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河谷型城市綠色交通發(fā)展評價研究——以蘭州市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4-29 04:13
《國家新型城鎮(zhèn)化規(guī)劃(2014—2020年)》戰(zhàn)略提出的綠色交通建設,構建多樣化的綠色城市交通體系,是解決我國河谷型城市一系列交通問題的根本之策。文章根據河谷型城市交通現狀特征,從經濟、社會和自然方面解析綠色交通系統(tǒng)各內涵要素,選取西部地區(qū)典型河谷型城市——蘭州市作為研究對象,利用熵值法對指標進行賦值,構建綠色交通指標評價體系并對蘭州市2011—2017年綠色交通發(fā)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蘭州市綠色交通水平有所提高,但總體水平不高,其發(fā)展速度遠低于經濟增速。根據評價結果,結合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和河谷型城市特征,為河谷型城市綠色交通發(fā)展提供對策建議,提高河谷型城市新型城鎮(zhèn)化質量,并解決《城市道路交通文明暢通提升行動計劃》提出的城市交通問題。
【文章來源】:生態(tài)經濟. 2020,36(04)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5 頁
【文章目錄】:
0 引言
1 河谷型城市綠色交通評價體系
1.1 評價原則
1.2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1.2.1 選取評價指標
1.2.2 確定評價指標權重
1.3 確定評價方法
2 河谷型城市綠色交通評價分析
2.1 研究對象
2.2 交通網絡特征和存在問題
2.2.1 交通網絡結構特征
2.2.2 交通網絡存在的問題
2.3 構建綠色交通評價體系
2.3.1 基礎資料的收集
2.3.2 確定指標權重
2.3.3 綜合關聯度計算
2.4 蘭州市綠色交通發(fā)展程度綜合分析
2.4.1 綠色交通發(fā)展趨勢
2.4.2 各指標評價分析
3 河谷型城市綠色交通發(fā)展建議
3.1 依托帶狀組團功能區(qū)劃,打造一體化交通格局
3.2 根據河谷型城市狹長地形,建立級配合理道路體系
3.3 優(yōu)先發(fā)展公共交通系統(tǒng),完善河谷型城市綠色交通
3.4 利用河流水系及山體條件,重視慢行交通規(guī)劃建設
4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公路網發(fā)展分析方法[J]. 張麗娟,梅誠,許薛軍,楊瑞環(huán). 公路. 2018(12)
[2]基于熵值法和灰色關聯的綜合運輸發(fā)展評價[J]. 呂子文,曾俊偉,錢勇生,廣曉平. 公路工程. 2018(06)
[3]綠色交通發(fā)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王雙,張海穎,鳳振華.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 2018(09)
[4]建設共享城市:新時代以人為本新型城鎮(zhèn)化的必由之路[J]. 王格芳. 理論學刊. 2018(01)
[5]導讀:發(fā)展城市綠色交通的合理方法[J]. Anthony D May,張斯陽. 城市交通. 2017(03)
[6]綠色出行——中國城市交通發(fā)展之路[J]. 尹怡曉,鐘朝暉,江玉林. 科技導報. 2016(17)
[7]“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發(fā)展經驗的互鑒性——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例[J]. 姜安印. 中國流通經濟. 2015(12)
[8]我國新型城鎮(zhèn)化面臨的突出問題與建議[J]. 李愛民. 城市發(fā)展研究. 2013(07)
[9]山地城市空間形態(tài)生長特征分析[J]. 張雪原,翟國方. 現代城市研究. 2013(02)
[10]河谷型山地城市過境交通規(guī)劃研究——以攀枝花為例[J]. 王振民. 交通標準化. 2011(21)
碩士論文
[1]城市綠色交通評價指標及方法研究[D]. 王珍珍.北京交通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166818
【文章來源】:生態(tài)經濟. 2020,36(04)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5 頁
【文章目錄】:
0 引言
1 河谷型城市綠色交通評價體系
1.1 評價原則
1.2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1.2.1 選取評價指標
1.2.2 確定評價指標權重
1.3 確定評價方法
2 河谷型城市綠色交通評價分析
2.1 研究對象
2.2 交通網絡特征和存在問題
2.2.1 交通網絡結構特征
2.2.2 交通網絡存在的問題
2.3 構建綠色交通評價體系
2.3.1 基礎資料的收集
2.3.2 確定指標權重
2.3.3 綜合關聯度計算
2.4 蘭州市綠色交通發(fā)展程度綜合分析
2.4.1 綠色交通發(fā)展趨勢
2.4.2 各指標評價分析
3 河谷型城市綠色交通發(fā)展建議
3.1 依托帶狀組團功能區(qū)劃,打造一體化交通格局
3.2 根據河谷型城市狹長地形,建立級配合理道路體系
3.3 優(yōu)先發(fā)展公共交通系統(tǒng),完善河谷型城市綠色交通
3.4 利用河流水系及山體條件,重視慢行交通規(guī)劃建設
4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公路網發(fā)展分析方法[J]. 張麗娟,梅誠,許薛軍,楊瑞環(huán). 公路. 2018(12)
[2]基于熵值法和灰色關聯的綜合運輸發(fā)展評價[J]. 呂子文,曾俊偉,錢勇生,廣曉平. 公路工程. 2018(06)
[3]綠色交通發(fā)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王雙,張海穎,鳳振華.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 2018(09)
[4]建設共享城市:新時代以人為本新型城鎮(zhèn)化的必由之路[J]. 王格芳. 理論學刊. 2018(01)
[5]導讀:發(fā)展城市綠色交通的合理方法[J]. Anthony D May,張斯陽. 城市交通. 2017(03)
[6]綠色出行——中國城市交通發(fā)展之路[J]. 尹怡曉,鐘朝暉,江玉林. 科技導報. 2016(17)
[7]“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發(fā)展經驗的互鑒性——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例[J]. 姜安印. 中國流通經濟. 2015(12)
[8]我國新型城鎮(zhèn)化面臨的突出問題與建議[J]. 李愛民. 城市發(fā)展研究. 2013(07)
[9]山地城市空間形態(tài)生長特征分析[J]. 張雪原,翟國方. 現代城市研究. 2013(02)
[10]河谷型山地城市過境交通規(guī)劃研究——以攀枝花為例[J]. 王振民. 交通標準化. 2011(21)
碩士論文
[1]城市綠色交通評價指標及方法研究[D]. 王珍珍.北京交通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1668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tysjj/316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