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學習社區(qū)中學習者的社會行為及其影響的教學論闡釋
本文選題:網(wǎng)絡學習社區(qū) + 學習者; 參考:《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年02期
【摘要】:網(wǎng)絡學習社區(qū)是與學校教育與課堂教學相區(qū)別的另一種教育社會和教學時空,從教學社會學的視角來詮釋網(wǎng)絡社區(qū)中學習者行為的社會性及其對網(wǎng)絡教育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范式。學習者通過最常見的6組基本行為建構著網(wǎng)絡學習社區(qū)中的知識與情境,這些基本行為既是社區(qū)學習者從個體行為演繹成從眾活動和學習懈怠等群體行為的基本途徑,也是實現(xiàn)學習者之間競爭與合作交互行為、師生之間控制與服從交互行為的基本途徑。上述學習者社會行為是網(wǎng)絡中教育主體的社會關系與教學活動的主要呈現(xiàn)方式,設計與把握學習者的這些社會行為是網(wǎng)絡教育績效提升的關鍵,很值得網(wǎng)絡教育管理者重視。
[Abstract]:The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is another kind of educational society and teaching space and tim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school education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a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paradigm to interpret the sociality of learners'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e on onlin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sociology. Through the most common six groups of basic behaviors, learners construct the knowledge and situation in the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These basic behaviors are not only the basic ways for community learners to deduce from individual behavior to group behavior such as herd activities and learning slack. It is also the basic way to realize th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ers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social behavior of the learners is the main way of presenting the social relations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educational subjects in the network. Designing and grasping the social behaviors of the learners is the key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rformance of online education, which is worthy of the attention of the network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長沙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2014年度一般項目[14YBA282]
【分類號】:G4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曾強;李三福;;學習智慧本質及其養(yǎng)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年05期
2 李松林;論教學研究中的教學行為分析方法[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阮素蓮;;幼兒親社會行為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J];學前教育研究;2014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曉鳴;;大學課堂失范現(xiàn)象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張志琴;;體育舞蹈藝術化教學的思考與探討[J];安徽體育科技;2007年06期
3 陳秀玲;董澤芳;;課堂是什么——幾種不同的社會學研究取向[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4 李震;體育教學中師生關系的社會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5 唐炎;劉昕;周登嵩;;言語行為與角色呈現(xiàn)——對36名體育教師的實證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年11期
6 唐炎;周登嵩;;體育教學社會環(huán)境的構成及其影響——關于體育教學的社會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年08期
7 張金華;肖學建;徐勝成;;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質量影響因素的困惑與反思[J];才智;2010年32期
8 謝韋韋;;課堂教學文化研究的新進展:兼論主要問題及對策[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8期
9 施瑜;;促進課堂教學公平的思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年08期
10 靖東閣;;論考選世界中的師生互動[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董東華;;“培優(yōu)輔差”的內涵及其實現(xiàn)[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階段性成果集(華南卷)[C];2012年
2 陳曄;;虛擬學習社區(qū)中學習者學習行為的質性研究[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高宏鈺;;爭取公平,你準備好了嗎?——研究生課堂互動公平的個案研究[A];2009年首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4 王勇;;中學化學教學模式改革探討[A];湖北省中學化學“兩學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文件和論文集[C];2007年
5 李歡;湯曉安;唐波;;構建和諧課堂教學氛圍的若干思考及實踐[A];教育部中南地區(qū)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教學研究會第二十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上冊)[C];2010年
6 肖健;;普通話分組合作學習法的研究——以貴陽幼師普通話口語教學為例[A];第四屆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賀晨;;數(shù)學教師課堂互動技能特點個案研究[A];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歐陽艷;;新課標下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A];中國化學會關注中國西部地區(qū)中學化學教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洋;求同存異:在沖突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D];南開大學;2010年
2 崔學榮;主體間性視野中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姝;論教師的文化覺醒及其教學實現(xiàn)[D];西南大學;2011年
4 張瑞;理解與超越:情境適應性教學評價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高文君;中學數(shù)學課堂探究水平的構建與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杜芳芳;從行政控制到專業(yè)引領[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文正東;儒學變遷中的師生關系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姚林群;課堂中的價值觀教學[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瓊;以實踐能力培養(yǎng)為取向的知識教學變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振存;文化視閾下城鄉(xiāng)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煥平;農(nóng)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教育公平的實證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賈麗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婷婷;中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任爽;多媒體環(huán)境下數(shù)學教師教學行為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姜銳;教師應對幼兒違紀行為的現(xiàn)狀分析及策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麗麗;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班級管理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邵春燕;構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化課堂[D];蘇州大學;2010年
8 戴軼;以“尊重”為價值取向的課堂文化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于慶軍;地理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曹新;教師課堂話語對學生數(shù)學直覺思維影響的案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傅林;高瑜;;靜悄悄的革命——卡爾·羅杰斯自由學習觀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年02期
2 李葆萍,楊開城;教學設計理論中亟待研究的幾個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12期
3 陳新漢;;哲學視域中的認同意蘊新思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03期
4 黃志成;程晉寬;;美國個別化教學新模式——鄧恩對學生學習風格的研究及其教學設計[J];外國教育資料;1993年03期
5 李丹;兒童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1年02期
6 連榕;新手—熟手—專家型教師心理特征的比較[J];心理學報;2004年01期
7 王美芳,龐維國;艾森伯格的親社會行為理論模式[J];心理學動態(tài);1997年04期
8 張野;;學前兒童親社會性的調查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9 曾強;;基于對話教學理念的課堂問答分析[J];基礎教育;2009年04期
10 趙汀陽;知識,命運和幸福[J];哲學研究;2001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解翠玲;幼兒社會行為芻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年06期
2 解翠玲;;大班幼兒非社會行為調查報告[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05年03期
3 韋志鋼,陳欣銀;兒童的社會行為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2年03期
4 周宗奎;采用行為評價法研究兒童社會行為[J];心理科學;1998年04期
5 李艷紅;學習不良兒童的社會行為、父母教育方式、同伴接納之關系研究[J];天水師專學報;2000年02期
6 龐麗娟;陳琴;姜勇;;幼兒社會行為各維度的內部及相互關系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年03期
7 ;國外關于體罰危害的研究及禁止體罰的措施[J];小學德育;2010年05期
8 陳競秀;;兒童攻擊性信念與社會行為的相關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年07期
9 但菲;趙琳;高一波;;體育游戲對3-6歲幼兒社會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10 亞諾烏舍克;文新;;社會決定論和人的社會行為[J];現(xiàn)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瑞清;龐麗娟;姜勇;陳琴;胡娟;;幼兒社會行為認知的特點及其與社會行為的關系[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2 侯忠偉;張文新;邢燕雷;;父母共同教養(yǎng)與兒童社會行為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范翠英;潘清泉;劉華山;;兒童道德脫離的影響因素及其與社會行為的關系[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4 丁雪辰;劉俊升;李丹;;學業(yè)成績與兒童社會行為及心理適應關系的交叉滯后分析[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5 張真;蘇彥捷;;川金絲猴全雄群個體間等級關系的變化對其社會行為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金心怡;楊天;何潔;;氣質調節(jié)兒童執(zhí)行功能與社會行為的關系[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7 莫培滔;;健康的心理是健康長壽之本[A];養(yǎng)老與社會保障——第七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章志光;;學生的價值觀與新社會行為的關系[A];全國第七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3年
9 趙景欣;張文新;;幼兒欺負行為的個案研究[A];山東心理學會第十屆學術會議論文提要匯編[C];2002年
10 周利娜;張文新;楊先順;;父親教養(yǎng)方式與童年中晚期兒童的氣質及其社會行為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譚芳 胡永鑄;正確發(fā)揮新聞宣傳“微調”社會行為的作用[N];恩施日報;2006年
2 劉曉明 蔣守渭;終身學習:21世紀的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N];光明日報;2003年
3 本報評論員 盛明富;社會行為更需要制度約束[N];工人日報;2000年
4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 周俊;信息技術、傳播范式和社會行為[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
5 記者 孫以民;“兩整頓”變?yōu)檎袨楹蜕鐣袨閇N];中國工商報;2000年
6 遼寧省大連市文聯(lián)創(chuàng)研部主任 王曉峰;作為一種社會行為的文學[N];中國藝術報;2007年
7 黎新華;大眾文化癥候診斷[N];中國教育報;2001年
8 濮端華;關注輿論動員[N];中國國防報;2005年
9 松如;讓關愛成為習慣[N];內蒙古日報(漢);2006年
10 孫江;德可固法 法可厚德[N];光明日報;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文;小學生社會行為與師生關系、同伴接納的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韓闖;3-5歲兒童對教師不同情緒的理解特點及其與社會行為的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蒙。ǚ椒酵粒;論社會行為的自我管理[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4 張福祥;科技產(chǎn)業(yè)轉移中的公眾社會行為研究[D];山西大學;2011年
5 張曉;家長與教師對兒童社會行為的作用[D];北京大學;2013年
6 劉安慶;幼兒情緒理解的發(fā)展及其與社會行為、同伴地位之間關系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田曉霞;社會行為的多向度分析[D];山西大學;2009年
8 隋美榮;羅特的社會行為學習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蘭鵬;農(nóng)民對農(nóng)村公共政策認知情況的調查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10 年晶;兒童忽視與社會行為、同伴接納性的關系[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7897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789776.html