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MOOC“化學與社會”的建設與應用
本文選題:MOOC + 化學與社會; 參考:《中國大學教學》2015年05期
【摘要】:本文介紹了"化學與社會"MOOC的設計、制作以及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的使用情況,指出MOOC的建設過程是對原課程的提煉、濃縮和總結,MOOC的制作應量體裁衣,因"課"制宜。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MOOC in Chemistry and Society and its application on MOOC platform of Chinese Universit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MOOC is to refine the original course, to concentrate and summarize the production of MOOC should be tailor-made, because the "course" system is appropriate.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學院;
【分類號】:O6-4;G4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竺際舜;化學,別把文科學生拒之門外──開設《現(xiàn)代人與化學》課程之探索[J];化學教育;1999年Z1期
2 袁婉清;化學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質的重要內容——談為文科學生開設化學選修課的體會[J];高等理科教育;1994年03期
3 張銘;;立足北大,放眼未來——“數(shù)據(jù)結構與算法”MOOC課程教學實踐與思考[J];工業(yè)和信息化教育;2014年09期
4 周楊;;一次融合與創(chuàng)新的MOOC實踐——訪MOOC電路原理(一)主講教師于歆杰[J];中國大學教學;2014年03期
5 施建華;段成芳;胡浩軍;謝文科;馬浩統(tǒng);;“軍用光電技術及應用”MOOC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4年S2期
6 耿承延;高校文科類專業(yè)開設化學選修課探討[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新學;李文軍;閆紅亮;車平;臧麗坤;;深化文管類化學課程的素質教育[J];大學化學;2010年01期
2 高錦章;和文科大學生一起學化學——“消費者化學”開設體會[J];化學教育;2004年05期
3 莫尊理,劉艷芝,孫銀霞,孫萬虹,王坤杰,高錦章;大學化學素質教育的情景創(chuàng)設實踐——“消費化學”情景創(chuàng)設課件設計[J];化學教育;2005年10期
4 董彬;閆紅亮;李新學;王明文;;以學生為本、與時俱進,推進文管類學生化學素質教育[J];時代教育;2012年15期
5 馬紀;繆娟;;關于《化學與生活》選修課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廣州化工;2012年17期
6 何春;王志軍;呂嘯;;我國大學生MOOCs學習體驗調查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4年11期
7 雷世文;;MOOC挑戰(zhàn)情境下教師角色的轉換[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5年03期
8 李新學;路麗英;臧麗坤;;化學與社會課程建設的幾點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年02期
9 王宇婷;林鈺;;化學環(huán)境社會選修課程開設的實踐與分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劉玉林;化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與基本思路[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新璐;美國Chemistry in Context課程開發(fā)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鄒妍;普通高中空乘班化學教學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3 傅小芳;化學技術社會(CTS)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在勞動技術教育中體現(xiàn)CTS教育[D];蘇州大學;2001年
4 羅逾蘭;高校文化素質教育中實施STS教育的實踐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袁婉清;為文科學生開設化學選修課的探討[J];大學化學;1994年02期
2 朱文祥;迎接新世紀的挑戰(zhàn)──34屆IUPAC北京國際會議化學教育分組會紀實[J];大學化學;1994年01期
3 楊德壬;普化改革的借鑒[J];大學化學;1998年01期
4 劉松濤;高東華;;光電對抗技術及其發(fā)展[J];光電技術應用;2012年03期
5 劉大東;;艦載光電火控系統(tǒng)作用與特點[J];紅外與激光工程;2007年S2期
6 朱裕貞;大學化學改革的動態(tài)和思考[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仁國,代先祥,張云松,趙茂俊,張利;科學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化學與社會課的實踐與探索[J];四川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年S1期
2 邵虹;《化學與社會》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S1期
3 儲鴻;;文科專業(yè)開設化學與社會選修課的探索與實踐[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Z1期
4 李新學;路麗英;臧麗坤;;化學與社會課程建設的幾點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年02期
5 路麗英;臧麗坤;李新學;;化學與社會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化學;2007年01期
6 楊桂云;;“化學與社會發(fā)展”主題教學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2期
7 臧麗坤;路麗英;李新學;車平;閆紅亮;李苗;;提高化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淺議化學與社會課程建設[J];化工高等教育;2010年04期
8 尹文萱;王興涌;王建懷;;具有礦業(yè)特色的化學與社會課程體系建設[J];大學化學;2011年02期
9 張云龍;楊常玲;楊雪霞;杜鵑;邢彥軍;趙曙輝;;高校普及化學科學素養(yǎng)的窗口——淺析“化學與社會文明”課程的建設[J];紡織服裝教育;2013年04期
10 ;《化學與社會》——化學與和諧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化學教育;2008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鄭妍鵬;戴春愛;;關于開設“化學與社會”選修課的探討[A];第八屆全國大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甘孟瑜;馬利;劉作華;徐紅;;提高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化學與社會》課程多媒體教學的實踐[A];第八屆全國大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王穎霞;卞江;華彤文;;談談我們的化學——在普化教材編入“化學與社會發(fā)展”一章的想法與做法[A];第八屆全國大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孫禮林;;《化學與社會》開放性、互動性、網(wǎng)絡化教學方法初探[A];第八屆全國大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李暉;;高等教育中的通識教育——自然科學概論《化學與社會》的教學模式探索[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6年
6 萬文學;;淺談Internet中化學教學資源的獲取[A];第四屆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4年
7 趙華;;探究:詩意的創(chuàng)造與學習的革命——化學教學中探究式教與學的研究[A];第四屆全國中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4年
8 何麗君;王永紅;;無機化學實驗室綠色化的途徑[A];甘肅省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年會、第七屆甘肅省中學化學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沈陽建筑大學材料學院 劉陽 禮航 宋學君;如何教授綠色化學?[N];中國環(huán)境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廖鄭敏;產學研合作促進高師化學學科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2 高文梅;職高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多元智能的實踐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044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00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