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學中網絡手段的優(yōu)化及其效應探索
發(fā)布時間:2019-08-19 10:56
【摘要】: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正式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它建議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強調了生物學課程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課程,應當展示生物學的基本內容,,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因此,在新的生物課程標準下,切實遵循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是每一位生物教師都應該去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根據課標要求,初中生物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來達到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目的。但是筆者在九年的教學工作中發(fā)現(xiàn)教師和學生在初中生物學的教學與學習過程中重結果,輕過程,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yǎng),加之初中生物教學中課時設置每周2課時,教師任教班級普遍在六個教學班左右,很難達到課標要求的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對傳統(tǒng)的生物課堂進行延伸,基于互聯(lián)網的各種網絡手段越來越豐富我們的交往,如何把這些網絡手段進行優(yōu)化并檢驗其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效果,是筆者力圖解決的問題。 針對初中生物教學中網絡手段應用現(xiàn)狀,筆者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六度空間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的理論和人本主義理論支持下,以山東省泰安第六中學為研究范本,以泰安市泰山區(qū)為研究范圍,限定了初中二年級這一特定時期,從各個方面分析初中生物教學中網絡手段應用現(xiàn)狀,采用多種調查實驗方法,旨在發(fā)現(xiàn)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網絡手段使用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從而實現(xiàn)初中生物教學網絡手段優(yōu)化帶來的效應,以滿足課標對生物教學的要求。
【圖文】:
是人體血液中某物質含盆變化情況,I、H,III,N表示血液流經的器官或結構.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633.91;G434
本文編號:2528208
【圖文】:
是人體血液中某物質含盆變化情況,I、H,III,N表示血液流經的器官或結構.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G633.91;G4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何克抗,李克東,謝幼如,王本中;小學語文“四結合”教改試驗的理論基礎與試驗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1997年01期
2 周斌,王錚敏;初中生物教學多媒體應用現(xiàn)狀分析[J];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2期
3 王金菊;;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 創(chuàng)設初中生物教學情景[J];中國電化教育;2004年12期
本文編號:25282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528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