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因素對中心地及擴散域影響的理論與實證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6-19 15:22
中心地理論是城市地理學的經(jīng)典理論,但限于其提出的時代背景與現(xiàn)代社會差異很大,使得該理論的普適性大大降低。本文從中心地理論當前發(fā)展的新背景和新條件入手,梳理了中心地理論的發(fā)展脈絡,指出其理論創(chuàng)新的必要性。并且以交通要素為切入點,重點探討了交通要素的變革對于中心地系統(tǒng)的影響,總結了交通因素對中心地系統(tǒng)及擴散域形成與演變的一般機制。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以沈陽經(jīng)濟區(qū)為實證研究區(qū),并對1992年、2000年和2009年三個時相的交通可達性利用最短時距矩陣的方法,進行定量測度,并在此基礎之上得出沈陽經(jīng)濟區(qū)交通綜合能力以及分級。并同時通過綜合評價的方法,界定三個時相沈陽經(jīng)濟區(qū)各中心地的級別,同交通綜合能力分級進行對比分析,從交通空間結構與中心地及擴散域空間結構相結合的角度,得出沈陽經(jīng)濟區(qū)內(nèi)交通要素的改變,促進了區(qū)內(nèi)中心地及擴散域結構的演變,交通可達性空間結構與中心地及擴散域空間結構高度關聯(lián),形成耦合作用的機制。從而得出現(xiàn)代交通因素作用下的中心地及擴散域一般作用模式以及主要機理。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單一中心商品構成的中心地分布結構
3 . 交通 因 素對 中 心地 及擴 散 域影 響 的理 論 分 析 3 .1 交 通 因 素 對 中 心地 及擴 散 域 等 級規(guī) 模 的 影響 3. 1. 1 中心 地 及 擴 散域 的一 般 演變 機 制 中心 地的 產(chǎn) 生和 發(fā) 展 是一 個逐 步 由 低級 向 高級 演 變過 程, 在演 變 的過 程 中 ,遵 市發(fā) 展及 空 間相 互 作用 的一 般規(guī) 律 。 中心 地 在 同周 圍區(qū) 域 相互 作用 的過 程 中, 受到 方面 力量 的 相互 牽 制。 初始 時期 , 某 一地 區(qū) 能 夠成 為中 心 地是 由其 提供 的 中心 性貨 務決 定的 , 中心 地 的功 能及 規(guī)模 由 中 心性 的 大 小決 定, 中 心性 大則 具有 較 大的 服務 范圍 ,反 之 ,服 務 和吸 引范 圍較 小 。 在中 心 地 服務 范圍 以 外的 地域 ,則 其 接受 中心 能力 由 另 一 距離 較 近的 中 心 地決 定 [ 1 4 ]。在 這 種 規(guī)律 的作 用 之下 ,克 里 斯泰 勒 推導 出 地的 一般 演 變機 制 ,從 兩個 市場 限 制 性因 素 出 發(fā), 得出 圓 形市 場區(qū) 重疊 下 的正 六邊 地體 系。 由 此, 進 一步 推導 出交 通 原 則、 市 場 原則 和行 政 原則 三個 不同 原 則支 配下 的不 同 中心 地網(wǎng) 絡 體系 。
圖 3- 3 交 通網(wǎng) 絡 密度 與 中心 地 密度 的 對應 模 式 圖 交通 網(wǎng) 絡 密度 的差 異 性 ,導 致 了中 心 地及 擴散 域規(guī) 模 形態(tài) 的 多體 系 被 交通 廊 道改 造的 可 謂 “ 面目 全 非” 。交 通 網(wǎng) 絡 密度 高 的地 地 , 它 們之 間 的距 離過 低 , 中 心地 的 密度 過大 , 導 致 擴散 域 相互 低 的地 區(qū), 在較 大 的 范圍 內(nèi) 都 缺乏 一個 較 高等 級的 中心 地 ,中 同 時擴 散域 的范 圍 也 較小 。 交 通密 度對 中 心地 規(guī)模 及形 態(tài) 的重 系 的建 設而 越來 越 明 顯, 同 時 交通 網(wǎng)絡 體 系的 完善 也會 對 中心 作 用 , 最終 形 成 交 通網(wǎng) 絡 與 中心 地 系統(tǒng) 相互 嵌 套, 相互 配 合的 因 素 對 中 心地 及擴 散 域 功 能效 益 的 影響 中 心地 擴散 方 式多 樣化 傳統(tǒng) 中 心 地理 論 中是 一個 給 定 理 想要 素 ( “ 理想 地 表 ” ),因 此 , 有 完全 體現(xiàn) 出來 。 新 時期 , 隨 著交 通運 輸 方式 的變 革和 中 心地 心 地的 發(fā)展 和要 素 的 擴散 都 需 要依 靠交 通 運輸 得以 實現(xiàn) 。 交通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城市群到大都市區(qū)——新政策語境下的沈陽經(jīng)濟區(qū)空間發(fā)展研究[J]. 張曉云,李曉,殷健. 城市規(guī)劃. 2010(03)
[2]新中國交通運輸60年發(fā)展與巨變[J]. 張文嘗,王姣娥,金鳳君,王成金. 經(jīng)濟地理. 2009(11)
[3]中國航空網(wǎng)絡空間結構的復雜性[J]. 王姣娥,莫輝輝,金鳳君. 地理學報. 2009(08)
[4]城市新商業(yè)空間的區(qū)位和類型探析[J]. 管馳明,崔功豪. 城市問題. 2006(09)
[5]中國鐵路客運網(wǎng)絡組織與空間服務系統(tǒng)優(yōu)化[J]. 王姣娥,金鳳君. 地理學報. 2005(03)
[6]基于中心地理論對銀川市服務功能的解析[J]. 樊杰,許豫東,W.Taubmann. 地理學報. 2005(02)
[7]流空間基本性質的地理學透視[J]. 孫中偉,路紫.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5(01)
[8]20世紀中國鐵路網(wǎng)擴展及其空間通達性[J]. 金鳳君,王姣娥. 地理學報. 2004(02)
[9]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地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許學強,周素紅. 經(jīng)濟地理. 2003(04)
[10]中國區(qū)域空間結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陸玉麒. 地理科學進展. 2002(05)
博士論文
[1]東北地區(qū)中心地結構與擴散域研究[D]. 馮章獻.東北師范大學 2010
[2]中國自然地形、交通運輸成本與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作用機理研究[D]. 鄭林昌.北京交通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沈陽經(jīng)濟區(qū)交通一體化發(fā)展對策研究[D]. 祝寶君.東北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238062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單一中心商品構成的中心地分布結構
3 . 交通 因 素對 中 心地 及擴 散 域影 響 的理 論 分 析 3 .1 交 通 因 素 對 中 心地 及擴 散 域 等 級規(guī) 模 的 影響 3. 1. 1 中心 地 及 擴 散域 的一 般 演變 機 制 中心 地的 產(chǎn) 生和 發(fā) 展 是一 個逐 步 由 低級 向 高級 演 變過 程, 在演 變 的過 程 中 ,遵 市發(fā) 展及 空 間相 互 作用 的一 般規(guī) 律 。 中心 地 在 同周 圍區(qū) 域 相互 作用 的過 程 中, 受到 方面 力量 的 相互 牽 制。 初始 時期 , 某 一地 區(qū) 能 夠成 為中 心 地是 由其 提供 的 中心 性貨 務決 定的 , 中心 地 的功 能及 規(guī)模 由 中 心性 的 大 小決 定, 中 心性 大則 具有 較 大的 服務 范圍 ,反 之 ,服 務 和吸 引范 圍較 小 。 在中 心 地 服務 范圍 以 外的 地域 ,則 其 接受 中心 能力 由 另 一 距離 較 近的 中 心 地決 定 [ 1 4 ]。在 這 種 規(guī)律 的作 用 之下 ,克 里 斯泰 勒 推導 出 地的 一般 演 變機 制 ,從 兩個 市場 限 制 性因 素 出 發(fā), 得出 圓 形市 場區(qū) 重疊 下 的正 六邊 地體 系。 由 此, 進 一步 推導 出交 通 原 則、 市 場 原則 和行 政 原則 三個 不同 原 則支 配下 的不 同 中心 地網(wǎng) 絡 體系 。
圖 3- 3 交 通網(wǎng) 絡 密度 與 中心 地 密度 的 對應 模 式 圖 交通 網(wǎng) 絡 密度 的差 異 性 ,導 致 了中 心 地及 擴散 域規(guī) 模 形態(tài) 的 多體 系 被 交通 廊 道改 造的 可 謂 “ 面目 全 非” 。交 通 網(wǎng) 絡 密度 高 的地 地 , 它 們之 間 的距 離過 低 , 中 心地 的 密度 過大 , 導 致 擴散 域 相互 低 的地 區(qū), 在較 大 的 范圍 內(nèi) 都 缺乏 一個 較 高等 級的 中心 地 ,中 同 時擴 散域 的范 圍 也 較小 。 交 通密 度對 中 心地 規(guī)模 及形 態(tài) 的重 系 的建 設而 越來 越 明 顯, 同 時 交通 網(wǎng)絡 體 系的 完善 也會 對 中心 作 用 , 最終 形 成 交 通網(wǎng) 絡 與 中心 地 系統(tǒng) 相互 嵌 套, 相互 配 合的 因 素 對 中 心地 及擴 散 域 功 能效 益 的 影響 中 心地 擴散 方 式多 樣化 傳統(tǒng) 中 心 地理 論 中是 一個 給 定 理 想要 素 ( “ 理想 地 表 ” ),因 此 , 有 完全 體現(xiàn) 出來 。 新 時期 , 隨 著交 通運 輸 方式 的變 革和 中 心地 心 地的 發(fā)展 和要 素 的 擴散 都 需 要依 靠交 通 運輸 得以 實現(xiàn) 。 交通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城市群到大都市區(qū)——新政策語境下的沈陽經(jīng)濟區(qū)空間發(fā)展研究[J]. 張曉云,李曉,殷健. 城市規(guī)劃. 2010(03)
[2]新中國交通運輸60年發(fā)展與巨變[J]. 張文嘗,王姣娥,金鳳君,王成金. 經(jīng)濟地理. 2009(11)
[3]中國航空網(wǎng)絡空間結構的復雜性[J]. 王姣娥,莫輝輝,金鳳君. 地理學報. 2009(08)
[4]城市新商業(yè)空間的區(qū)位和類型探析[J]. 管馳明,崔功豪. 城市問題. 2006(09)
[5]中國鐵路客運網(wǎng)絡組織與空間服務系統(tǒng)優(yōu)化[J]. 王姣娥,金鳳君. 地理學報. 2005(03)
[6]基于中心地理論對銀川市服務功能的解析[J]. 樊杰,許豫東,W.Taubmann. 地理學報. 2005(02)
[7]流空間基本性質的地理學透視[J]. 孫中偉,路紫.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5(01)
[8]20世紀中國鐵路網(wǎng)擴展及其空間通達性[J]. 金鳳君,王姣娥. 地理學報. 2004(02)
[9]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地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許學強,周素紅. 經(jīng)濟地理. 2003(04)
[10]中國區(qū)域空間結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陸玉麒. 地理科學進展. 2002(05)
博士論文
[1]東北地區(qū)中心地結構與擴散域研究[D]. 馮章獻.東北師范大學 2010
[2]中國自然地形、交通運輸成本與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作用機理研究[D]. 鄭林昌.北京交通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沈陽經(jīng)濟區(qū)交通一體化發(fā)展對策研究[D]. 祝寶君.東北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2380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tysjj/323806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