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學科教育論文 >

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思想性與知識性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16-12-06 15:01

  本文關鍵詞: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思想性與知識性的關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思想性與知識性的關系 時間:2011-5-18 20:13:04  作者:李春華  來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點擊: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特征的反映。從理論系統(tǒng)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具有知識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特征,這是其作為學科存在的必要條件和一般性前提;從價值系統(tǒng)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具有思想性、政治性、意識形態(tài)性,這是其作為這一特定學科存在的內在根據(j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思想性與知識性的統(tǒng)一。學科建設的直接目的是要構筑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知識體系,故知識性與科學性是學科的首要標志。然而在學科建設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忽視思想性與政治性的傾向。因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思想性與知識性辯證統(tǒng)一關系及其實現(xiàn)途徑,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健康發(fā)展的保證。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學科建設  思想性  知識性 

 

從根本上說,作為知識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屬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特性所決定的。從理論系統(tǒng)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知識性、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特征,這是作為學科存在的必要條件和一般性前提,回答的是“是什么”的問題;從價值系統(tǒng)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特征,這是其自身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取向,回答的是“為誰服務”的問題。作為一門學科,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識性(科學性)與思想性(政治性)的統(tǒng)一。沒有思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盲目的,沒有知識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空洞的。[①]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正是由于具有鮮明思想性和強烈政治性的價值定位,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同時也正是因為有知識性與科學性的支撐,才具有其內在的生命力。當然在二者的關系上,作為本質屬性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處于決定和支配地位,而知識性和科學性則處于從屬地位。以思想性為指導,突出政治性;以知識性為基礎,依托科學性;以思想政治觀點統(tǒng)領知識系統(tǒng),現(xiàn)實政治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不二法則。

一、歷史與現(xiàn)實的選擇 :構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體系

構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體系不是出自主觀隨意性,而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選擇。它既是對以往尚缺乏科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反思,是對過去忽視知識性和科學性的“泛政治化”教訓的反省與檢討,也是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的理論自覺與回應。

(一)從經(jīng)驗向理性的飛躍。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學科來建設,構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體系,是對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實踐經(jīng)驗的理論化與系統(tǒng)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從實踐到理論的升華、經(jīng)驗到理性的飛躍。學科建設是構造知識系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的理性活動。實踐經(jīng)驗具有指導作用,但也有其狹隘性和局限性,滿足于經(jīng)驗很容易導致經(jīng)驗主義,從而使實踐遭受挫折和損失。因而,將局部經(jīng)驗升華為對事物本質規(guī)律認識的一般理論,才能獲得科學真理。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偉大創(chuàng)造。我們對“政治工作的研究有第一等的成績,其經(jīng)驗之豐富,新創(chuàng)設之多而且好,全世界除了蘇聯(lián)就要算我們了……”[②]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思想教育工作和政治宣傳工作,注意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教育武裝黨員和廣大群眾,并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實踐經(jīng)驗,在世界無產(chǎn)階級革命實踐中堪稱典范。“但缺點在于綜合性和系統(tǒng)性的不足”,因此,要抓緊研究“不可或緩。[③]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們黨始終未能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把豐富的經(jīng)驗加以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進而形成嚴謹?shù)目茖W知識體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我國各項事業(yè)開始復蘇,思想政治教育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開始步入科學化的軌道。這表明我們黨已經(jīng)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科學方法來對待和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經(jīng)過20多年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如今已取得了顯著成績,基本建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構建起了基本框架和進一步發(fā)展的平臺,這是對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及豐富經(jīng)驗的總結和概括、提煉與升華。

(二)對 “泛政治化”現(xiàn)象的理性反思。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學科來建設,構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體系,是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挫折與教訓的深刻反思,是對歷史上政治性教育過度過濫的“泛政治化”教訓的深刻檢討!胺赫位奔词沁^分“政治化”,把不是政治的問題提高到政治的層次、抬高到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現(xiàn)象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在中國古代社會,儒家思想被“圣化”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便是封建社會的政教合一、德政融合的體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由于革命斗爭的需要,十分強調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客觀上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則將“泛政治化”推倒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片面夸大政治的作用,政治被抬高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猶如中世紀的宗教神學一樣籠罩著一切領域,人們的生活無不打上政治的烙印。這種極端的做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被嚴重扭曲,思想政治教育的聲譽也遭到嚴重的損壞。改革開放以來,盡管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路線,也消除了一些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的原因,但“泛政治化”傾向在相當長的時間乃至今日仍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突出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構不成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和“學術”,不贊成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學科來建設。[④]因此,深刻反思“泛政治化”現(xiàn)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科來建設的重要任務。

(三)新時期新形勢下的理性自覺。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學科來建設,構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體系,是對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的理性自覺和理論回應。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中國革命、建設也是改革的重要法寶。實現(xiàn)新時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它必須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實現(xiàn)歷史性的跨越與轉型,其中“構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體系”便是這一跨越與轉型的學理性標志。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國內形勢變動巨大,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科技發(fā)展迅猛化成為時代總特征,隨著國內經(jīng)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社會多元化特征日趨明顯,社會成員的主體性、獨立性、差異性、獨特性和競爭性日漸凸顯,有些傳統(tǒng)理念甚至被徹底顛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改革發(fā)展進入關鍵時期:經(jīng)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社會矛盾日益復雜、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在給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懊恳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chǎn)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盵⑤]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下,立足時代發(fā)展、直面社會變革,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情況和新特點,探索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從而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必然選擇。

二、由“泛政治化”到“去政治化”:學科建設中不可忽視的現(xiàn)象

    構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學科來建設,無疑是解決以往思想政治教育非科學性的必然選擇。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向著科學化方向發(fā)展的過程中,在反思以往“泛政治化”傾向的過程中,卻產(chǎn)生了對“泛政治化”的過度糾偏,由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由“泛政治化”走向了“去政治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學術研究以及課堂教學在彰顯知識性與科學性的同時,也明顯出現(xiàn)了淡化和疏遠思想性、政治性或意識形態(tài)性的傾向。這也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我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乃至文藝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

(一)借鑒與依托中主體性原則的缺失。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對思想性和政治性不同程度地淡化和脫離傾向。在“多元研究視角”下,無原則的視角創(chuàng)新和形式創(chuàng)新,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出現(xiàn)泛化傾向,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當作一個什么菜都可以往里裝的“菜籃子”,在借鑒和依托相關學科資源中喪失自身學科的獨立性與特色優(yōu)勢。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綜合性和后發(fā)性的學科,明確學科依托意識,從相關學科中汲取營養(yǎng),在借鑒和依托相關學科資源中謀求自身學科的發(fā)展,是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的必然路徑,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該學科保持進步的不竭動力。我們必須承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之所以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得以快速發(fā)展,與借鑒諸多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哲學、歷史學、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系統(tǒng)科學等相關專業(yè)學科的視角,依托這些學科的知識、方法和話語體系來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極大拓寬了學科建設的路徑。但在借鑒相關學科構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卻未能很好地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黨性原則和學科建設的主體性原則,出現(xiàn)了“去政治化”傾向,尤其是去馬克思主義化傾向。一些人認為,應突出科學性(知識性)而淡化思想性,因為只有知識性和科學性才具有說服力;些人并不是通過借鑒、比較來發(fā)展自己的學科,而是與別人“爭領地”、“搶飯碗”,“荒了自己的田,耕了別人的地”,出現(xiàn)了“直接等同”、“借雞生蛋”、“借船過河” “本末倒置”等現(xiàn)象,其結果不但喪失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自身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二)學術研究中的“價值中立”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究也出現(xiàn)了“去意識形態(tài)化、去政治化”的傾向,這是國內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淡化意識形態(tài)”之風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反映。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固然與歷史上政治性教育過度泛濫、造成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有關系,但也有其國際語境和國內背景。20世紀后半葉以來,國際上出現(xiàn)了鼓吹“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全人類共同文化價值觀”、“全球人”、“世界公民”、“人權大于主權”的思潮,宣揚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化、自由化、市場化和私有化,其實質是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服務,這股思潮一時間甚囂塵上。同時也有其國內特殊背景,我國改革開放以后,擯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路線,提出“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基本路線,一些人片面理解“不搞爭論”、“一心一意搞建設”等提法,誤認為強調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會沖擊經(jīng)濟建設。由于國際國內這些因素的影響,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出現(xiàn)了“淡化意識形態(tài)”之風。一些人認為,學術研究是不受政治的影響的一種純業(yè)務性、純粹的科學研究活動,強調意識形態(tài)性和階級性則會降低學術性、科學性,因而主張學術研究應保持“價值中立”,與意識形態(tài)保持距離;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xiàn)科學性,才能與世界對話;才能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說服力和吸引力;少數(shù)人將西方語境下的民主、自由和人性與科學性混為一談或大肆、籠統(tǒng)地批評我們過去的德育都是“人學空場”、“無人的德育”,將抽象人性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認為人性說可以實現(xiàn)對政治性的超越。學術研究中的這種所謂“價值中立”取向,完全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

(三)教學中的“替代”現(xiàn)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的“去政治化”現(xiàn)象,使學科建設成為單純對某一門專業(yè)知識的研究,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科建設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學理支撐的作用和效果,從而遠離了學科建設的初衷和目的。因而,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為學理支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必然出現(xiàn)“去政治化”現(xiàn)象。一些教師過分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科學性、知識性和系統(tǒng)性,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則重視不夠,脫離或失去政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科學性的內容很容易被倫理學、社會學和法學等學科所代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課被當成專業(yè)理論課或一般性文化知識課去講授:“法律基礎”變成“法學概論”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變成“倫理學”等等。一些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名稱令人反感,應代之以公民教育、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博雅教育、心理咨詢才會具有吸引力,從而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邊緣化”、“中性化”、“市場化”、“迎合化”甚至“庸俗化”。列寧曾指出,在任何學校里,最重要的是課程的思想政治方向。[⑥]在階級社會,一切人文社會科學都具有階級傾向性,更何況思想政治教育這樣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政治性的學科了。喪失政治導向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價值方向必然變得模糊而盲目。因此,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本質的認識和研究,充分發(fā)揮學科建設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學理支撐的作用,是避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去政治化”現(xiàn)象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在學科建設中處理好思想性與知識性的辯證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科學性(知識性)與思想性(政治性)的統(tǒng)一,但二者并非是平起平坐的關系。顯然,作為本質屬性的政治性或思想性處于決定和支配地位,而科學性或知識性則處于從屬地位,以思想政治觀點統(tǒng)領知識系統(tǒng),突出政治性依托科學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的不二法則,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知識性和科學性為基礎,以思想性和政治性為指導,達到政治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才能擔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崇高使命。

(一)依托科學性:學科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性必由之路

科學是對事物本質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是一種真理性的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象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體系,其科學性包括指導思想的科學性、理論基礎的科學性、教育內容的科學、教育方法的科學性、評價標準的科學性等內容。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據(jù)社會發(fā)展具體歷史時代的特征,明確特定階段的教育目標和任務,遵循教育對象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科學地構建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評估教育活動,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性與科學性問題,實際上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學科建設問題,只有通過學科建設才能豐富知識性和提升科學性。不能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出現(xiàn)“去政治化”現(xiàn)象而否認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體系的重要性,削弱學科建設力量。20多年來的學科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建設從全面探索到系統(tǒng)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是構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學”為基礎的學科知識體系。這一學科體系具有邏輯結構上具有嚴密性、一貫性和合理性,具有自身特定的“概念”、“范疇”、“原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基本矛盾、客觀規(guī)律途徑方法以及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標準體系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理論觀點。使思想政治教工作由樸素的經(jīng)驗變?yōu)榱钊诵欧目茖W,具有客觀性、普適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克服盲目性和主觀隨意性,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信譽度。

二是創(chuàng)立并正在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體系。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學這一基礎學科,并深化和拓展分支學科的研究,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為基礎、以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中國共產(chǎn)黨思想政治教育史、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經(jīng)典著作研究等為主要內容的主干學科體系;以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經(jīng)濟學、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等為分支學科體系。 

三是培養(yǎng)了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科研人員和實際工作者。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擁有本科、碩士、博士的培養(yǎng)層次,在國內學科目錄中已成為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數(shù)量最多的學科。學科建設為思想理論教育工作者確立了一種新的身份,即專業(yè)工作者和研究者,培養(yǎng)一批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育的學術帶頭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隊伍和教師隊伍的蓬勃發(fā)展為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性的提高提供了人力保障。全國有上千萬教育者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是學科建設促進了研究機構和專業(yè)學術刊物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這些研究機構和學術刊物的創(chuàng)立又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進一步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科研究人員依托這個載體和平臺,匯集觀點、聚集才人、建立平臺、加強聯(lián)系、溝通信息,從而為科學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1983年創(chuàng)立的中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及其會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是我黨我國第一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面的專業(yè)雜志,成為推動全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一個重要窗口,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載體。此后,全國各地紛紛成立各級各類研究機構并創(chuàng)立研究期刊。如《思想教育研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思想理論教育導刊》、《教學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而全國人文社科類的學術期刊也均設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欄,極大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fā)展。這些研究機構和專業(yè)性學術期刊,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fā)展雄厚的信息資源庫,,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還需進一步堅強,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實現(xiàn)突破,才能躋身于社會科學之林,獨立學科的地位才能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

必須指出,進行學科建設,構筑學科體系,絕不是脫離現(xiàn)實的“唯體系論”、“體系本位意識”,離開現(xiàn)實構造純粹的概念、范疇、邏輯的知識體系,這恰恰違背了科學性的要求!耙磺袆潟r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chǎn)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盵⑦]科學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屬性的體現(xiàn),作為具有突出實踐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只有緊扣時代主體,緊密與黨的中心工作相結合,以“現(xiàn)實中心”、以“實踐為轉移”, 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才能擔當重大責任,實現(xiàn)自身價值。

(二)突出政治性: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正確方向

長期以來, 盡管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存在不同的見解,如一元本質說:“政治性”說、“階級利益性”說、“轉化論”說、“灌輸論”說、“人學論”說等;兩重本質說:“社會政治屬性與經(jīng)濟管理屬性”說、“政治屬性與非政治屬性”說、“政治性與科學性”說等。但其基本觀點還是認為在多種屬性中,政治性、階級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處于根本的決定的地位首先,因為政治性、階級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象中共同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通、最穩(wěn)定的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動的特有屬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矛盾所決定的根本屬性。[⑧]毛澤東曾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⑨]毛澤東講的“政治觀點”,是馬克思主義以及和國家事務相聯(lián)系的政治主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內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性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表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⑩]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由政治生活決定的,而政治生活是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包括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規(guī)范在內的統(tǒng)一體。政治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也應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本質屬性。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政治性就是合目的性,即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并達到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的目的。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進行清楚準確地界定是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的根本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健康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

一是思想性和政治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內容的相對穩(wěn)定性,是從樹立學科的權威性和提高學科的可信度的保證。缺乏相對穩(wěn)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忽高忽低;其教育內容左右搖擺,甚至朝令夕改,必然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權威性和可信度。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由我國的社會制度、統(tǒng)治階級(執(zhí)政黨)及其指導思想決定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chǎn)黨的領導——這既是歷史和現(xiàn)實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我們的指導思想、社會制度和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不變,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任何時期都是穩(wěn)定不變的。盡管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個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但它的政治特征是一貫的,表現(xiàn)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不變性特點。當然,在實踐中,需要根據(jù)時代特征以及不同時期黨的中心工作及時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務對象、教育內容和工作方式,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但其基本前提是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本質而不迷失方向。    

二是思想性和政治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階級立場和價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知識性和科學性并不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和階級立場,只有思想性、政治性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和階級立場。政治性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特殊價值,是這一特定學科存在的價值前提和內在根據(jù)。政治性規(guī)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及其理論、地位、作用、原則、目標、任務、內容、方法、隊伍等要素的社會性質,規(guī)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服務對象,規(guī)范了思想政治教育參與者的政治態(tài)度、行為方式和活動價值,從根本上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說是統(tǒng)治階級為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和維持社會穩(wěn)定而得以存在的,它必須為統(tǒng)治階級政治理念的傳播和灌輸服務。如我國現(xiàn)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主要目的和功能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質,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作為一種手段和工具,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傳播政治理念,將其內化為人民的政治素質,提高人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最終服務于政治生活的需要。這就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和階級立場只能是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理念的映射。

三是思想性和政治性決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結構和有效運作。在實踐層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結構和有效運作離不開政治權力支撐,政治權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制度化和組織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單向的灌輸教育活動。要讓人民接受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并內化之,單靠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教力量是蒼白無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處于優(yōu)勢地位是由政治權力決定的。在政治權力的支撐下,思想政治教育才會有力度,才能夠在社會不同階級階層中開展下去并為不同的階級階層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只有通過政治權力系統(tǒng)來進行實施,才具有很高的效率。例如,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于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國共產(chǎn)黨是這一工作的領導者,主力軍是政工隊伍,軍隊政治部和政工干部的設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設置要中央批準。雖然當前條件下在私企、外企、國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阻力,但是四項基本原則能夠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組織結構的建設和健全,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功能的充分發(fā)揮提供保證。

(三)突出政治性、依托科學性:堅持思想性與知識性的辯證統(tǒng)一

在我國現(xiàn)階段,由于市場經(jīng)濟不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完善,多元化價值對一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阻力,以及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的落后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性與政治性的統(tǒng)一在實踐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背離,[11]但是,在學科理論的研究上必須澄清二者的統(tǒng)一關系,只有理論上清晰,才能在實踐上不走彎路。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的科學性與政治性的統(tǒng)一,并非二者平起平坐的關系,顯然,作為本質屬性的政治性或思想性處于決定和支配地位,而科學性或知識性則處于從屬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必須以思想政治觀點統(tǒng)領知識系統(tǒng),突出政治性、依托科學性。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必須依托于科學性,這是學科的生命所在;但是學科建設必須突出政治性,以思想政治觀點統(tǒng)領知識系統(tǒng),否則就容易迷失正確政治方向,導致“去政治化”的偏頗。如前所述,缺失科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空洞的政治說教和政治的狂熱,帶來泛政治化和庸俗化,必然導致說服力和可信度下降,從而損壞了的聲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必須重視科學性,深入研究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固有的客觀規(guī)律、特殊的研究對象、獨特的方法和藝術;借鑒西方國家成熟的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宗教學等的研究成果,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從而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實效力。但是,知識性要為思想性服務,要為實現(xiàn)學科的根本宗旨服務,即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性和政治性教育,幫助其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能夠運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去積極思考并回答自己面臨的重大問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必須受到政治性的統(tǒng)涉,必須堅定階級立場、堅持政治原則。學術研究也必須有明確的方向和原則,因為在社會科學領域,從來不存在“超階級”、“無政治”的學術研究,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尊重科學性的同時,不被所謂的“普世價值”、“價值中立”和“純學術”研究所迷惑,從而保持政治上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必須突出政治性,這是學科的價值所在;但是要依托于科學性,將政治性貫穿、滲透與知識系統(tǒng)之中,否則就容易變?yōu)榭斩吹恼握f教,從而導致“泛政治化”的偏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缺失政治性,表現(xiàn)為對政治淡化、輕視與冷漠,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混同于普通的人文學科,謀求所謂的 “人類共有的價值觀念”的普遍真理。如果淡化意識形態(tài)、淡化政治,無視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也就失去了鮮明的特色和存在的價值,勢必會走向被其他學科“同化”和“自我消亡”的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存在與發(fā)展,是建立在當代中國社會對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與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的基礎之上的。有效參與、推進或服務于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與發(fā)展的人才,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的根本主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在建設和發(fā)展的定位上必須牢牢把握其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該學科研究的基本范疇、核心內容、學科體系、發(fā)展方向、實踐應用等方面都要突出其鮮明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突出政治性,必須依托于科學性,構建學科知識體系。思想政治教育固然具有政治權力的支撐,但政治權威只有基于客觀事實和規(guī)律的理論權威制約下,才能引導實踐成為現(xiàn)實的理想化的活動。如果把理論變成帶有著神圣光環(huán)的空幻意愿,實踐也就只能成為盲目貫徹信仰的一種虔誠行動。[12]政治性要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知識系統(tǒng)之中,使政治性成為具有科學理論支持的而非言之無物的空洞的政治說教。思想性和政治性要通過學科建設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客觀規(guī)律、研究對象、途徑方法的研究而順理成章的表現(xiàn)出來,從而思想性和政治性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在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中,要堅持尊重科學性,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方針,允許不同觀點的討論與爭鳴,而不輕易下結論、劃界限,更能像“文革”時期那樣動不動就“扣帽子”、“打棍子”,搞政治性攻擊。總之,在堅持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原則下,開展科學研究,才能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科學化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1]張耀燦等.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周茜蓉.在科學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之間——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二重屬性關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5,(4)

[4]孫其昂. 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質[J]. 南京社會科學,2006,(3)

[5]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依托與發(fā)展[J].江漢論壇, 2006,(8)

[6]陳志華. 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政治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統(tǒng)一[J]. 理論與改革,2006,(5)

[7]秦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不容淡化[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1) 

[8]董耀鵬.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科學”論斷的提出與發(fā)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1)

[9] 胡凱、郭鵬飛.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與科學性的關系[J].思想教育研究,2009,

[10] 石書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規(guī)定及其把握[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9,(1)

[11] 徐秀勇、楊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科學性之關系新論[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0)

[12]胡颯 劉波.論學科建設與思想政治的科學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8)

 

(原載:《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年第4期 )

(李春華:中國社科院馬研院副研究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

 

 

 

 

--------------------------------------------------------------------------------

[①] 周茜蓉:《在科學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之間——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二重屬性關系的思考》,載《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第4期!

[②]《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4頁。

[③]《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4頁。

[④] 秦宣:《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思考》,載《中國高等教育》2004年第23期。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頁。

[⑥] 《列寧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38頁 。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4頁。

[⑧] 石書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規(guī)定及其把握》,載《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9年第1期。

[⑨]《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頁。

[⑩]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頁。

[11] 徐秀勇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科學性之關系新論》,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12]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學自我”》,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頁。 


  本文關鍵詞: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思想性與知識性的關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652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0652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b95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