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外語論文 > 法語德語論文 >

論重音系統(tǒng)變化對德語強變化動詞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9-23 09:54
   日耳曼語言,乃至整個印歐語言中的強變化動詞(以內部曲折的方式表現時態(tài),如geben, gab,語言學上稱這一現象為“元音交替”)由于歷史悠久,數目繁多,規(guī)律性強等特點,自格林時期(19世紀中期,以1831年其著作《德語語法》的發(fā)表為標志)以來長期成為西方歷史語言學家們的研究重點。隨著維爾納定律的問世,人們逐步意識到了語音對于這一語法現象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既而索緒爾等人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提出新觀點,即認為元音交替是由e與o這兩個元音與其它元音或輔音同化的結果。然而本人經過對比分析后認為,這一現象實際上是由于古代語言中的樂調重音所造成的非重讀元音弱化所引起的,而強變化動詞停止產生與弱變化動詞大量產生恰值樂調重音向力重音過度階段,因而這一語法現象實際上是語音系統(tǒng),即重音系統(tǒng)演變的反映。 本文從日日耳曼語言演變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運用歷史語言學理論知識,以語言對比(拉丁語、哥特語、古法語、古盎格魯-薩克森語、古北歐語、古低地法克語、古薩克森語、古高地德語、中古高地德語、現代高地德語、現代低地德語、現代荷蘭語、現代冰島語)的方式深入而系統(tǒng)地闡述和分析德語中強化變化動詞的產生與發(fā)展,并通過歷史語言學中的“補償理論”來解釋與說明它與弱變化動詞的關系,進而得出結論:1.強變化動詞的產生源于古代日耳曼語言的樂調重音系統(tǒng);2.強變化動詞的產生早于弱變化動詞;3.弱變化動詞的產生源于古代日耳曼語言的重音系統(tǒng)變化(從樂調重音變?yōu)榱χ匾?,是強變化動詞的補償形式。為使分析更加直觀,例證更加權威,本人還在文中引用了數篇古文(包括中世紀著名史詩《貝奧武甫》、《羅蘭之歌》、《希爾德布蘭德之歌》、《尼伯龍根之歌》等)中的部分段落。
【學位單位】:首都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2
【中圖分類】:H3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怡怡;德語動詞補足語類型[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4年01期

2 張?zhí)?豐富多彩的“說”──說一說德語中“說”動詞[J];德語學習;1997年03期

3 胡裕;;從構式語法看德語動詞的名詞并入現象[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4年02期

4 ;《德語常用同義動詞》[J];德語學習;2006年03期

5 洪天富;淺論德語功能動詞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年01期

6 錢文彩;漢德語言對比(五)漢德語動詞時體系統(tǒng)對比花絮[J];德語學習;1995年05期

7 賈慧蝶;德語動詞的體[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1年04期

8 虞龍發(fā);德語職能動詞結構探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2年03期

9 肖培生;淺談現代德語中的功能動詞結構[J];外語教學;1982年02期

10 朱靜舫;;德語動詞結構剖析及教學法的簡化[J];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繼烈;;德語啟蒙教學中三級跳躍概念的提出和實踐[A];高教科研2006(中冊:教學改革)[C];2006年

2 Muller,M.;L.Wertenshlag;;《德語語言大綱》[A];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通訊2013年第2期(總第19期)[C];2013年

3 看卓才旦;金為勛;洛智華;朋毛扎西;;漢藏翻譯系統(tǒng)中的動詞處理研究[A];第一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周領順;;漢語運動域運動動詞(詞元)的疆域和框架圖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5 霍zN楠;;語料庫方法在德語教學中的應用[A];東北亞外語論壇(2018 NO.4 總第8期)[C];2018年

6 吳啟祿;;布依語部分常用動詞的虛化用法[A];布依學研究(之五)——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5年

7 朱琳;;起動/致使動詞的類型學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8 任琳;梁敏響;丁道群;;勢在外語動詞學習中的具身效應:一項ERP研究[A];第二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C];2018年

9 許宗華;;面向學習者和漢日對比的動詞分類[A];第八屆日本學研究論壇論文集(二)[C];2015年

10 史金生;胡曉萍;;動詞帶“著”的“把”字結構[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同濟大學德語系教授 米夏埃爾·蘇拉維茨基 翻譯 Enter Consulting;馬丁·路德對德語的影響[N];文匯報;2017年

2 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德文系 許寬華 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日耳曼語言文學系 何俊;德語地位堪憂 立法保護遇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3 文冀;搶占中學生德語教材市場[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4 記者 夏娜 曾永洪;我市兩所中學將開展德語教學[N];玉溪日報;2010年

5 徐健;德語戲劇面向未來的自信與生機[N];文藝報;2016年

6 本報記者 王胡;德語年度青春字受到批判[N];中華讀書報;2012年

7 華宗德;杜登——現代德語詞典的標志[N];中華讀書報;2002年

8 深圳特區(qū)報“遠征”西歐線采訪組記者 李劍輝 劉眾 范京蓉;一網奪得“德語區(qū)冠軍”[N];深圳特區(qū)報;2012年

9 杰夕;建設德語電影檔案庫[N];中國文化報;2013年

10 曾園;德語里的客人[N];中華讀書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毛小紅;中國德語文教育歷史研究(1861-1976)[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2 孫敏慶;俄語感知動詞語義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年

3 張明輝;認知類動詞及相關句式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4 常暄;中國德語系學生德語議論文寫作中的元語篇標記語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5 宋欣;現代日語容器指向動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吉林大學;2017年

6 呂艷輝;基于語料庫的現代漢語手部動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7 田臻;漢語靜態(tài)存在構式對動作動詞的語義制約[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謝曉明;相關動詞帶賓語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武興(VU HUNG);現代漢語狀態(tài)動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年

10 李秋楊;漢英思考類動詞語義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飛;論重音系統(tǒng)變化對德語強變化動詞的影響[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2 李瑩;德漢二階動詞對比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6年

3 陳毓博;德語藝術歌曲語音及演唱分析[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向陽;理工科院校二外德語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文君;論德語新正字法對中國德語教學的啟示[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解藜;德語新詞現象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7 熊婷;德語中臨時詞現象實證研究[D];湘潭大學;2016年

8 萬姝君;中國德語教學中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D];浙江大學;2016年

9 沈龍濤;德語恭維語的應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莊利;中國高校經濟德語教學模式的對比分析及其對浙江大學經濟德語課程的適用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82517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aiyulunwen/waiyufanyi/282517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4f0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