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眼中的教師評價:一個被忽略的研究領域
本文關鍵詞:教師眼中的教師評價:一個被忽略的研究領域
【摘要】:教師評價是教育改革中的研究熱點問題。然而,在教師評價的研究領域,以教師的視角對教師評價的探究較為缺乏。國外一些學者以教師的認知為出發(fā)點對教師評價進行了相關研究,研究內(nèi)容包括教師對評價者的遴選、評價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評價結果的使用等方面的認知;趪庖延醒芯砍晒,獲得以下幾點啟示:應該重視建立"教師參與"型的評價體系、完善教師評價的相關制度建設以及優(yōu)化教師評價的反饋機制等。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
【關鍵詞】: 教師評價 教師 教師認知
【分類號】:G451
【正文快照】: 教師是一個具有主體人格的個體,任何遵循“以教師為本”的理念而展開的評價,最終是否達到促進教師發(fā)展的目的,主要取決于被評教師對這些評價的認知。教師的認知是指中小學教師作為評價對象,對自己所面臨的教師評價的感知與感受。近年來,國外學者已經(jīng)注意到了教師對教師評價的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閆華明;;教師培訓區(qū)域支持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以教師帶薪脫產(chǎn)培訓為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2 吳劍麗,袁銳鍔;從教育政策學看美國加州新雙語教育政策(227提案)[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3 唐燕兒;美國遠程高等教育政策法規(guī)體系探索[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4 馬早明;;東南亞國家教育宏觀決策特點探析[J];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5 鮑傳友;中國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差距的政策審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王水玉,張麗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進行教育改革的政策研究[J];濱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7 彭海蕾;王楠;姚國輝;;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學前教育政策初探[J];長沙師范?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8 吳華;;論基礎教育課程文本的價值傾向與課程權力配置[J];滁州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9 劉超;;統(tǒng)籌兼顧背景下的中等職業(yè)教育經(jīng)費研究[J];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10 唐燕兒;;論中國遠程高等教育政策法規(guī)組織體系[J];中國遠程教育;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童宏保;;基于“木桶原理”的教育決策與政策設計[A];2007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吳宏超;趙丹;;農(nóng)村學校布局調(diào)整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3 徐玲;趙艷立;;部分城市教育救助政策實施情況調(diào)查分析[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朱鳳強;;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皟擅庖谎a”狀況的實證分析[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靳希斌;童宏保;;國家教育考試制度改革與創(chuàng)新經(jīng)濟分析[A];2010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衛(wèi)東;大學內(nèi)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發(fā)展的制度障礙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于興國;轉型期中國教師教育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5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diào)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曹迪;國家文化利益視角下的中國語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謝倩;外語教育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周翠萍;我國政府購買教育服務的政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賴秀龍;區(qū)域性義務教育師資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nóng)村基礎教育政策的嬗變與評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元勛;江西省樂安縣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流動的調(diào)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邵錦秀;現(xiàn)代遠程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D];蘇州大學;2010年
4 杜德省;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的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敬陽;汶川地震后貧困大學生資助與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贛萍;我國中小學生“減負”政策的限度研究[D];南昌大學;2011年
7 黃玉桃;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就業(yè)政策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8 文波;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政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田穎;英國“國家課程”政策研究(1976-1988)[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胡偉;縣域義務教育課程政策執(zhí)行力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寧夏電大報道組;注重信息傳遞 建立反饋機制[J];中國電大教育;1988年06期
2 張育青;論運動員的反饋機制及其建立[J];體育函授通訊;1998年02期
3 馬愛國,常璞;如何建立學員的技能反饋機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4 王孝晨;;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反饋機制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22期
5 高云崇;;高職院校教師評價機制創(chuàng)新探究[J];船舶職業(yè)教育;2013年04期
6 朱秋娟;;反饋機制與寫作教學——國內(nèi)外研究及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黎平海;;反饋機制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0年05期
8 葛杭民;;淺談在技術教學訓練中如何幫助學生建立反饋機制[J];襄陽師專學報;1994年03期
9 韓玲;張佐剛;孫勁光;;基于內(nèi)容圖象檢索的相關反饋機制[J];大連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10 徐珂;論文藝傳播中的反饋機制及其效果[J];云夢學刊;2003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占莉芳;武文穎;;虛擬的悖反——關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新聞傳播反饋機制有效性的思考[A];科技傳播與社會發(fā)展——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暨第五屆全國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引入噪聲反饋機制的數(shù)字物理噪聲源[A];第十次全國計算機安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5年
3 孫新學;榮茜;盧寧;付永領;;基于人工免疫反饋機制的移動焊機同步跟蹤控制[A];2007年中國智能自動化會議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記者 梁悅林 張珂 通訊員 李相全;南陽提升警務督察工作效能建立雙向反饋機制[N];人民公安報;2011年
2 楊波 金石;建立檢委會決定執(zhí)行情況的反饋機制[N];檢察日報;2006年
3 花蘭 先慶 本報記者 朱超;春風化雨潤新苗[N];九江日報;2006年
4 記者 張馳;雙向意見反饋機制效果佳[N];法制日報;2014年
5 陶昆剛(作者單位:中共欽州市委組織部);建立組工工作差錯反饋機制[N];廣西日報;2006年
6 陳政 王美英 謝會昌;金壇市建立政協(xié)建議辦理反饋機制[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7 關志興 鐘鋼;德陽市建立政協(xié)社情民意反饋機制[N];人民政協(xié)報;2013年
8 本報記者 鄒奕萍;增強投訴防范意識遠離垃圾郵件[N];通信信息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褚榮偉;C2C在線反饋機制的特征及角色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2 李靈芝;基于功能結構反饋機制下番茄生長對不同供氮水平定量化研究[D];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余玲玲;政府傳播反饋機制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2 劉自然;加反饋機制的復雜網(wǎng)絡動力學[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陳煌瓊;復雜網(wǎng)絡中的病毒傳播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8606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86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