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tài)觀察弓形蟲速殖子對小鼠小腸黏膜的粘附和侵入以及體內移行過程
發(fā)布時間:2018-06-11 21:19
本文選題:弓形蟲速殖子 + 原位雜交; 參考:《山西醫(yī)科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
【摘要】: 目的本研究首先動態(tài)觀察弓形蟲速殖子對小鼠小腸黏膜組織尤其是小腸上皮細胞的粘附和侵入;然后觀察弓形蟲速殖子經(jīng)口感染后在小鼠體內各主要臟器的移行和組織內分布。探討弓形蟲經(jīng)口感染穿越小腸黏膜屏障及體內播散的機制,以期加深對弓形蟲致病機制的理解,為弓形蟲黏膜疫苗抗感染機制的研究提供實驗依據(jù)和理論基礎,為預防和治療弓形蟲感染開拓新思路。 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7~8周齡BALB/c小鼠30只隨機分為感染組和對照組。感染組小鼠每只灌胃接種含2×10~4個弓形蟲速殖子的PBS 0.2 ml,對照組給予等量的PBS。分別于感染后15 min、30 min、1 h、2 h、4 h和8 h處死感染組小鼠4只和對照組小鼠1只,取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制備石蠟切片,RNA原位雜交。 第二部分:將弓形蟲速殖子和IEC-6于24孔培養(yǎng)板內蓋玻片上共培養(yǎng),倒置顯微鏡動態(tài)觀察速殖子的黏附、侵入和增殖過程。分別于共培養(yǎng)5 min、10 min、20 min、30 min、1 h、2 h、4 h、6 h、12 h、24 h、48 h后取出蓋玻片,姬-瑞氏染色,光鏡觀察侵入、增殖情況,并計數(shù)侵入率。 第三部分:7~8周齡BALB/c小鼠30只隨機分為感染組和對照組。感染組小鼠每只灌胃感染含2×104個弓形蟲速殖子的PBS 0.2 ml,對照組用等量的PBS灌胃。分別于灌胃后1 d、2 d、4 d、6 d和8 d處死感染組小鼠4只和對照組小鼠1只,取腸系膜淋巴結(MLN)、肝、脾、肺和腦組織,制備石蠟切片,采用地高辛標記的弓形蟲速殖子SAG2 mRNA特異性寡核苷酸探針,進行RNA原位雜交檢測速殖子在組織內的分布。 結果經(jīng)口感染后15 min,速殖子到達小腸組織,速殖子可位于小腸上皮細胞(吸收細胞、杯狀細胞和內分泌細胞)的紋狀緣,吸收細胞胞漿內或相鄰吸收細胞之間及固有層內。感染后15 min~2 h,粘附于空腸的速殖子數(shù)顯著高于回腸(P0.05);感染后15和30 min,侵入空腸的速殖子數(shù)顯著高于十二指腸和回腸(P0.05)。隨著感染后時間的延長,速殖子粘附于各腸段的數(shù)量逐漸減少,侵入的數(shù)量逐漸X椂。郊毿雀,
本文編號:20067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200672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