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芯片技術篩選不同發(fā)育階段人表皮干細胞差異表達基因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3-14 12:50
本文選題:表皮干細胞 切入點:不同發(fā)育階段 出處:《南昌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術篩選不同發(fā)育階段人表皮干細胞差異表達基因,分析不同發(fā)育階段人表皮干細胞基因表達變化的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學意義,為進一步探討表皮干細胞增殖分化調控機制提供新思路和線索。 方法:收集28~32周胎兒,4~12周歲少兒、35~55歲成年人3組正常人皮膚標本,采用胰蛋白酶和EDTA聯(lián)合消化法分離表皮,Ⅳ型膠原快速粘附法分離、純化人表皮干細胞,免疫細胞化學染色法分別行β1整合素、K19單抗檢測鑒定。將21522條Oligo DNA用點樣儀點制在一張經過化學修飾的載玻片上制備成表達譜芯片。按Trizol一步法分別提取各組細胞總RNA ,瓊脂糖甲醛變性膠電泳質檢。通過逆轉錄方法將Cy3熒光標記到Human對照組DNA上(以人類基因作為共同參照),將Cy5熒光標記到實驗組(胎兒組、少兒組與成人組)cDNA上,制成探針,并與表達譜芯片進行雜交及掃描芯片熒光信號圖像。采用LuxScan 3.0圖像分析軟件對芯片圖像進行分析,把圖像信號轉化為數(shù)字信號,以2倍差異表達值(Ratio)篩選差異表達基因。選擇明顯上調或抑制的基因,用Real time RT-PCR技術對相關的基因作進一步驗證。 結果:基因芯片高通量地揭示了胎兒、少兒和成人組表皮干細胞的遺傳信息。成人組與少兒組樣本相比,差異表達基因有1808條,其中上調的基因有1089條,下調的基因有719條;已知基因1462條(已在Gene Bank登錄),未知基因346條。少兒與胎兒組樣本相比,差異表達基因有4534條,其中上調的基因有1783條,下調的基因有2751條;已知基因3577條(已在Gene Bank登錄),未知基因957條。對篩選出的成人與少兒,少兒與胎兒的差異表達基因結果在Molecu- le Annotation System進行了Go分類的統(tǒng)計分析,根據基因功能分類,成人與少兒差異表達基因可分為128類,少兒與胎兒差異表達基因可分為216類,因一個基因可以有多個功能,其總數(shù)大于篩選出的差異基因總和。其中1104條基因在胎兒、少兒與成人組樣本中呈持續(xù)差異表達,根據基因功能分為32類。差異基因涉及蛋白質翻譯、能量合成和DNA復制,均與表皮干細胞的發(fā)育進程密切相關。實驗檢測到持續(xù)差異表達基因中有94條基因表達差異呈持續(xù)上調,75條表達差異呈持續(xù)下調。表達持續(xù)上調的基因類別主要為核苷酸結合蛋白基因(如NM_005381、NM_024045)、蛋白質折疊結合相關基因(如NM_002157、NM_006260)、鋅離子結合蛋白基因和ATP結合蛋白基因等。表達持續(xù)下調的基因類別主要為GTP結合蛋白基因、序列特異性DNA結合蛋白基因(如NM_005253、NM_001421)、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如NM_002746、NM_002754)、核仁蛋白家族基因和細胞外基質結構蛋白基因等。Real time RT-PCR結果顯示胎兒、少兒與成人樣本中TUBGCP3表達量持續(xù)增高,而FOSL2的表達量持續(xù)降低,與芯片篩選結果相一致,說明本次基因芯片篩查結果真實、可靠。 結論:體外培養(yǎng)的胎兒、少兒與成人表皮干細胞基因表達譜有明顯不同,伴隨人體生長發(fā)育,成人相對于少兒、少兒相對于胎兒表皮干細胞,一些與細胞成熟相關的細胞骨架結構蛋白基因上調,而如GTP結合蛋白基因、序列特異性DNA結合蛋白基因和MAKP活性蛋白基因等一些與細胞增殖分化相關基因下調。提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皮干細胞在維持細胞形態(tài)和保持細胞內部結構特性以及細胞穩(wěn)態(tài)的維持上更加成熟,而其增殖分化的能力可能呈現(xiàn)下降趨勢。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R3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卞小蕓;呂偉;宋秀君;張曉融;閆志鵬;;P63及k19標記人角膜緣干細胞特異性對比研究[J];河北醫(yī)藥;2006年11期
2 趙志力 ,付小兵 ,孫同柱 ,楊銀輝 ,陳偉 ,孫曉慶 ,盛志勇;不同發(fā)育階段人皮膚表皮干細胞增殖分化特征及其與創(chuàng)面修復結局關系的研究[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2年05期
3 程大勝 ,夏照帆,唐洪泰,田建廣,王皓;一種表皮干細胞檢測方法的建立[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3年06期
4 周崗,付小兵,陳偉,李海紅,韓冰,孫同柱,白曉東,姜篤銀,屈振亮;不同發(fā)育階段胎兒皮膚的基因差異表達及意義[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4年07期
5 梅文燕,丁小燕;Wnt信號途徑及其作用機制[J];生命的化學;2000年05期
6 謝舉臨,利天增,祁少海,卞輝寧,成建定,徐盈斌,梁惠珍;正常人皮膚表皮干細胞定位特征對修復皮膚創(chuàng)傷的意義[J];中國臨床康復;2003年04期
,本文編號:16112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161128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