進化的證據探討[J];地方病通報;2007年04期
5 彭誠;王振海;黎唯;;新疆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qū)滅蚊、滅蠅防制效果初探[J];疾病預防控制通報;2012年01期
6 孫金;張錫平;趙慶武;;支氣管哮喘與過敏性鼻炎患者對蟑螂變應原的反應性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0年12期
7 孫金;張錫平;趙慶武;;蟑螂過敏原引發(fā)哮喘的防治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1年01期
8 朱彬彬;李慧甫;李枝金;;湖北三峽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袋衣蛾[J];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2007年04期
9 劉暉;馬元芬;晏容;賀莉芳;;感染大腸桿菌后家蠅幼蟲漿血胞和粒血胞的變化[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0年02期
10 杜江華;馮志勇;林森馨;鄧國標;李敬;林偉松;;中山市農區(qū)害鼠發(fā)生動態(tài)與鼠害持續(xù)控制技術措施[J];廣東農業(yè)科學;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光華;姜志寬;;主要鼠源性疾病的流行概況與鼠的防控策略的探討[A];紀念江蘇省昆蟲學會九十周年論文集粹[C];2010年
2 姜志寬;曾曉們;辛正;韓招久;趙彤言;董言德;錢坤;;蚊蟲化學防治原則與實用技術[A];紀念江蘇省昆蟲學會九十周年論文集粹[C];2010年
3 姜志寬;辛正;曾曉們;趙彤言;董言德;韓招久;付學鋒;;滯留噴灑技術[A];紀念江蘇省昆蟲學會九十周年論文集粹[C];2010年
4 吳光華;王忠燦;姜志寬;王莉;馬冰瀅;丁凌云;;腎綜合征出血熱與鼠的監(jiān)測和防控[A];紀念江蘇省昆蟲學會九十周年論文集粹[C];2010年
5 陳戊申;呂偉傳;王廷哲;楊炳長;葉臨湘;;2006年深圳市有害生物防治行業(yè)現(xiàn)況調查[A];第八屆粵港澳臺預防醫(yī)學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6 薛宏俊;李慧甫;杜平;;宜昌市賓館餐飲業(yè)蠅類密度調查[A];華中昆蟲研究(第6卷)[C];2010年
7 荊秀昆;陶琴;方志華;陳菲;;誘捕器在檔案害蟲防治中的應用[A];回顧與展望:2010年全國檔案工作者年會論文集(上)[C];2010年
8 吳光華;姜志寬;丁凌云;王莉;;主要鼠源性疾病的流行概況與鼠的防控策略的探討[A];第25屆全國衛(wèi)生殺蟲藥械學術交流暨產品展示會資料匯編[C];2008年
9 孫晨熹;王偉;李萬龍;石正德;;5種殺蟲劑現(xiàn)場滅蚊幼效果觀察[A];第25屆全國衛(wèi)生殺蟲藥械學術交流暨產品展示會資料匯編[C];2008年
10 王永明;辛正;劉慧媛;劉守欽;;白僵菌控制蟑螂的效果觀察[A];第25屆全國衛(wèi)生殺蟲藥械學術交流暨產品展示會資料匯編[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陳琳;淡色庫蚊擊倒抗性(kdr)相關鈉離子通道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賀驥;淡色庫蚊核糖體蛋白L22基因(RPL22)克隆及其與溴氰菊酯抗性關系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賀晨;多重PCR結合基因芯片技術檢測國境口岸蜚蠊攜帶病原菌的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田海生;用SSH結合cDNA芯片分離、鑒定淡色庫蚊溴氰菊酯抗性相關基因*[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1年
5 鞏忠福;博落回殺螨活性成分的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2年
6 孫興濱;搖蚊幼蟲生態(tài)學特征及其在水處理過程中去除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7 張李香;啊氏嚙小蜂Tetrastichus hagenowii(Ratzeburg)(膜翅目:姬小蜂科)繁殖生物學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06年
8 胡小邦;視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與抗藥性/耐藥性關系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7年
9 王佳璐;艾蒿精油對白紋伊蚊的作用及卵黃發(fā)生的影響[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由曉飛;農業(yè)科技風險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2 孫宏迪;家蠅M.domestica L.對敵敵畏抗藥性選育及快速檢測方法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1年
3 馬云華;幾類殺蟲劑對麥長管蚜和綠盲蝽的溫度系數及溫度對主要代謝酶的影響[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2年
4 霍京;德國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的種群特性及控制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吳明瑋;白紋伊蚊乙酰膽堿酯酶基因片段簡并引物PCR、克隆及鑒定[D];暨南大學;2001年
6 姚ng;安徽省三種常見蜚蠊可溶性蛋白質和基因組多態(tài)性DNA的分析[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1年
7 沈波;淡色庫蚊抗性相關糜蛋白酶基因克隆及初步功能鑒定[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2年
8 支國舟;蚊防御素基因的克隆與序列分析新型衛(wèi)生害蟲殺滅劑“KR-100”的初步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2年
9 鐘偉;美洲大蠊對金龜子綠僵菌CQMa102菌株的免疫反應[D];西南農業(yè)大學;2003年
10 楊明夏;抗藥性相關NYD-Ch和NYD-Tr基因表達與初步鑒定[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唐惠英,何泗新,羅靜雯,劉大文,曹艇,陳建華,鐘自鳴,廖玲,黎細妹;廣東省首次從市售家禽家畜中檢出O157大腸桿菌[J];疾病監(jiān)測;2000年04期
2 趙云孝,成玉華,徐承龍,吳學究;南京市創(chuàng)建滅蟑螂先進市區(qū)技術總結[J];衛(wèi)生殺蟲藥械;1999年03期
3 趙凱;蟑螂與人類疾病及其防制[J];中華衛(wèi)生殺蟲藥械;2005年05期
4 李國太;閻峻;王蕓;賈玉新;許?;劉旭紅;申明星;;甘肅省蟑螂種群組成與區(qū)系調查研究[J];中華衛(wèi)生殺蟲藥械;2008年03期
5 鄒建國;殷璐;李春生;戴兆明;;武漢始發(fā)列車蟑螂防治方法的研究[J];中華衛(wèi)生殺蟲藥械;2011年02期
6 張穎悟;細菌生化反應簡易快速檢驗法[J];微生物學通報;1978年06期
7 何世川,張克勤,周薇;快速區(qū)別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的簡易方法[J];微生物學通報;1985年01期
8 陳濤,劉嘉蓉,劉勇,童驍;我國家居蜚蠊細菌的研究[J];微生物學通報;1997年06期
9 林少杰;楊倬;;醫(yī)院中蟑螂致病菌攜帶狀況調查[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6年04期
10 單麗娟,李遠壁,葛鳳臺,李保軍,侯鳳玲,劉洪斌,馬昱,何武;河北省溶組織內阿米巴的感染與流行病學調查[J];醫(yī)學動物防制;1994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明是;;衰老和感染性疾病[J];國外醫(yī)學(老年醫(yī)學分冊);1986年04期
2 趙舒斌,,張玫華;聚合酶鏈反應技術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寧夏科技;1996年03期
3 張桂芳;氧氟沙星治療感染性疾病40例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1997年07期
4 劉敬忠;努力提高聚合酶鏈反應技術在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水平[J];中華醫(yī)學雜志;1997年10期
5 李永清;段招軍;;Luminex xMAP技術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病毒學報;2010年02期
6 譚毓銓;蔡志超;;老年人的感染疾病(文獻綜述)[J];國外醫(yī)學(老年醫(yī)學分冊);1980年01期
7 金珩,逮秀蘭;氧氟沙星片治療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1997年07期
8 李慧珠,任麒朸,勇國良,孫海t ;亞健康與臨床疾病病原細胞學快捷檢診研究[J];科學中國人;2004年04期
9 ;四川省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J];大自然探索;1997年03期
10 羅納德·卡森;死亡的蔓延、特征和傳播[J];醫(yī)學與哲學;1998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董時軍;王永怡;;免疫調節(jié)劑在感染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感染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2 王燕燕;;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觀察[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瘍科分會第十一次全國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3年
3 呂萍;沈敘莊;;甘露糖結合凝集素與感染性疾病[A];第五次全國中青年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4 翁心華;;當前感染性疾病領域的一些熱點與證據[A];第六屆全國抗菌藥物臨床藥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張華芳;應子勇;徐衛(wèi)星;;感染性疾病對我國居民的危害性探討[A];2008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6 羅超應;鄭繼方;謝家聲;羅永江;李錦宇;辛蕊華;王貴波;;動物感染性疾病治療的困惑與科學觀念轉變[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內科學分會第七屆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11年
7 陶然;華春珍;胡穎姿;尚世強;;甘露糖結合凝集素在兒童常見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A];2011年浙江省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學術年會暨兒內科疾病診治新進展國家級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1年
8 姜敏;;重視學習相關學科知識,合理治療感染性疾病[A];江西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呼吸病專業(yè)委員會首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婁國強;;糖皮質激素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應用[A];第四屆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感染科醫(yī)師大會暨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浙江省醫(yī)學會肝病、感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10 李小珊;王詠梅;閔曉雪;田蘇艷;陳細武;;中醫(yī)治療小兒感染性疾病應注意的問題[A];第二十九次全國中醫(yī)兒科學術大會暨“小兒感染性疾病的中醫(yī)藥防治”培訓班論文匯編[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高海青;我們該怎樣對抗感染性疾病[N];人民日報;2003年
2 王小衡;幼兒感染性貧血莫驚慌[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7年
3 ;加強中醫(yī)藥治療感染性疾病研究[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4 劉文山;發(fā)熱與疾病[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5 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yī)師 于長水;致病雙因素 防治兩途徑[N];健康報;2007年
6 高威榮;全市第三屆肝病及感染性疾病學術研討會在腫瘤醫(yī)院召開[N];武威日報;2008年
7 ;感染性疾病檢測醞釀革命[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8 袁立新 吳志華;專家關注“新出現(xiàn)的感染性疾病”[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9 呂 斌;老年人要警惕感染性疾病[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5年
10 馬志高;發(fā)熱與疾病[N];民族醫(yī)藥報;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佳佳;1627例兒童肝功能損害病因及臨床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年
2 王艷華;住院小兒常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流行趨勢調查[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8年
3 瑪麗葉古·阿吾提;272例發(fā)熱待查的臨床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7年
4 韋永孜;不明原因發(fā)熱107例臨床分析[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李曉慶;CRP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先天免疫臨床意義[D];蚌埠醫(yī)學院;2011年
6 劉愛妮;臍血Th17相關細胞因子水平與嬰兒期感染性疾病的關系的相關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7 馬玉坤;核因子-κB在中耳感染性疾病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暨南大學;2008年
8 黃守先;中樞性神經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數據庫建立及應用[D];蘭州大學;2012年
9 夏浩;131例不明原因發(fā)熱臨床特點的回顧性分析[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繆媛媛;不明原因發(fā)熱病因分布及臨床特征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4年
本文編號:6028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60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