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單純皰疹病毒間層蛋白VP22的轉錄調控功能分析
本文關鍵詞:1型單純皰疹病毒間層蛋白VP22的轉錄調控功能分析 出處:《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09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1型單純皰疹病毒 間層蛋白VP22 基因轉錄調控 ICP0 組蛋白乙酰轉移酶PCAF
【摘要】: 1型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是一類對人類具有很強感染性的病毒,人類是其唯一的宿主,世界各地約45%以上的人曾感染過HSV-1。HSV-1原發(fā)感染后,機體雖然能夠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但并不能徹底消除病毒,病毒以潛伏感染的形式終生存在于宿主神經細胞內,在一定狀態(tài)下可以被重新激活而啟動新一輪的裂解性感染。HSV-1基因以級聯反應的方式表達,根據基因表達時序的不同,病毒基因被分為立即早期基因(α基因)、早期基因(β基因)和晚期基因(γ基因)。由于HSV-1基因表達方式的特殊性,它已被作為研究真核基因表達調控的模型和工具。 除了DNA核心、核衣殼、包膜三種結構外,HSV-1還具有一種特殊的結構,即無定形的蛋白層——間層。雖然這20余種間層蛋白約占病毒體積的50%,并且許多間層蛋白以高拷貝數存在(1000~2500個/病毒顆粒),但是人們對這類蛋白的系統認識僅處于起步階段。其中,VP22便作為一種在HSV-1中以高拷貝數存在的間層蛋白(2400個/病毒顆粒)而受到研究者的關注。迄今為止,對VP22的研究結果表明VP22對HSV-1的裝配以及病毒顆粒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支持意義。本研究以間層蛋白VP22的體外轉錄調控功能分析為切入點,首次揭示了VP22的普遍轉錄抑制效應,并初步探討了VP22普遍轉錄抑制效應的可能機制;此外,還首次證明了VP22能顯著抑制α蛋白ICP0的轉錄促進活性,并深入探討了VP22、ICP0、組蛋白乙�;�(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 HAT) PCAF三者間的相互作用與VP22抑制ICP0的轉錄促進作用之間的密切聯系。實驗結果顯示,VP22高表達在HSV-1感染Vero細胞后的一定時間內抑制HSV-1α、β和γ基因的轉錄;同時,VP22高表達在HSV-1感染Vero細胞后的一定時間內也抑制HSV-1的生長增殖能力。體外轉錄調控功能分析顯示,VP22在一定范圍內呈劑量效應關系普遍抑制HSV-1α、β和γ基因啟動子的轉錄活性;此外,VP22也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呈劑量效應關系,消除ICP0利用PCAF的有關功能而針對β、γ基因的轉錄促進作用。而VP22羧基端(151~301aa)是VP22行使其轉錄抑制功能的決定性功能域。初步探討發(fā)現,募集組蛋白去乙�;�(histone deacetyltransferases, HDAC)并非為VP22普遍抑制病毒啟動子轉錄的機制。進一步研究VP22、ICP0、PCAF三者間的相互作用表明,VP22能分布于細胞核與細胞質中,VP22通過其羧基端(151~301aa)與ICP0的環(huán)指區(qū)發(fā)生相互作用,VP22與PCAF間不存在相互作用。此外,VP22能競爭性抑制PCAF與ICP0環(huán)指區(qū)的結合。利用染色質免疫沉淀技術,我們進一步發(fā)現,在HSV-1感染過程中,VP22本身不能改變病毒基因啟動子區(qū)組蛋白H3第14位賴氨酸(H3K14)的乙�;癄顟B(tài),但卻能顯著抑制ICP0通過其環(huán)指區(qū)促進病毒基因啟動子區(qū)組蛋白H3K14乙酰化修飾的功能。然而ICP0與VP22對Vero細胞總組蛋白H3K14的乙酰化修飾均無影響。 基于上述的實驗結果,我們建立了一個關于調控病毒基因轉錄的VP22、ICP0、PCAF三種蛋白間相互作用的模型:ICP0通過其環(huán)指區(qū)與PCAF結合而增強病毒基因啟動子區(qū)組蛋白的乙�;揎�,繼而引發(fā)ICP0依賴PCAF的轉錄促進作用;而VP22羧基端與ICP0環(huán)指區(qū)的相互作用能競爭性抑制PCAF與ICP0環(huán)指區(qū)的結合,結果導致VP22顯著抑制ICP0通過其環(huán)指區(qū)與PCAF結合而增強的病毒基因啟動子區(qū)組蛋白的乙酰化修飾,最終造成VP22顯著抑制ICP0依賴PCAF促進病毒基因轉錄的生物學效應。
[Abstract]:Type 1 herpes simplex virus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 is a class of highly infectious human viruses. Human beings are the only hosts. More than 45% of the world's people have been infected with HSV-1. HSV-1 after primary infection, the body can produce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but it can't eliminate virus completely. The virus exists in the host nerve cell in the form of latent infection. It can be reactivated in a certain state and start a new round of lytic infection. HSV-1 gene is expressed by cascade reac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iming of gene expression, the virus gene is divided into immediate early gene (alpha gene), early gene (beta gene) and late gene (gamma gene). Because of the specificity of HSV-1 gene expression, it has been used as a model and tool to study the regulation of eukaryotic gene expression.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R37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染色質結構——組蛋白與DNA形成的重復單位[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1975年02期
2 何篤修,徐典明,戴堯仁;水稻三系和雜種一代核組蛋白的比較研究[J];遺傳學報;1980年03期
3 沈琦,沈錫祺,侯連生,張作人;海洋游仆蟲細胞核染色質組分和組蛋白的初步研究[J];動物學報;1991年02期
4 茍德明,,王智新;組蛋白如何阻抑基因的轉錄[J];生物學通報;1995年08期
5 陳堅,傅繼梁;組蛋白脫乙酰化研究進展[J];生命的化學;1998年02期
6 錢若蘭,江萬里,褚云芳,張尚權,林炳輝,張年寶;蟾蜍紅細胞與網織紅細胞染色質蛋白的比較研究 Ⅱ.組蛋白[J];實驗生物學報;1982年01期
7 張紹斌,常金珍,王敖金,藺沁珍;豬肝組蛋白H1~0的分離及其某些性質的比較研究[J];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1984年04期
8 蘇雅嫻,李昭杰;熒光能量轉移和偏振研究小牛胸腺DNA與組蛋白在高低離子鹽溶液中的離合[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1986年03期
9 任慶虎,童坦君;組蛋白乙�;谵D錄調節(jié)中的作用[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1997年04期
10 吳小紅,孫紅芳,劉元方;鼠肝組蛋白與尼古丁作用后的構象變化[J];科學通報;1999年2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志紓;歐田苗;譚嘉恒;李丁;古練權;;核酸G-四鏈體結構在基因轉錄調控中的作用和機制[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3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2 高瑞蘭;金錦梅;徐衛(wèi)紅;方桂倫;陳小紅;B.H.Chong;吳超群;;人參二醇對CD34~+造血干/祖細胞的增殖、分化及基因轉錄調控的研究[A];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大會論文集[C];2001年
3 韓昱晨;李墨;韓艷玲;劉俊;吳非;;MT1h與EHMT1結合調節(jié)組蛋白H3K9甲基化抑制細胞周期及運動[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日程及論文匯編[C];2010年
4 賴延東;陳麗萍;林育純;李道傳;李志芳;肖勇梅;魏青;王慶;張波;陳雯;;aPP2A調控組蛋白 H2AX介導的DNA損傷修復[A];中國毒理學會生化與分子毒理專業(yè)委員會第六屆全國學術會議、中國毒理學會遺傳毒理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全國學術會議、廣東省預防醫(yī)學會衛(wèi)生毒理專業(yè)委員會學術會議、廣東省環(huán)境誘變劑學會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5 洪苓苓;馬旭東;;PHI對Burkitt淋巴瘤Daudi細胞株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調控的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12次全國內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6 蘭平;李文鳳;劉坤凡;王道文;;缺磷條件下可能參與紫色酸性磷酸酶和磷酸根轉運蛋白基因轉錄調控的信號組分因子的研究[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中國遺傳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7 黃百渠;曾慶華;呂延成;孫迎春;;組蛋白和轉錄因子在hAMRF基因啟動子上的相互作用及對轉錄的影響[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七次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9年
8 鄧增欽;張琦;劉釗;陳忠周;;UHRF1結合甲基化組蛋白的結構研究[A];第十一次中國生物物理學術大會暨第九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摘要集[C];2009年
9 周燕華;賈秀芬;劉慧雯;金明順;;曲古抑菌素A對小鼠供體細胞組蛋白H3(Lys9)乙�;降挠绊慬A];中國解剖學會第十一屆全國組織學與胚胎學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10 林昌俊;康九紅;鄭榮梁;;細胞中組蛋白乙酰化和活性氧的關系[A];第六屆全國自由基生物學與自由基醫(yī)學學術會議和海峽兩岸自由基生物學與自由基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醫(yī)學院;清華教師揭示組蛋白甲基化密碼“讀體”識別新機制[N];新清華;2011年
2 余志平;DNA甲基化和組蛋白尾段改變[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3 ;優(yōu)派液晶時代大躍進[N];中國計算機報;2003年
4 記者 毛黎;科學家成功解開大量基因沉默之謎[N];科技日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魏琳;朱家良與他的“外科手術”[N];中國信息報;2003年
6 楊駿;為親近卵子,精子DNA巧換“外衣”[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7 陳子久 李文輝 沈曉梅;給抗癌思維加點新“元素”[N];醫(yī)藥經濟報;2005年
8 記者 韓曉玲邋通訊員 金安江 范敬群;為花器官發(fā)育找到神奇“開關”[N];湖北日報;2008年
9 新華社專稿;用光合作用原理分解海水制氫[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10 ;No.47 優(yōu)派[N];電腦商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余嫻;1型單純皰疹病毒間層蛋白VP22的轉錄調控功能分析[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黃鴻達;組蛋白分子伴侶Rtt106以及人的Brd2蛋白結構與生物學功能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3 戴津潑;RA誘導P19細胞神經分化中組蛋白去甲基酶Jmjd3對Mash1基因表達的調控作用[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邵陽光;可逆性組蛋白乙酰化修飾在人WT1基因轉錄調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翁j;超嗜熱古菌Pyrococcus horikoshii OT3組蛋白的克隆、表達、性質表征及其在基因治療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04年
6 陶丹;組蛋白乙�;揎棇诟构墸―rosophila melanogaster)hsp22基因的表達及壽命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張磊;組蛋白乙酰化在體細胞克隆牛肺臟中的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4年
8 施寒清;細胞周期檢驗點蛋白Nbs1的轉錄調控及功能[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胡南;系統性紅斑狼瘡CD4+T細胞組蛋白修飾異常及SIRT1-siRNA對MRL-lpr/lpr狼瘡鼠模型干預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10 郭大瑋;自體乙�;T餌蛋白酵母雙雜合篩選體系的建立[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褚明月;組蛋白結合蛋白NRDc對基因轉錄調控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薛紅;HMT家族新成員SET07生化特性及功能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4年
3 韓會丹;RNA干擾沉默急性白血病JARID1B基因表達的實驗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1年
4 殷紅;三丁酸甘油酯誘導白血病細胞增殖抑制、分化、凋亡及其機理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5 王超穎;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聯合ATRA及As_2O_3誘導NB4細胞凋亡及其機制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6 鄭艷軍;超嗜熱古菌Pyrococcus horikoshii OT3組蛋白表達、純化及其單克隆抗體制備與初步應用[D];吉林大學;2006年
7 趙國焓;密碼子位點特征初步研究和組蛋白基因進化動力學比較[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伯玉;一類組蛋白去乙酰酶抑制劑抗癌藥物的合成與分析[D];重慶大學;2003年
9 叢培寬;原生動物陰道毛滴蟲組蛋白基因的結構與啟動子分析[D];浙江大學;2008年
10 張巨擘;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協同轉錄因子GATA2調控紅白血病紅系細胞分化的表觀遺傳機制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418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134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