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課程模式下學前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研究 ——以2所高瞻幼兒園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11-24 22:12
社會性發(fā)展定義為個體在其生物遺傳基礎上,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和社會情境中,與社會環(huán)境交互作用,最終形成能夠適應社會的獨特、綜合的心理特征。眾多研究表明,學前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幼兒園中的課程模式是對于學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對于城市學前兒童在不同課程模式下的社會性發(fā)展水平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與其他課程模式相比,高瞻課程模式更能夠有效促進幼兒社會發(fā)展。故此本研究在石家莊市選取2所以高瞻作為課程模式的幼兒園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選取采用蒙特梭利課程模式的河北師大匯華學院附屬幼兒園、采用五大領域課程模式的一路花雨嬰幼園作為比較對象,研究不同課程模式下學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現狀,并重點對高瞻課程模式下學前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進行分析,探索高瞻課程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因素,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對我國學前教育的發(fā)展提出相關建議。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測量工具為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發(fā)展心理研究所陳會昌教授編制的《3—7歲兒童社會性發(fā)展量表》。該量表由15個因素組成,每個因素4個項目,共60個項目。通過相關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一)不同課程模式下的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總...
【文章來源】: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一、選題的緣由
二、文獻綜述
(一) 學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界定
(二) 學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相關研究
(三) 高瞻課程模式簡介
(四) 高瞻課程的相關研究
三、問題的提出
四、研究的意義
(一) 現實意義:
(二) 理論意義
第二章 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二、被試選取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程序
第三章 結果與分析
一、學前幼兒的基本信息
(一) 學前幼兒的人口學變量
(二) 學前幼兒的家庭背景
二、高瞻課程模式下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與其他幼兒的比較分析
(一) 社會性發(fā)展的整體分析
(二) 年齡因子上的分析
(三) 性別因子的分析
(四) 是否獨生因子的分析
三、高瞻課程模式下學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 父母親的文化程度
(二) 父親參與教養(yǎng)時間上的差異分析
(三) 每天接觸電子產品時間長短上的差異分析
(四) 親子共讀周次數上的差異分析
四、對研究結果的總結
第四章 高瞻課程模式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
一、對于幼兒園的建議
(一) 更新教育理念:讓幼兒成為主動學習的人
(二) 創(chuàng)設豐富的環(huán)境
(三) 豐富學前教育內容:關鍵發(fā)展經驗
(四) 把握集體課程的核心:分享控制權
二、對于幼兒教師的建議:與幼兒進行支持性互動
(一) 將注意力放在幼兒的優(yōu)點上
(二) 和幼兒建立真實的關系
(三) 運用鼓勵而非表揚
(四) 采用問題解決法解決幼兒沖突
三、對于家庭的建議:注重親子共讀
(一) 親子共讀的重要性
(二) 親子共讀的技巧方法
第五章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一、被試的選擇面狹窄
二、需要縱向的追蹤研究
三、與家長的溝通不夠密切
參考文獻
附錄
附件1: 《3-7歲兒童社會性發(fā)展量表》
附件2: 主動學習的58條關鍵發(fā)展性指標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高瞻課程與我國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差異比較[J]. 謝芬蓮. 衡水學院學報. 2016(04)
[2]21世紀初期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育的歷史剖面——評董奇、林崇德先生主編“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育特征調查系列著作”[J]. 張文新. 心理科學. 2011(06)
[3]美國高瞻課程(High/Scope)考察錄(四) 高瞻課程中的主動學習[J]. 鄭名. 早期教育(教師版). 2010(09)
[4]我們向海伊斯科普課程模式學習什么[J]. 賈宏燕. 新課程學習(綜合). 2010(07)
[5]高瞻課程中的一日生活安排[J]. 高淑云. 早期教育(教師版). 2010(Z1)
[6]淺談建立良好師幼關系的要素[J]. 田崔迪,張世鋒. 科教文匯(上旬刊). 2009(12)
[7]從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看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目標[J]. 楊斐然. 教育與教學研究. 2009(06)
[8]幼兒同伴交往活動中自我表露的探析[J]. 肖霞.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5)
[9]關于High/Scope學前課程模式的啟發(fā)與思考[J]. 楊潔,夏如波. 揚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6(02)
[10]建立新型師幼互動關系,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J]. 馮夏婷,胡金嬌,吳冬梅.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2)
碩士論文
[1]合作性棋類游戲中幼兒社會性行為的研究[D]. 白潔瓊.華東師范大學 2016
[2]家園共育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研究[D]. 彭妹.湖南師范大學 2014
[3]華德福兒童社會性發(fā)展與教育理論的研究[D]. 劉淑穎.南京師范大學 2013
[4]幼兒園托班教養(yǎng)對36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影響研究[D]. 張水秀.四川師范大學 2012
[5]兒童忽視與社會行為、同伴接納性的關系[D]. 年晶.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0
[6]教師對幼兒同伴沖突解決的介入研究[D]. 賈會娟.河北大學 2010
[7]3-5歲幼兒情緒理解的發(fā)展及其與同伴互動的關系研究[D]. 陸小慶.東北師范大學 2010
[8]教師互動行為與幼兒社會性發(fā)展關系研究[D]. 李琛.山西大學 2006
[9]論和諧幼兒園環(huán)境與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D]. 何曉紅.華中師范大學 2006
[10]4-5歲幼兒氣質、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其與社會性發(fā)展的關系[D]. 張榕芳.廣西師范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516848
【文章來源】: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一、選題的緣由
二、文獻綜述
(一) 學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界定
(二) 學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相關研究
(三) 高瞻課程模式簡介
(四) 高瞻課程的相關研究
三、問題的提出
四、研究的意義
(一) 現實意義:
(二) 理論意義
第二章 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二、被試選取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程序
第三章 結果與分析
一、學前幼兒的基本信息
(一) 學前幼兒的人口學變量
(二) 學前幼兒的家庭背景
二、高瞻課程模式下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與其他幼兒的比較分析
(一) 社會性發(fā)展的整體分析
(二) 年齡因子上的分析
(三) 性別因子的分析
(四) 是否獨生因子的分析
三、高瞻課程模式下學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 父母親的文化程度
(二) 父親參與教養(yǎng)時間上的差異分析
(三) 每天接觸電子產品時間長短上的差異分析
(四) 親子共讀周次數上的差異分析
四、對研究結果的總結
第四章 高瞻課程模式對我國學前教育的啟示
一、對于幼兒園的建議
(一) 更新教育理念:讓幼兒成為主動學習的人
(二) 創(chuàng)設豐富的環(huán)境
(三) 豐富學前教育內容:關鍵發(fā)展經驗
(四) 把握集體課程的核心:分享控制權
二、對于幼兒教師的建議:與幼兒進行支持性互動
(一) 將注意力放在幼兒的優(yōu)點上
(二) 和幼兒建立真實的關系
(三) 運用鼓勵而非表揚
(四) 采用問題解決法解決幼兒沖突
三、對于家庭的建議:注重親子共讀
(一) 親子共讀的重要性
(二) 親子共讀的技巧方法
第五章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一、被試的選擇面狹窄
二、需要縱向的追蹤研究
三、與家長的溝通不夠密切
參考文獻
附錄
附件1: 《3-7歲兒童社會性發(fā)展量表》
附件2: 主動學習的58條關鍵發(fā)展性指標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高瞻課程與我國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差異比較[J]. 謝芬蓮. 衡水學院學報. 2016(04)
[2]21世紀初期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育的歷史剖面——評董奇、林崇德先生主編“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育特征調查系列著作”[J]. 張文新. 心理科學. 2011(06)
[3]美國高瞻課程(High/Scope)考察錄(四) 高瞻課程中的主動學習[J]. 鄭名. 早期教育(教師版). 2010(09)
[4]我們向海伊斯科普課程模式學習什么[J]. 賈宏燕. 新課程學習(綜合). 2010(07)
[5]高瞻課程中的一日生活安排[J]. 高淑云. 早期教育(教師版). 2010(Z1)
[6]淺談建立良好師幼關系的要素[J]. 田崔迪,張世鋒. 科教文匯(上旬刊). 2009(12)
[7]從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看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目標[J]. 楊斐然. 教育與教學研究. 2009(06)
[8]幼兒同伴交往活動中自我表露的探析[J]. 肖霞.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5)
[9]關于High/Scope學前課程模式的啟發(fā)與思考[J]. 楊潔,夏如波. 揚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6(02)
[10]建立新型師幼互動關系,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J]. 馮夏婷,胡金嬌,吳冬梅.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2)
碩士論文
[1]合作性棋類游戲中幼兒社會性行為的研究[D]. 白潔瓊.華東師范大學 2016
[2]家園共育促進學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研究[D]. 彭妹.湖南師范大學 2014
[3]華德福兒童社會性發(fā)展與教育理論的研究[D]. 劉淑穎.南京師范大學 2013
[4]幼兒園托班教養(yǎng)對36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影響研究[D]. 張水秀.四川師范大學 2012
[5]兒童忽視與社會行為、同伴接納性的關系[D]. 年晶.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0
[6]教師對幼兒同伴沖突解決的介入研究[D]. 賈會娟.河北大學 2010
[7]3-5歲幼兒情緒理解的發(fā)展及其與同伴互動的關系研究[D]. 陸小慶.東北師范大學 2010
[8]教師互動行為與幼兒社會性發(fā)展關系研究[D]. 李琛.山西大學 2006
[9]論和諧幼兒園環(huán)境與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D]. 何曉紅.華中師范大學 2006
[10]4-5歲幼兒氣質、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其與社會性發(fā)展的關系[D]. 張榕芳.廣西師范大學 2001
本文編號:35168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qianjy/3516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