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偶聯(lián)受體對GRK功能調控的研究
【學位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03
【中圖分類】:Q51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實驗結果
討論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綜述
發(fā)表論文及獲獎情況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尹燕斌,羅靜初,姜穎;G蛋白偶聯(lián)受體及其生物信息學研究[J];科學通報;2003年04期
2 王勃,蘇瑞斌,李錦;組成型激活突變體在G蛋白偶聯(lián)受體研究中的應用[J];國外醫(yī)學.藥學分冊;2004年05期
3 袁靜;王恒睴;蘇國富;;鍋柄式PCR及其在混合譜系白血病基因斷裂區(qū)中的應用[J];生物技術通訊;2006年01期
4 劉光聰;朱大銘;姜海濤;;有向基因組反轉和轉位排序最小權重問題的1.5k近似算法[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2010年07期
5 ;小指轉位再造拇指的應用解剖[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1987年03期
6 王樹鋒;曹文德;張發(fā)惠;陳振光;潘增軍;;腓腸肌雙極轉位重建股四頭肌的解剖學觀察及臨床應用[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1996年02期
7 張惠愛,劉樹元,朱慶生;肝胃胰及十二指腸轉位伴先天性無脾1例[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1年04期
8 曾凡表,龍大宏,洪樂鵬,李沃棠,羅秀梅,許孟杰;帶蒂尺側腕屈肌轉位重建屈肘功能的解剖學研究[J];廣州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9 侯永豐,李通化;HMM用于G蛋白偶聯(lián)受體超家族的識別[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12期
10 王莉,霍艷英,張開泰,王瑩,項曉瓊,胡迎春,余剛,李剛,米粲,吳德昌;Smad7對Smad2、Smad3、Smad4核轉位的抑制作用[J];生物技術通訊;2005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家立;G蛋白偶聯(lián)受體對GRK功能調控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許哲軍;GPCR配體藥效團模擬及其數(shù)據(jù)庫構建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3 范學良;嗎啡對GRK2、GRK5和JNK3基因在大鼠腦內表達調控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2年
4 馬志海;G蛋白偶聯(lián)受體激酶的新底物Eps15的發(fā)現(xiàn)及其生物學功能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2005年
5 劉湘華;兩個新的蛋白質結構域的鑒定暨生長分化因子3功能的初步探討[D];復旦大學;2006年
6 高華;β-Arrestin2承擔G蛋白偶聯(lián)受體與其它信號通路間通訊的功能[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2004年
7 高景霞;G蛋白偶聯(lián)受體激酶對表皮生長因子信號調控分子機制的初步探討[D];復旦大學;2005年
8 章小清;激動劑誘導的δ阿片受體內吞及內吞后分選的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9 嚴鳴;Mac-1-FP融合蛋白的構建、表達、鑒定及其在細胞內走向的探討[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2年
10 袁泰昌;脂質筏和質膜微囊在GLUT4轉位調節(jié)中的作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春艷;海鞘G蛋白偶聯(lián)受體激酶cDNA的克隆定性與表達[D];暨南大學;2002年
2 王應燈;脂多糖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誘導大鼠肺微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機制及GRKs對其調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4年
3 陳仁海;針對G蛋白偶聯(lián)受體的SPA藥物篩選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2005年
4 李應海;2,6-萘二甲酸二甲酯的合成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5 張莉;綠膿桿菌外毒素轉位結構域的結構與ImmunoGrB融合蛋白腫瘤殺傷功能關系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6 陳春;溶酶體參與蓖麻毒素A鏈降解途徑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7 劉瓊;構建表達蓖麻毒素A鏈與綠色熒光蛋白融合基因研究蓖麻毒素A鏈的細胞內轉運途徑[D];浙江大學;2006年
8 楊曦;多次跨膜蛋白EMT-1的結構和功能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2年
9 高勇;胰島素信號通路中GLUT4的作用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10 唐詩添;拇對掌功能重建—轉位腱嵌入點的生物力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8492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2849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