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肌肉神經分布重建大鼠模型及低頻電刺激的效果研究
本文關鍵詞:目標肌肉神經分布重建大鼠模型及低頻電刺激的效果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目標肌肉神經分布重建 低頻電刺激 周圍神經再生 肌萎縮
【摘要】:目的:利用大鼠模型開展目標肌肉神經分布重建(TMR)研究,使用低頻電刺激,觀察電刺激對神經移植后的再生和減輕骨骼肌失神經萎縮程度的效果。方法:所有大鼠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失神經支配組、TMR模型組及電刺激組。制作TMR大鼠模型,將大鼠右側正中神經移植到胸大肌上,術后2天開始進行低頻電刺激。利用植入的肌內電極采集大鼠雙側胸大肌的肌電信號;采用骨骼肌收縮的力學分析方法檢測胸大肌的最大單收縮力及最大強直收縮力;應用肌濕重維持率檢測胸大肌失神經萎縮情況。結果:1第4周與第1周相比,TMR模型組右側胸大肌的肌電信號輕微增加;電刺激組右側胸大肌的肌電信號明顯增強;失神經支配組幾乎觀察不到右側胸大肌的肌電信號;正常對照組的肌電信號基本不變。2正常對照組的最大單收縮力及最大強直收縮力均明顯大于TMR模型組和電刺激組(P0.01),電刺激組則明顯大于TMR模型組(P0.05)。3TMR模型組和電刺激組的胸大肌濕重維持率均明顯高于失神經支配組(P0.01),電刺激組則明顯高于TMR模型組(P0.05)。結論:使用低頻電刺激TMR大鼠模型,對促進神經移植后的再生和減輕骨骼肌失神經萎縮有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 廣州醫(yī)科大學研究生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神經工程研究中心;廣東醫(yī)學院附屬南山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
【關鍵詞】: 目標肌肉神經分布重建 低頻電刺激 周圍神經再生 肌萎縮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1135004) 深圳市知識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JCYJ20130402113127532)
【分類號】:R-332;R454.1
【正文快照】: 由于各種傷病、交通事故和自然災害的發(fā)生,我國截肢患者的比例逐年上升。肢體殘缺導致運動功能喪失,嚴重影響了截肢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安裝假肢是恢復截肢者運動功能的主要手段,從截肢者殘留肢體表面記錄的肌電信號已被廣泛用于假肢的控制中[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葉洪青;鄭彩娥;錢素鳳;吳惠英;;低頻電刺激結合藥物治療老年慢性腦循環(huán)不全癥[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6年07期
2 燕鐵斌;;神經電生理手段在研究低頻電刺激對腦可塑性影響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9年09期
3 李玉梅;李環(huán);肖愛民;侯君;;低頻電刺激預防宮頸癌術后尿潴留32例臨床分析[J];罕少疾病雜志;2010年02期
4 陳孝偉;張子斌;崔立海;楊延芳;郝強;;低頻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J];中國康復;2011年03期
5 李創(chuàng)國;金榮梅;張麗榮;陳鴻;朱海夫;劉晶;董艷霞;;低頻電刺激頸部相關吞咽肌群對改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研究進展[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6 郝小平;;低頻電刺激治療早期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年32期
7 周繼宏 ,張志強 ,周繼宏 ,苑秀華;雙乳突法低頻電刺激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5年08期
8 王東巖;王偉;王巖;郇靖;周圍;;低頻電刺激屈伸交替法對卒中后腕手功能重建的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09年02期
9 趙琳;徐國崇;;低頻電刺激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J];遼寧醫(yī)學雜志;2009年01期
10 王弋平;楊靜芝;池麗芬;舒麗雅;李麗麗;;低頻電刺激聯(lián)合冰棉棒刺激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評估[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4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史駿超;;低頻電刺激對手部功能影響的初步研究[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運動療法分會第十一屆全國康復學術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2 鄭世剛;王強;王湘渝;;高壓氧同步低頻電刺激治療偏癱足下垂的臨床探討[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高壓氧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3 吳彬;;耳穴低頻電刺激合磁珠貼壓干預痔術后疼痛臨床研究[A];中醫(yī)肛腸理論與實踐——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分會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大會暨二零一零年中醫(yī)肛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2010年
4 董海欣;謝文霞;葉天申;金珍珍;;牽引態(tài)下中藥貼敷結合低頻電刺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A];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保健與康復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第六次學術年會暨國家級繼續(xù)教育學習班資料匯編[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本報記者 胥曉琦;承諾是金[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朱耿;低頻電刺激對培養(yǎng)神經元網絡慢振蕩的調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楊麗霞;單側低頻電刺激梨狀腦中間區(qū)對杏仁核電點燃癲癇的作用[D];浙江大學;2006年
2 馬曉娟;屈伸交替低頻電刺激對腕、手運動功能的影響[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3 殷沿瀅;頭穴叢刺結合低頻電刺激對中風后腕手功能的重建[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4 陳立霞;低頻電刺激對脊髓損傷尿潴留的療效觀察[D];山東大學;2014年
5 張良清;目標肌肉神經分布重建大鼠模型及低頻電刺激治療效果研究[D];廣州醫(yī)科大學;2014年
6 郭佳;低頻電刺激腳橋核對大鼠蒼白球內側部神經元自發(fā)放電的影響及其機制[D];遼寧醫(yī)學院;2014年
7 李尹娜;電針配合屈伸肌交替低頻電刺激改善腦卒中后踝關節(jié)功能障礙的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8 吳朝陽;關于運動、平衡及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的隨機對照研究和相關因素分析[D];復旦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1114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1111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