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學西城校區(qū)碳足跡核算及減排策略研究
本文關鍵詞:北京建筑大學西城校區(qū)碳足跡核算及減排策略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溫室效應對全球影響的逐漸加重,追求可持續(xù)的低碳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成為各國的共識,世界各國對低碳的研究從定性理論研究層面逐漸轉向定量評價和具體減排措施層面研究,以碳足跡核查為定量評價方法得到了普遍的運用。由于建筑在運行過程中產(chǎn)生的碳足跡在總量中占有較高的比重,為了降低由此帶來的溫室效應,國內(nèi)外對此類型的研究也日益豐富。但通過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此類研究多是從組織管理、節(jié)能宣傳、設備更新等角度,忽略了建筑設計的角度。而建筑之所以在運行中產(chǎn)生較大的碳足跡,與其早期的設計有一定的關聯(lián),因此,從建筑被建造、使用之前,先行在建筑設計階段便進行減碳的考慮,將有利于從源頭上控制碳足跡,起到降低溫室氣體的長遠作用。本文以北京建筑大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學校能源機構的實地走訪和對教職工和學生的問卷調查獲取有關校園能源、資源消耗以及個人日常消費的數(shù)據(jù),并對其核算分析,研究北京地區(qū)高等院校碳排放的主要影響因素。得出了校園運營和個人消費的碳足跡總量,以及各類碳足跡在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在此基礎上以碳足跡為視角,通過計算機模擬分析探討建筑設計的減排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北京建筑大學西城校區(qū)碳排放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校園用電和冬季采暖的間接碳排放,分別各占校園碳足跡的45%,此外個人交通造成的碳足跡占個人消費類碳足跡的三成左右。在選址、場地設計、單體設計、適宜技術、景觀設計等多個方面采取改善校園的微氣候,調節(jié)室內(nèi)外風環(huán)境、光環(huán)境,同時改善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性能,采用新能源技術等策略,可以減少碳排放。
【關鍵詞】:碳足跡 低碳校園 建筑設計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建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U244.3;TU111.195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緒論9-23
- 1.1 研究背景9-10
- 1.1.1 溫室效應對全球的影響9
- 1.1.2 低碳校園建設9-10
- 1.2 研究目的、意義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義10-11
- 1.3 研究對象及內(nèi)容11-12
- 1.3.1 研究對象11-12
- 1.3.2 研究內(nèi)容12
- 1.4 研究方法12-14
- 1.4.1 文獻研究法12-13
- 1.4.2 模型分析法13
- 1.4.3 調查法13
- 1.4.4 跨學科研究法13
- 1.4.5 個案研究法13
- 1.4.6 數(shù)字模擬法13-14
- 1.5 論文框架14-15
- 1.6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15-23
- 1.6.1 國外研究概況15-19
- 1.6.2 國內(nèi)研究概況19-21
- 1.6.3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總結21-23
- 第2章 碳足跡及核算方法研究23-31
- 2.1 碳足跡的概念23-26
- 2.1.1 碳足跡的起源——生態(tài)足跡23
- 2.1.2 碳足跡的概念23-25
- 2.1.3 碳足跡的優(yōu)缺點25-26
- 2.2 碳足跡的核算范圍26-27
- 2.2.1 縱向范圍26-27
- 2.2.2 橫向范圍27
- 2.3 碳足跡的核算方法27-31
- 2.3.1 目前常見的核算方法27-29
- 2.3.2 本課題研究適合的核算方法29-31
- 第3章 北京建筑大學西城校區(qū)碳足跡核算31-47
- 3.1 碳足跡核查范圍的界定31
- 3.1.1 物理范圍31
- 3.1.2 運營范圍31
- 3.2 碳足跡的構成因素31-32
- 3.2.1 碳源31
- 3.2.2 碳匯31-32
- 3.3 西城校區(qū)概況32-33
- 3.4 校園運營及個人消費碳足跡調查33-35
- 3.4.1 校園運營數(shù)據(jù)采集33
- 3.4.2 個人消費數(shù)據(jù)33-35
- 3.5 校園碳足跡核算35-43
- 3.5.1 計算模型35
- 3.5.2 排放因子選擇35
- 3.5.3 校園碳源核算35-43
- 3.5.4 校園碳匯核算43
- 3.5.5 校園總體碳足跡核算43
- 3.6 校園碳足跡評價及其影響因素43-47
- 3.6.1 校園運營碳足跡評價43-44
- 3.6.2 個人碳足跡評價44-45
- 3.6.3 校園碳足跡的影響因素45-47
- 第4章 以碳足跡為視角的建筑設計策略研究47-78
- 4.1 西城校區(qū)碳足跡影響因素研究47-48
- 4.2 建筑設計各階段與減排的關系48-59
- 4.2.1 建筑設計與減排措施48-55
- 4.2.2 適宜技術與減排措施55-59
- 4.2.3 本條小結59
- 4.3 校園用電減排的建筑設計策略59-69
- 4.3.1 總體規(guī)劃——計算機模擬研究59-61
- 4.3.2 單體設計——計算機模擬研究61-67
- 4.3.3 構造措施——適宜技術的選擇67-69
- 4.4 市政熱力減排的建筑設計策略69-72
- 4.4.1 總體規(guī)劃——計算機模擬研究69-70
- 4.4.2 單體設計——計算機模擬研究70-71
- 4.4.3 構造措施——適宜技術的選擇71-72
- 4.5 天然氣減排的建筑設計策略——太陽能集熱技術72-73
- 4.6 行為減碳與建筑設計73-74
- 4.7 碳匯技術策略74-76
- 4.7.1 通過植物選型提高碳匯75-76
- 4.7.2 采用立體景觀提高綠化面積76
- 4.8 本章小結76-78
- 結論78-79
- 參考文獻79-83
- 附錄83-86
- 發(fā)表論文和學術活動情況說明86-87
- 致謝8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魯豐先;秦耀辰;劉姍姍;;校園生態(tài)足跡與節(jié)能減排學校行動——以河南大學為例[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15期
2 顧曉薇,李廣軍,王青,劉建興,丁一,劉敬智;高等教育的生態(tài)效率——大學校園生態(tài)足跡[J];冰川凍土;2005年03期
3 姜倩倩;遲美玲;周燕;閔元媛;宋志偉;;大學校園的生態(tài)足跡探究[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07年08期
4 張希晨;;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設計應對策略[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0年07期
5 蔣莉,陳治諫,沈興菊;蘭州大學(盤旋路校區(qū))2003年生態(tài)足跡調查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年02期
6 齊玉春,董云社;中國能源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現(xiàn)狀及減排對策研究[J];地理科學;2004年05期
7 王菲鳳;陳妃;;福州大學城校園生態(tài)足跡和生態(tài)效率實證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8 謝鴻宇;吳嘯;楊木壯;伍超宏;汪武;;廣州大學碳排放分析[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2期
9 張婷;張霞;艾仕超;黃鈺鈴;;校園碳足跡計算——以三峽大學為例[J];大眾科技;2012年07期
10 趙敏;張衛(wèi)國;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費碳排放分析[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09年08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汪濤;建筑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減排政策分析方法及應用[D];清華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涂娟;低碳校園的分析及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2 敖四江;高校低碳校園建設研究[D];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3 朱佳;高科技園區(qū)辦公樓的低碳設計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北京建筑大學西城校區(qū)碳足跡核算及減排策略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171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417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