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學哲學的生成性教學:意蘊與原由
[Abstract]:As a teaching philosophy student, he adheres to the teaching teleology from "pre-production" to "generation", the teaching relationship theory from "teaching success" to "learning succes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ology which combines "independent cooperative inquiry and meaningful teaching" with each other. The complexity, dynamic and 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practice are the practical basis of its generative teaching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the technicalism tendency of generative teaching view of method and technology in practice is the internal inducement for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generative teaching at the level of teaching philosophy. Rational criticism and theoretical transcendence of presupposition thinking and controlling teaching culture is the theoretical mission given by the times to generative teaching as teaching philosophy.
【作者單位】: 安徽科技學院人文學院;新疆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新疆師范大學自治區(qū)文科基地“新疆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資助項目“新疆學前雙語教師教育中的微課程開發(fā)研究”(項目編號:XJEDU040513C02)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4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陳向明;;理論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01期
2 李雁冰;程良宏;;生成性教學:教學哲學的分析視角[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年08期
3 張華;;反思對話教學的技術主義傾向[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年20期
4 李yN;;教學生成:內涵闡釋與特征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11期
5 張華;;我國普遍主義教學方法論:反思與超越[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9期
6 趙婧;;“教學控制”辨析[J];教育學報;200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穎;;交往實踐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2 張傳開;試論時間范疇的起源[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3 王莉;推己及人與角色扮演——道德意識的個體發(fā)生機制[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4 陳虹;;西方現(xiàn)代童話中的成長儀式原型及文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唐勇,朱長華;學校教育資源分配探討[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6 韓傳信;;農村中小學教師德育素養(yǎng)提升途徑的探討[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7 楊鳳仙;;關于校本教研建設的思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8 朱萬喜;兒童語言中的親屬稱謂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胡靖;;馬克思主義視閾中的學校德育觀轉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10 周志剛;孟娜;;對話教學現(xiàn)實問題透視[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崔立宏;;談高校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2 崔立宏;;談高校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3 李志宏;;60年來美學基本原理的研究與科學化闡釋——認知美學概述[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劉法虎;;美國兩大高校分類研究的經(jīng)驗與借鑒[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王大力;;地理信息產業(yè)發(fā)展的幾點思考[A];《測繪通報》測繪科學前沿技術論壇摘要集[C];2008年
6 王京安;;區(qū)域信息能力及其經(jīng)濟增長含義[A];長江上游經(jīng)濟發(fā)展與長江流域經(jīng)濟合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創(chuàng)生和意義[A];第十三屆全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浙江大學代表團論文集[C];2007年
8 王春燕;;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幼兒園課程——以陳鶴琴為代表的幼兒園課程變革為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李長偉;韓鐘文;;淺論康德的實踐教育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張希希;;論活動教學理論的歷史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5 薛會娟;交互記憶系統(tǒng)、學習與創(chuàng)造力的關系[D];浙江大學;2011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9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10 劉吉林;權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評估合法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超;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的調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郭遜;盲校中學生學校適應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盧楠;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任利娟;一位市級骨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敘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星;城市初中初任教師實踐性知識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曉楠;中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8 畢紅軼;新課程視域下的思想品德課生命觀教育[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9 陳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存在經(jīng)驗的缺位與對策[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李偉;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學習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1期
2 王策三;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再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的討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3期
3 陳桂生;“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問題”的再認識[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1期
4 徐長福;重新理解理論與實踐的關系[J];教學與研究;2005年05期
5 呂立杰;教師課堂控制辨析[J];教育科學;2000年02期
6 石中英;;論教育實踐的邏輯[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7 李潤洲;;實踐邏輯:審視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的新視角[J];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8 叢立新;;講授法的合理與合法[J];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9 王本陸;關于現(xiàn)代教學基本概念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11期
10 王策三;;“新課程理念”“概念重建運動”與學習凱洛夫教育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8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莉敏;;課堂生成性教學行為:理論、屬性與分類[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年06期
2 謝麗娜;;生成性教學的失范與規(guī)范[J];教育科學論壇;2012年09期
3 高俊霞;李建華;王校羽;;生成性教學中英語教師的角色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9期
4 李書光;;淺論生成性教學目標的生成條件[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5 冀蒙;朱文輝;;生成性教學:何為與為何——兼對鄭朝予博士的回應[J];當代教育科學;2013年14期
6 徐海靜;;講求教學策略,實現(xiàn)有效生成——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下);2014年02期
7 黃俊秋;;巧妙利用學生“錯誤”資源進行生成性教學[J];物理教學探討;2010年11期
8 黃琴;;精彩源自生成——生成性教學案例分析[J];小學教學研究;2011年05期
9 符曉燕;;一道數(shù)學例題的生成性教學[J];中學數(shù)學月刊;2012年11期
10 蔡文杰;;音樂生成性教學淺談[J];中國音樂教育;2012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李丹萍;;試論生成性教學中的效果差[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5年小學語文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2 張晨;;留出精彩的空間——關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生成性教學的思考[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3 萬詠梅;;語文課堂實施生成性教學策略探究[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萬秀珍;生成性教學的現(xiàn)實困境和實施策略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2 朱建華;生成性教學的案例分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3 金鳳;初中數(shù)學生成性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瑩;生成性教學中教師角色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周紅娟;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生成性教學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6 鄭藝紅;論生成性教學[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7 張敏;生成性教學改革的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忠偉;基于生活世界理念的生成性教學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9 郇支星;教師生成性教學能力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10 牟必琴;論語文生成性教學[D];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4996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499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