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拉理論在中國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中的應用與啟示
本文關鍵詞:推—拉理論在中國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中的應用與啟示,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 三農‖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黨中央和國務院先后采取了增加農業(yè)投入、穩(wěn)定土地合同、改革農村稅費、推進城鎮(zhèn)化建設等措施。這些措施對于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緩解農民經濟困難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但從目前看, 三農‖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從當前發(fā)展階段來看,其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合理、有序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zhèn)、向非農產業(yè)轉移,一方面可以緩解我國農村人均占有耕地數量少、土地報酬及勞動邊際生產力遞減的趨勢,另一方面也避免勞動力盲目、過度轉移而引起的城市擁擠與農村撂荒。 本文首先對國外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經典理論進行了回顧和評價,對國內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及其影響因素分析進行了梳理;接著對國外經典理論進行了反思,判斷哪些理論將可能適用于中國國情;重點基于 推-拉‖理論分析中國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并對模型進行了拓展;圍繞推力、拉力、摩擦力、助動力等,構建了指標體系,對影響我國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最后根據分析結果從四個方面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以加快我國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 本文主要工作、觀點及結論如下: (1)關于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經典模型的反思:劉易斯模型主要是基于發(fā)達國家工業(yè)化進程,要素在產業(yè)間、鄉(xiāng)-城間自由流動,不存在流動障礙,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實現產業(yè)轉換的同時,也實現了農村向城市的身份轉換。托達羅模型主要是針對拉丁美洲國家,勞動力在鄉(xiāng)-城間自由流動,但因為 城市偏向‖的原因,城市生活吸引了更多的農村居民,人口大量向城市移動,超過了工業(yè)化進程對勞動力的就業(yè)需求,導致過度城市化現象的出現。這兩個模型雖然對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和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也存在局限。我國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仍然存在制度約束,還不能實現要素的完全自由流動;我國人多地少,要素邊際生產力低下依然應推動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2)闡釋我國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的推-拉拓展模型:針對我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以及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特點,本文對推-拉模型進行了拓展。一方面,豐富了基于農業(yè)、農村發(fā)展的推力,基于非農產業(yè)、城市發(fā)展的拉力;另一方面,增加了教育與人力資本約束、城鄉(xiāng)二元制度影響的摩擦力,以及信息化、網絡化背景下交通通訊、信息服務平臺相對完善的助動力。農業(yè)勞動生產率的提升產生的推力,工業(yè)化進程產生大量非農就業(yè)崗位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產生的拉力等,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的非農產業(yè)。但農村教育與人力資本的約束以及農村土地的難以割舍、城鄉(xiāng)二元制度障礙等阻滯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徹底轉移。而交通、通訊設施、信息平臺的發(fā)展可以為城鄉(xiāng)間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提供信息和機會,促進鄉(xiāng)村生于勞動力合理、有序向城市轉移。摩擦力、助動力通過作用于推力、拉力進而影響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 (3)基于推-拉拓展模型的實證檢驗及其對我國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的政策建議:根據拓展后的推-拉模型,從推力、拉力、摩擦力和助動力四個方面,對影響我國鄉(xiāng)-城勞動力力轉移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構建了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鄉(xiāng)-城轉移的指標體系。在數據可得性的前提下,對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檢驗。結合理論與實證部分的分析,提出推進我國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的政策建議:積極推進農業(yè)機械化和土地的集約化生產以提高農業(yè)勞動生產率,釋放出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加大城市第三產業(yè)發(fā)展力度,扶持中小企業(yè)發(fā)展以擴大城市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容納空間;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來減小轉移過程中的制度阻力;通過加強農村地區(qū)信息化建設和搭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yè)的信息平臺加強信息化對勞動力轉移的助動力。
【關鍵詞】: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 影響因素 推-拉理論 信息化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F249.21
【目錄】: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引言13-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3-14
- 1.1.1 研究背景13
- 1.1.2 研究意義13-14
- 1.2 文獻綜述14-20
- 1.2.1 國外研究綜述14-16
- 1.2.2 國內研究綜述16-20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20-21
- 1.3.1 研究思路20-21
- 1.3.2 研究方法21
- 1.4 可能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21-22
- 1.4.1 主要創(chuàng)新點21
- 1.4.2 不足21-22
- 第2章 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經典模型的反思22-31
- 2.1 要素自由流動、工業(yè)化與城鎮(zhèn)化同步的劉易斯模型22-24
- 2.1.1 劉易斯模型的基本觀點22-23
- 2.1.2 劉易斯模型的政策建議與局限23-24
- 2.2 要素自由流動、城鎮(zhèn)化超前的托達羅模型24-27
- 2.2.1 托達羅模型的改進與基本觀點24-25
- 2.2.2 托達羅模型的局限25-26
- 2.2.3 托達羅模型政策含義的反思26-27
- 2.3 農村推力、城市拉力共存的推-拉模型27-29
- 2.3.1 推-拉模型的提出27-28
- 2.3.2 推-拉模型的演進28-29
- 2.3.3 推-拉模型的局限與改進29
- 2.4 小結29-31
- 第3章 我國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推-拉拓展模型31-44
- 3.1 基本假定和推-拉模型拓展31-33
- 3.1.1 基本假定31
- 3.1.2 推-拉模型的拓展31-32
- 3.1.3 推-拉模型的基本思想32-33
- 3.2 來自農業(yè)、農村發(fā)展的推力33-37
- 3.2.1 農業(yè)發(fā)展與土地約束33-35
- 3.2.2 農村收入差距35-36
- 3.2.3 農村社會發(fā)展36-37
- 3.3 來自非農產業(yè)與城市發(fā)展的拉力37-39
- 3.3.1 就業(yè)與收入的吸引37
- 3.3.2 良好的區(qū)位條件和便利的交通37-38
- 3.3.3 優(yōu)越的社會設施和生活條件38-39
- 3.4 來自轉移主體和制度約束的摩擦力39-41
- 3.4.1 傳統(tǒng)推-拉模型對中間障礙的界定39
- 3.4.2 人力資本不足導致遷移不暢39-40
- 3.4.3 城鄉(xiāng)二元制度導致遷移受阻40-41
- 3.5 來自信息網絡化的助動力41-42
- 3.5.1 信息化降低勞動力轉移搜尋成本42
- 3.5.2 信息化提高勞動力人力資本42
- 3.6 小結42-44
- 第4章 推-拉理論視角下我國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的實證分析44-52
- 4.1 指標與數據的選擇44-47
- 4.1.1 自變量選擇與界定44-47
- 4.1.2 因變量選擇47
- 4.1.3 數據選擇與整理47
- 4.2 我國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計量分析47-51
- 4.2.1 基于面板數據的回歸47-48
- 4.2.2 回歸結果分析48-51
- 4.2.3 實證分析結論51
- 4.3 小結51-52
- 第5章 合理推動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的政策建議52-60
- 5.1 加大農村地區(qū)的推力52-54
- 5.1.1 提高農業(yè)勞動生產率53
- 5.1.2 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水平53-54
- 5.2 加強城市地區(qū)的拉力54-56
- 5.2.1 大力發(fā)展第三產業(yè)55
- 5.2.2 扶持中小企業(yè)的發(fā)展55-56
- 5.3 減小轉移過程中的摩擦力56-58
- 5.3.1 加強農村勞動力人力資本積累56-57
- 5.3.2 減小轉移過程中的制度阻力57-58
- 5.4 提升信息化的助動力58-59
- 5.4.1 加強農村地區(qū)信息化建設58
- 5.4.2 搭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yè)的信息平臺58-59
- 5.5 小結59-60
- 結論與展望60-61
- 1、結論60
- 2、展望60-61
- 參考文獻61-63
- 致謝63-64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和其他科研情況64-6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勛來,李國平;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型及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05年06期
2 賴小瓊,余玉平;成本收益視線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托達羅模型的反思與拓展[J];當代經濟研究;2004年02期
3 王智強;劉超;;中國農村勞動力遷移影響因素研究——基于Probit模型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1年01期
4 宋洪遠,黃華波,劉光明;關于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政策問題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5期
5 陳會廣;;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的理論與經驗研究述評[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6 鄭秉文;;拉美城市化的教訓與中國城市化的問題——“過度城市化”與“淺度城市化”的比較[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1年07期
7 周天勇;托達羅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義——中國剩余勞動力轉移和就業(yè)容量擴張的思路[J];經濟研究;2001年03期
8 程名望;史清華;徐劍俠;;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動因與障礙的一種解釋[J];經濟研究;2006年04期
9 朱農;中國四元經濟下的人口遷移——理論、現狀和實證分析[J];人口與經濟;2001年01期
10 何景熙;“開流斷源”:尋求充分就業(yè)的中國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轉移理論與模型[J];人口與經濟;2001年02期
本文關鍵詞:推—拉理論在中國鄉(xiāng)—城勞動力轉移中的應用與啟示,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879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87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